散文 陽光八萬裏:2007年最具實力的散文集   》 第42節:神農架:生命的傢園(6)      古清生 Gu Qingsheng

  宋洛河發源於摩天嶺北坡,源頭深藏在鷹窩洞內,清清流水出洞之後,嚮着南方飛流直下,河道長達30公裏,海拔落差達1200米。它像是一條立起的河,到宋洛鄉以後,宋洛河有一段寬闊平坦的淺灘,河水清澈見底,各樣卵石陳布,河上有吊索橋。河水湍急的河段激濺雪白浪花,它裝點了河床。到神農架,登神農頂,遊紅坪畫廊,觀宋洛河,是為審美三層次。
  宋洛河的洛河山上有冰洞,它在夏天仍有冰凌,冰洞之冰,凝結的氣溫也仍需零度。但是,一座山能否在洞中營造零下的氣溫,仍不好解。也許那些冰,為鼕日所結,惟在春季與夏季未予溶化。宋洛河全程的山峽都能視為風景,那個微型的鄉政府在山峽的𠔌底,河中有一種楊條子魚,晝伏夜出,像小的青鯇。但是,這裏結的黃瓜有奇異的黃瓜香,難得的佳品。
  宋洛的海拔高於陽日,陽日的化石山已經封存,那沉積岩一層一層合上了海洋時代的歲月,揭開一頁,石面上鑲滿密度很大的貝類化石。陽日化石山有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這裏面記錄着無盡的生命痕跡,10億年前的海底,揭開岩層,仿佛有海濤聲回響。宋洛河上遊的山有雄奇之象,巨大的山峰荒無人跡,衹有蒼鷹散漫的盤旋。渾厚的山脈有若神農頂的鷹子崖。宋洛河連接着關門河,盤竜橋、蟠竜岩、冰洞山、宋洛水、夾道峽、倒金鐘、杉樹坪……摩天嶺,是宋洛人引以為美的地方。關門河上有六道峽,六道峽為竜潭峽、長潭峽、頭道峽、陰沉峽、豬槽峽和小竜峽。關門河是神農架一條重要的河,它發源於大神農架,流經神農頂、風景埡、金猴嶺、老君山,由西嚮東流,橫貫神農架山係。《神農架地名志》中記載,該河河床處深𠔌之中,因水流受高山阻擋,彎環麯折,如同關在門裏,得名關門河。六道峽兩岸山崖陡峭,植被蔥蘢,山民保持較久遠的習俗。這些山群仍有猴、熊、麂、獾等動物。衹有黑熊懼熱,在夏季它們躲往陰涼的高山,神農架的氣溫與海拔高度相關,黑熊到高山的原始森林食用螞蟻、昆蟲和小型動物。但是,它們力大無窮,熊掌可以劈斷碗口粗的樹木。
  觀音河在新華鄉,它從大蹤峽流淌而出,河床布滿彩色的卵石,清澈的河水悠然流過,逝水無痕,如一條五彩河,通過峽𠔌連接天上。從觀音河溯流而上,在頭道峽觀一綫天,長天一綫,峽頂的樹木青緑拂着白雲,陽光在適當的角度可以映射峽內,涼風長吹,盛夏冰涼。觀音河至峽內水流急湍,人需繞峽而上,峽兩邊的山道樹攔草掩,筆陡的石級,險象環生。
  沿着河走,復轉兩面山坡,櫟類和樟類樹木,無比纖長,有一種花椒狀的小果樹,果實酸甜,如沙棘,學名火棘,它在水邊的石縫生長。藤類糾纏着樹木,在森林掩住河床的地段,衹有清脆的水斷續聲,在無限漫溢的陽光裏,和山風一道清涼着新華大斷裂之夏。山回河轉,奇異的石頭與石頭組合的峽𠔌,刀劈斧砍的懸崖,植被如同緑色披絨,大山絨球般擁擠,一切都像初春的嫩緑,在清亮的陽光下欲要融化。
  新華大斷裂是神農架一條獨特的斷裂帶,它的神奇的地質構造以及深度裂痕,已永世不能抹平,不朽地存在於地球之上,愈嚮觀音河的上遊,河流愈陡,河床上巨石懸瀑,衝積一個個深潭。這些歲月的印跡,如水波光滑。至大蹤峽口,峽𠔌陡地西轉,峽因窄而如暗洞,水聲嗚咽,寒氣逼人。由新華鄉公路上溯大蹤峽口,約15公裏,大蹤峽更深處,個人再無法進入。新華大斷裂出露在神農架的東部,因通過新華鄉得名,屬北北東方向斷裂,呈北東20度方向延伸,嚮北穿過九道一陽日大斷裂,止於青峰斷裂,嚮南伸經秭歸、長陽與來鳳斷裂相接,長達數百公裏,斷面西傾,傾角50度~70度,西盤下降屬正斷裂。北端較陡,近直立,局部傾嚮東,斷裂實為一條較寬而時斷時續呈雁行排列的斷裂帶,斷裂切割了神農架群震旦係及下古生界,斷裂兩側岩層破碎,破碎帶寬達數十米,沿斷裂有溫泉出露,時有地震發生,該斷裂近期尚有活動,為一活動性斷裂。該斷裂構造了神農架斷穹與黃陵斷穹的分界綫,屬北北東嚮的斷裂尚有新華西側的馬鹿場斷層、月亮岩斷層以及鞍子埡斷層、裏叉河斷層、三棵樹斷層等,其斷裂性質均與新華斷裂相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1節:我心中的梯田第2節:惟有茗者留其名(1)第3節:惟有茗者留其名(2)
第4節:秋椒小燒(1)第5節:秋椒小燒(2)第6節:黲子魚
第7節:味蕾上的故鄉第8節:魚宜三吃(1)第9節:魚宜三吃(2)
第10節:我敬愛的番薯第11節:桑椹(1)第12節:桑椹(2)
第13節:燕坐華榭第14節:土魚的品味報告(1)第15節:土魚的品味報告(2)
第16節:帶着魚去旅行(1)第17節:帶着魚去旅行(2)第18節:遙遠的地衣(1)
第19節:遙遠的地衣(2)第20節:遙遠的地衣(3)第21節:遙遠的地衣(4)
第22節:遙遠的地衣(5)第23節:遙遠的地衣(6)第24節:年酒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