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文化力   》 第42节:第十八章文化安全力(7)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韩国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清除殖民文化的残余。抵制日本和欧美文化的双重夹击,树立文化产业领域的"韩国形象"。韩国提出了把文化内容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宏伟蓝图。为此韩国设立了专门的韩国产业文化振兴院,负责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扶植韩国文化产业,开拓海外文化市场,培养文化人才。韩国的形象从一个普通的小国一跃成为亚洲的重要文化输出国,甚至在中、日等近邻掀起了"韩国热",有效地巩固了本国文化阵地,为在更高层次上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树立了良好典范。
  第四节增强中国文化生存能力
  1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丰田产品、好莱坞文化、耐克形象,它的盛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化殖民现象。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应该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由市场经济派生出来的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逐步得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观念、法制观念、时间观念、分配观念、用人观念等逐步被大众接受,进而形成了时代新文化。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在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前,中国人不应仅仅是应对者,还应以健康的心态成为积极的建设者和开拓者。打破诺贝尔奖一统天下的格局,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联合举办一些高规格的文化活动,设立文化奖项等。以平等互助为国际文化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多元共存为世界文化发展的目标格局,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
  2文化是和平崛起的精神力量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要实现和平崛起,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视。文化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力量。作为在世界上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大国,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自立于民族之林,必须发挥文化的重大作用。要制定中国的文化安全战略,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进行。反对文化霸权,关键在于加快发展自己。只有民族文化发展了,综合国力加强了,才有反对文化霸权和抵御文化霸权的实力。
  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生命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传统文化。它不仅使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绵延不断,自强不息,而且至今仍然滋养哺育着占世界1/4人口的炎黄子孙。中国未来的文化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化创新还要注重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3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经济与文化紧密结合,不同的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竞争日益激烈。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和竞争,并在交流、合作与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自己。
  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法、德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国务委员陈至立提议命名为"孔子学院"。创办孔子学院、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是"走出去"的一条渠道。世界主要国家十分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把本国语言的国际推广作为国家战略,千方百计提高本国语言的国际地位。如英美投入巨额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推动英语在全世界的普及,法国把推广法语作为宣传法国文化的战略重点,在138个国家设立了1100多个分部,德国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设立了128个分部和14个国内分部。截止到2007年6月1日,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含设在中学进行课余教学的孔子课堂)156所。2006年底对40所孔子学院的抽样调查表明,它们虽然平均运行时间不到半年,但已开设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课程300多门,开班人数达1.3万人次。"孔子学院热"、"汉语热"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热",这表明各国都想了解中国,扩大与我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节: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第2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1)第3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2)
第4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1)第5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2)第6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3)
第7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4)第8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5)第9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6)
第10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7)第11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8)第12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9)
第13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第14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第15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第16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第17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第18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第19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第20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1)第21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2)
第22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3)第23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4)第24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5)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