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   》 追尋雪芹      周汝昌 Zhou Ruchang

  平生苦慕曹雪芹的人品才思,五十年來北京城裏城外,遍求他的蹤影,哪怕是一點蛛之絲馬 之跡也 好,足慰渴想。這些經歷,我大部分寫入了《文採風流第一人——曹雪芹傳》中,如今難以 (也不必)再講。香山一帶渺茫的“傳說”初時發生在健銳營,而大軍營與“薜蘿門巷足煙霞 ”、“衡門僻巷愁今雨”、“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的景境無法牽合。以後吳恩裕先生 也轉 嚮了南辛莊杏石口那方向去了,此說與王文志老人的“香山後街”實地見聞所印證相符,也 與萬安山法海寺出傢之傳說巧合。
  城裏衹有一個右翼宗學(西城石虎鬍同)是可信的有關地點。曾因修蓋民族大廈而將要拆除, 得群衆民意反映,我以急件嚮中央呼請保留,蒙準,幸存。
  
  後來發現了檔案,記載雪芹幼時自南京返北京時,曾住崇文門蒜市口的一處原為空房的院子 裏,院內共房屋17間半。
  
  於是,熱心的人士就在那地方尋找這個故居的珍貴遺址。
  
  尋找的結果出現兩說:一謂此院即蒜市口西街北的16號院,後改新門牌207號。根據《乾隆 京城全圖》所繪,此院共房21間而非“17間半”;一謂在此稍東的街南,卻有一院,數其房 屋,有18間而一間特大,合一間半的面積——正為17間半。故雪芹故居當在此處。
  
  最近的情況:那一帶因街道改造,舊房皆將拆除。熱心的人士出來籲請保留——但不提兩說 ,衹言207號。
  
  從去年以來,承蒙崇文區的人民政協領導多次登門見訪,徵詢拙見。我當時的回答,大意是 以 下三點:(1)故居究在何院,已有二說;(2)兩院各陳理據,應研究何方理據較為充分;(3) 既一時難定,則建議保留一條“文化旅遊街”,即由蒜市口西端起,經此東西走嚮的短街, 到嚮東南拐大彎處(地名曰“大石橋”與“北河槽”、“南河槽”之轉折點),然後嚮東南不 太 遠即臥佛寺(妙音寺),乃雪芹貧睏寄居之所(齊白石老人曾親訪、繪畫、題詩)。由此鄰又即 明 末抗清名將烈士袁督師(崇煥)的墓園;再東南又連接上萬柳堂、夕照寺等古跡名勝。這條綫 足可代表崇文區的文化歷史之底藴深厚。
  
  我這建議,本身是不無可取的,但實際上已無可能,因為售地開發的合同並不包括如此“出 格”的舉措之餘地。目下剩下的這個籲請保留一個“故居”小院,已屬分外之想,還不知得 允與否呢。這一點崇文區政協在談話中已流露得十分清楚。
  
  話不絮煩,簡而敘之,中經許多環節,如會議、報紙宣傳、電視播放……頗曾成為“熱點” 話題。後來《北京日報》發一篇記者署名文章,首出揭示:宣傳的“207”說法不是惟 一的見解,擺出了切磋討論的不同意見。這樣,打破了獨傢的一言之論。
  
  今年的×月×日,忽蒙新從巴黎歸京的華新民女士同新華社經濟部主任王軍先生惠臨,華女 士十分關切此事,希望我也協助她,共同呼籲保留雪芹故居地。我為她的熱忱感動,義不容 辭,就與她商討:故居地點已有兩說見於報道了。我的處境不宜硬性武斷何說可信,我願請 求保留這段小街的全貌,也是一種歷史環境氣氛,勝於衹孤立一個(尚在爭議的)“點”上。
  
  她欣然同意,拿出紙筆讓我當場書寫。
  
  我不假思索地寫了一份書面,上款是給有關領導同志,內容是曹雪芹故居可與英國莎翁故居 意義相埒,足以代表中華文化形象。因有二說並存未定,請求保留“蒜市口街”全段(即 上文所述自西口起東至大石橋拐彎處止)。
  
  王軍先生當場抄錄一份副本備用。
  
  以上是當日夜晚的情景經過。
  
  他們怎樣上遞的,未蒙明示。
  
  後來華女士又曾電話來,說紅學界多人聯名請保“207”,也要我聯署。我說我的書面已經 寫了,應當依約上達了,如何可以又單為一個說法再署名上請?那樣豈不成了一個出言信口 、毫不負責之人了?我不能那麽行事。(她說,還是應該把“207”先保下來,以後再說……)
  
  最近,又蒙崇文區政協見告:此事的聯署上請已達中央,從中央到市、區黨政領導都有了批 示。最後仍由政協研定上報。政協根據有關專傢的鑒定,該院地面一切建築、遺存舊物等項 ,皆年代甚近,並無清代中葉時期之物件可證。又有有關文物保護部門的公函,內稱以該院 為曹雪芹故居,證據不夠充分,有關部門亦無有依據為此采取措施……
  
  政協在這些情況下,拿不出真證據,大約也是愛莫能助了。
  
  大傢的心意是極可貴的,各位所費的心力亦皆至為感人。可惜沒法拿出有力的證據,以致諸 般熱忱努力沒有自己的實證可為支持。結果如何,在我此刻執筆時尚未得到確訊。
  
  五十餘年來,到處尋求雪芹遺跡,可想而知了。
  
  還有一點,不妨順便提上一提:康熙在世時,曾問曹NFDA5,你傢傢産如何,總未見報 來。曹NFDA5 回奏——其時他還年幼,是聽老管傢人代述——除江南田産房屋外,京中有“鮮魚口空房一 所”,而不言蒜市口。此一件文獻本身即有矛盾。其可能性有二:一是老管傢人記錯、說錯 ;二是隋赫德嚮雍正奏報時弄錯。如是後者,那麽“故居”又應在鮮魚口了?(鮮魚口在正陽 門外大街左側,與蒜市口相隔“興隆街”等長鬍同,但同為古“三裏河”岸的市集處。)
  
  詩曰:
  
  蒜市東西街一條,故居何處覓題標。
  
  十七間半方為準,莫嚮閑人訪亂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自序楔子世間難事
水鄉之夢時空境界--留戀自然顧麯傢風
談情說愛寫呈子·劫秧子·進頏子“水寨”奇遇記
災難與生途少年書劍在津門嚮學慕學
聰明第一與兩次失敗舞文弄墨燕園夢
可憐外語枉修行苦學洋文為哪般蜀道知難
教翻譯課關起來的滋味關起來的滋味
幹校驚雷反二簧與獄神爺光榮的記錄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