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
3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葛劍雄 Ge Jianxiong
在清朝以前,中原王朝也曾經擁有過包括農業區、牧業區在內的地域,統治過由漢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組成的國民。但是它們的疆域往往不能持久,更難以鞏固。由漢族統治者建立的中原王朝大多無法有效地控製邊疆地區,像唐朝這樣強大的帝國,極盛疆域也維持不了幾年。而非漢族以武力進入中原又會對農業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像元朝徵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過程就是一場大屠殺和大破壞的悲劇,以至整個元代都難以償付統一的慘重代價。
但是清朝統治者采取了一些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大大減少了統一過程的負面效應,也使統一的疆域得到了鞏固。
首先,清朝及時調整了對漢族的政策,使自己成功地統治了發達的農業地區,也使中國疆域的主要部分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成為擴大統一範圍的基矗清朝取消了明朝後期的苛捐雜稅,改革了賦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采取了一係列爭取漢族士人效忠的措施,使它被大多數知識分子接受為明朝的合法繼承人。在清朝的政權確立以後,除了滿族的地位大大提高,滿族文化的影響有所擴大以外,中國的傳統制度和文化幾乎原封不動地延續下來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使清朝在與準噶爾的長期戰爭中有了可靠的後方和強大的實力。
其次,清朝對少數民族實行了符合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政策。這當然與清朝統治者本身出自少數民族,因而對以往漢族統治者的歧視政策有切身體會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們吸取了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的結果。清以前各朝對邊疆和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統治的方式,一是擴大正式行政區域的範圍,即與內地漢人地區一樣設置郡縣府州,一是設立都護、都司等軍事機構控製下的羈縻單位。但前者不適應遊牧民族和人口稀疏地區,強行設置既會招致當地人民的不滿,也使朝廷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難以長期維持;後者過多地依賴軍事力量,行政係統大多形同虛設,一旦軍隊撤退或優勢喪失,控製權也就隨之取消。前面已經提到,清朝在東北、內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設置了不同形式的政區,比較成功地解决了這一難題。以蒙古為例,清朝建立的盟旗制度就是一項有代表性的創舉。它既適合蒙古族以遊牧為主,流動性大,人口稀少的特點,又加強了朝廷對盟、旗各級的控製。從蒙古歸入清朝的版圖以後,蒙古地區一直保持着穩定,還為清朝提供了精銳的軍隊,這項制度的實施是一個重要原因。儘管從根本上說,清朝的統治無法擺脫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但清朝對少數民族的優待,特別是對各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優待,對疆域的鞏固與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清朝統一的過程中,雖然也免不了軍事徵伐和武力鎮壓,但並不是以軍事作為唯一的手段,而往往采用更有效的其他措施。如在西藏,清朝就充分發揮了宗教的力量。繼續扶持黃教,建立政教合一的體製。通過册封達賴、班禪,監督和確認他們的繼承過程,清朝實際上取得了西藏的最高主權。在平定各邊疆地區的過程中,盡量采勸招撫”的辦法,避免雙方生命財産的損失,為統一後的穩定和治理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邊界的確定上,並非一味追求領土的擴張,而是根據歷史和現狀尋求合理的解决。在清朝的軍隊平定天山南路以後,中亞的巴達剋山、霍罕(浩罕)、布魯特等紛紛要求歸附,但清朝未予接受,並且在邊境立碑規定了邊界綫。康熙年間與俄國談判北部邊界時,並不因為軍事上的勝利而提出領土要求,而是作適當退讓,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將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剋)及石勒喀河、額爾古納河之間地劃入俄國。雍正時劃定外蒙古與俄國邊界時也同樣如此。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一 引言 | 2 疆域何所指 | 3 疆域種種 | 二 走嚮統一的漫長歷程:先秦時期 | 2 商朝 | 3 西周 | 4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 | 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 1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 2 西漢初的睏境 | 3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 4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 5 東漢的疆域 | 6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 四 長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 2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 3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 4 北方的局部擴展和南方的退縮 | 五 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 2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 3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 4 邊疆政權的消長 | 5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 六 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