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遗产的历史回眸:后望书   》 六、喜新厌旧:难以幸免的“洋房”(1)      朱幼棣 Zhu Youdi

  火车是在工业革命中诞生的。
  火车站是现代城市的门。
  火车站建筑是一代又一代建筑大师倾注心血、施展才华的地方。在世界一些城市,即使火车站改扩建,老建筑往往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巴黎把老火车站改成了著名的奥赛博物馆。
  香港原九广铁路始发站的钟楼。车站因市政建设发展的需要搬到了红,钟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与尖沙咀天星码头的港口建筑融为一体,又成为了维多利亚港轮渡码头的标志。灯塔下面的广场记录了这块前殖民地上曾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回归后的今天,每逢节假日市民们仍在这里举行各种活动。
  哈尔滨火车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19世纪90年代产生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在19世纪末通过法国传入俄罗斯。当时正逢中东铁路建设时期。哈尔滨火车站始建于1903年,1904年底投入使用,建筑形体扁矮、舒展,不完全对称,形体不乏雕塑感,曲线优美动感十足,门窗洞口或呈椭圆形,或扁券,或方额圆角、马蹄形等,边缘饰以流畅的曲线贴脸。整个建筑体态优美,形象活泼,色彩摩登,体现了典型的新艺术运动的建筑特征。不少哈尔滨市民对这座老火车站记忆犹新。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昙花一现,作品不丰,无论是规模还是品位,哈尔滨老火车站的新艺术建筑都堪称世界级珍品。可惜这座火车站在1960年3月新建客运站时被全部拆除。
  如果说哈尔滨火车站被拆除的年代还有些“遥远”,那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始建于1908年的济南火车站,却在国内建筑界“仿欧之风”劲吹的1992年,被完全拆除。
  我在济南上过4年大学,多次进出济南火车站,其雄伟钟楼和宽敞的大厅深印在脑际。谈到曾引以为骄傲的老火车站被拆除,济南市民无不扼腕叹息。
  济南火车站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典型的日耳曼风格的建筑。采用不对称的布局,稳定均衡,高低错落有致,主次分明。车站由东西两栋楼组成。西楼为主要站房,供售票、候车、办公使用。东楼始建时被德国人开设为邮政局,后改为货运用房。济南火车站站房是一座三层砖石、木屋架房屋。主入口前是宽大的石砌台阶,比例匀称、粗壮有力的石柱廊。候车大厅呈方形,圆形拱顶高达13米,方格式天花上覆陡峭的双坡瓦屋面。南墙和北墙有高大的拱形高窗,镶嵌彩色玻璃,厅内光线明亮,通风良好,毫无压抑逼仄的感觉。厅内墙面、地面全为花岗岩,上有仿木装修的雕刻。东部低矮的绿色球形穹顶下是售票室,西部为三层辅助用房。云状曲线形的阁楼山墙与东部候车大厅的高大拱顶和拱形窗遥相呼应。圆形的四面钟塔楼嵌在候车大厅与辅助用房中间,突兀高耸,高达32?郾1米。钟塔穹顶绿瓦与东部售票厅的绿色穹顶上下呼应,形成建筑物的构图中心。济南火车站的货房也是由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分布在广场两侧。虽为两幢独立的建筑物,但其造型、屋顶形式、建筑材料和色彩等等,与火车站主体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济南火车站不论是群体组合,还是个体造型,乃至精美的细部,都可称为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建筑,是当时中国可与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今天,有几座建筑可以称为“作品”?
  而且关于老火车站拆除的过程也有一个传说。
  据说接受拆火车站任务的民工队是以回收旧材料作为补偿的,原计划一个月完成,结果用了半年时间才最后拆净,可见当初德国工程师主持建造的这个车站有多么坚固,所用材料又是多么好,以致民工们都不忍轻易砸碎。民工们的艰苦劳动从回收材料中得到了补偿,可市民心里历史感的缺失又怎能够得到补偿呢?
  1992年7月1日,随着济南火车站钟楼被拆除,车站大四面钟的时针永远停止在了这个时刻,这座著名的建筑从此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而代之以毫无特色的一个火柴盒式的新火车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信出版社
为了前瞻的回顾序2 绝种·绝迹·绝唱(1)
序2 绝种·绝迹·绝唱(2)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1)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2)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3)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4)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5)
二、寻找峡谷与陕州(1)二、寻找峡谷与陕州(2)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1)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2)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3)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1)
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2)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3)
五、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1)
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2)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3)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1)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2)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3)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