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弘道悟语   》 第42节:书院弘道·师生对话(4)      钱弘道 Qian Hongdao

  第二,读书是为了做人。中国古人教人读书,首先都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老子讲"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等等,都是做人的道理。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法学、经济学,更多的是一种伦理学、人学。为什么半部《论语》能治天下?我想是因为《论语》告诉你怎么修身养性,做一个有德之人,大圣的人才能够治国。把读到的道理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把先贤的话化为行动,这就是读书的功效。读好书,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才能进德,进德才能进业。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前提都离不开读书、做人。读书是立身、立业的根本。
  第三,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大家在书院的墙上看到了我写的一首诗:"读书弘道畅心胸,纬地经天致用同。穷可修身行独善,达来兼济两从容。" "穷"是没有机会,那就独善其身;"达"就是机会来了,那就兼济天下。穷达自在,进退从容。退,就退到这个山林里;进,就服务于世。这基本上是古代读书人情怀的写照。"修齐治平",读书最终要讲经世致用。岳麓书院有副对联:"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这就回应了刚才两位老师的话题:什么是知识分子的奉献。
  谈到如何读书,我说这么几点。
  第一,读书一定要静。心静下来,才能够细细思考,人心不安静是读不了书的。《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这个道理。在座各位的要害可能就是苦于心不能静。今天在这山里,我们听到的除了讲坛内的声音外,还有几声鸡啼鸟鸣。我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读书,我们的讲学才能够真正做到凝神于一,创造一种意境,诞生出新的思想。"非典"的时候我将书院门一关,任何人进不来,我写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几万字。在喧哗、名利中,我也跟大家一样烦躁;回到山中书院,我就觉得心安静了,身体也好起来了。一个知识分子大概是缺少不了山水,缺少不了这种安静的营养的。有人问:"你怎么在这个地方待得住?这个地方我待一天就会发疯。"这个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第二,要做一个有立体知识的人。我们的知识不能是单一的,现在这个时代尤其需要有立体知识的人。胡适先生说,理想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这样的学者,好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塔。塔尖代表最精深的学问,最精深的造诣;塔底代表博大的范围,宽广的同情心。有宽阔的塔基才能有塔尖。无博难专,多读书,然后可以钻研某类书。除了一些很特殊的学科外,我想更多的是应当做到博学。大家要努力进行交叉研究,要触类旁通。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节:序第2节:人生大事(1)第3节:人生大事(2)
第4节:山中一日(1)第5节:山中一日(2)第6节:山中一日(3)
第7节:宠辱不惊(1)第8节:宠辱不惊(2)第9节:人非机器(1)
第10节:人非机器(2)第11节:江南的雪(1)第12节:江南的雪(2)
第13节:江南的雪(3)第14节:故乡的雨第15节:风雨春秋(1)
第16节:风雨春秋(2)第17节:风雨春秋(3)第18节:风雨春秋(4)
第19节:重新读书(1)第20节:重新读书(2)第21节:弘道书院(1)
第22节:弘道书院(2)第23节:弘道书院(3)第24节:弘道书院(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