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方爾加:藉人之力,柔順進取(6)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所以“無”來表現天地萬物的開始,“有”來表現天地萬物之母。“始”和“母”其實都是“道”,但是“道”沒有辦法直接展露,它通過“有”和“無”兩個側面來表現自己。“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常無”就是真正的無,這個“妙”是不確定,什麽可能性都可以出現。比如說現在的局勢非常的微妙,就是什麽可能性都能出現。所以“無”就是“妙”,“有”就是“微”。從“無”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確定性,從“有”當中可以看到確定性。老子在表達“道”這個東西既有確定性,又有不確定性。就像我們人一樣,我們人的思想既有確定性,又有不確定性。比如說現在你的思想是什麽水平,這個水平是確定的;但是又有不確定性,雖然你的思想現在是這個水平,但是你隨時會超越這個思想,你隨時會上升到更高的水平。所以“道”也是這樣,就是通過“有”和“無”這種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來表達自己的,使兩者“同出而異名”。他們倆在前臺表達的是一個東西,他們受一個東西在操作,這個東西在背後操作他們兩個,他們兩個衹不過名稱不一樣,就像左右兩衹手都像我一樣,但是第三衹手在我的腦子裏。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各種事情都會創造出來,都會從這個門裏頭創造出來。整個第一章,我們領會大概的意思就是,“道”隱藏在背後,它是第三衹腳,它支配“有”和“無”這兩衹腳。道不會直接出來,說它是什麽,說它不是什麽。
“道”要想進取的話,就得藉助無形的東西,“道”是無形的,“有”和“無”是有形的。有是看得見摸得着的,無也是看得見摸得着的。這個無是看得見無,不是看不見的無。所以道就通過看得見的有和看得見的無來起作用,靠有形的東西來起作用,道一定要滲透到有形的東西當中起作用,無形滲透到有形中起作用。
比如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有的同志是這麽解讀的,說上士是智慧高,中士是智慧中等,下士是智慧低下。若存若亡是疑惑和遲疑。下士是大笨,領會不了道,你給他說道,他譏笑你。我的解釋是反過來的:上層脫離實際生活,不瞭解下面的東西,你給他講“道”,他把“道”想得很簡單,他看的就是文字的東西,他看不到文字的背後隱藏着非常復雜豐富的內容,他馬上就去推行;中士是生活在中層的,他對上頭不是太瞭解,對下面的情況也不是太瞭解,你給他講道,他好像知道一些,好像不太明白,他比較遲疑;我覺得下士是生活在基層的人,他一聽就知道“道”就隱藏在百姓中。儒傢的經典《中庸》這篇文章中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這最高的法則並不脫離日常生活。如果你脫離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根本不可能做好生活,國傢大事就是在老百姓的生活當中。偉大的思想傢孟子是關心老百姓的,我們的總理,我們的主席,到底下考察民情,原來北京的副市長喝着啤酒問,傢裏都買什麽了等等,這就是關心百姓,也就是關心國傢大事。所以我們說,“道”得滲透到別人的生活當中,滲透到別人的身上,滲透到有形物質的身上,它不能脫離有形的物質。
老子說:不孝不足以為道。我們的基層幹部如果懂得“孝”了,就真正懂得“道”的含義了,就像佛教的禪宗所說的“佛就在日常老百姓生活中”。“道”在哪兒,“道”就在我們基層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𠔌,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這些意思總的來說就是要說明抽象的“道”、最高的“道”就隱藏在具體的事物當中,就像我們說的“偉大的萬裏長城,就隱藏在每一塊城磚當中,偉大的中華民族就隱藏在我們中國的老百姓身上”。美好的自然,自然界的美好,就隱藏在每一棵小草當中,每一顆樹木當中,每一片羽毛身上……老子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沒有百分之百的光明的道,他衹能體現在不光亮的事物當中。有筆直前進的道路嗎?我們騎自行車也是多少有點彎麯,這個“退”就是麯折的意思,道是在麯折當中體現出來的,沒有筆直的道。“夷道若類”,有百分之百的平坦的道路嗎?沒有。“上德若𠔌”,有絶對高層次的德嗎?沒有百分之百的高。“廣德若不足”,有絶對的“德”嗎?“建德若偷”,有絶對剛健的人嗎?“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大方”,沒有絶對的方的;“大器晚成”,有的人解釋大器不成,具體的器物多少都有點不太完善;“大音希聲”,最大的聲音是沒有絶對的聲音;“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我們的道都隱藏在具體的事物中,你既然想藉助具體的事物來發展自己,來開拓進取,你就必須和具體的事物相融合。我們在座的各位說想幹大事,可以的,但你得和小事相結合,你必須從具體的事情、從小事情做起。你是一個鄉長,你是一個縣長,農民的生活都不瞭解,你就當不了這個鄉長和縣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