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文化力   》 第42節:第十八章文化安全力(7)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韓國建國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清除殖民文化的殘餘。抵製日本和歐美文化的雙重夾擊,樹立文化産業領域的"韓國形象"。韓國提出了把文化內容産業作為國傢戰略産業的宏偉藍圖。為此韓國設立了專門的韓國産業文化振興院,負責製定文化産業政策,扶植韓國文化産業,開拓海外文化市場,培養文化人才。韓國的形象從一個普通的小國一躍成為亞洲的重要文化輸出國,甚至在中、日等近鄰掀起了"韓國熱",有效地鞏固了本國文化陣地,為在更高層次上更好地維護國傢文化安全樹立了良好典範。
  第四節增強中國文化生存能力
  1增強我國的文化競爭力豐田産品、好萊塢文化、耐剋形象,它的盛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文化殖民現象。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傢,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藴,應該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文化新秩序做出自己的貢獻。隨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由市場經濟派生出來的與其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文化要素逐步得以確立,市場經濟體製下的競爭觀念、法製觀念、時間觀念、分配觀念、用人觀念等逐步被大衆接受,進而形成了時代新文化。文化的基本特徵是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標志。在經濟全球化大潮面前,中國人不應僅僅是應對者,還應以健康的心態成為積極的建設者和開拓者。打破諾貝爾奬一統天下的格局,同廣大發展中國傢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聯合舉辦一些高規格的文化活動,設立文化奬項等。以平等互助為國際文化關係的基本準則,以多元共存為世界文化發展的目標格局,建設公正合理的國際文化新秩序。
  2文化是和平崛起的精神力量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呢?這條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要實現和平崛起,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視。文化是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精神力量。作為在世界上影響力日益提升的大國,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自立於民族之林,必須發揮文化的重大作用。要製定中國的文化安全戰略,必須從這樣的高度來進行。反對文化霸權,關鍵在於加快發展自己。衹有民族文化發展了,綜合國力加強了,纔有反對文化霸權和抵禦文化霸權的實力。
  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形成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博大精深、具有強大生命力、親和力和凝聚力的傳統文化。它不僅使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綿延不斷,自強不息,而且至今仍然滋養哺育着占世界1/4人口的炎黃子孫。中國未來的文化必須建立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文化創新還要註重大膽吸收和藉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3占據文化發展的製高點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經濟與文化緊密結合,不同的文化相互激蕩,文化競爭日益激烈。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製高點,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的交流、合作和競爭,並在交流、合作與競爭中進一步發展自己。
  從2004年開始,我國在藉鑒英、法、德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尋找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國務委員陳至立提議命名為"孔子學院"。創辦孔子學院、加快漢語國際推廣,是"走出去"的一條渠道。世界主要國傢十分重視本國語言的推廣,把本國語言的國際推廣作為國傢戰略,千方百計提高本國語言的國際地位。如英美投入巨額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推動英語在全世界的普及,法國把推廣法語作為宣傳法國文化的戰略重點,在138個國傢設立了1100多個分部,德國歌德學院在76個國傢設立了128個分部和14個國內分部。截止到2007年6月1日,全球已啓動孔子學院(含設在中學進行課餘教學的孔子課堂)156所。2006年底對40所孔子學院的抽樣調查表明,它們雖然平均運行時間不到半年,但已開設漢語言和中國文化課程300多門,開班人數達1.3萬人次。"孔子學院熱"、"漢語熱"的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熱",這表明各國都想瞭解中國,擴大與我國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言文化力的發掘者第2節: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1)第3節: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2)
第4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1)第5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2)第6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3)
第7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4)第8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5)第9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6)
第10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7)第11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8)第12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9)
第13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第14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第15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第16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第17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第18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第19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第20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1)第21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2)
第22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3)第23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4)第24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