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42節:心理暗示有積極面和消極面(3)
吳建雄 Wu Jianxiong
桓公聽完,哈哈大笑,說:"對對對!這就是我所見到的鬼。",桓公整理好衣帽,跟告敖坐着聊傢常,不到一天,病就好了。
桓公的病與前面那個書生的睏惑是一樣的。他見到鬼,以為鬼要傷害他,結果就病了;後來當他知道鬼是成為霸主的徵兆,病很快就好了。這便是心魔的轉換。莊子在《達生》中勸誡我們,要警惕消極的心理暗示,不能盲目迷信而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忘掉心魔,就跟醉酒之人一樣,對自己毫無傷害。醉酒的人從車上墜落,雖然滿身是傷卻不會死去。他的骨骼關節跟旁人一樣,而受到的傷害卻跟別人不同,這是因為他的精神高度集中,乘坐在車子上也沒有感覺,即使墜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驚、懼全都不能進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他遭遇外物的傷害卻全沒有懼怕之感。
為了論證忘卻心魔後的無敵,《達生》裏又寫到鬥雞的故事。紀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焦急地問:"雞馴養好了嗎?可以鬥了嗎?"紀子說:"回稟大王,還不行呢,那衹雞還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紀子說:"還是不行,那衹雞還不夠安靜,它一聽見響聲就叫,一看見影子就跳,很容易躁動。"又等了十天,周宣王再問,紀子回答說:"那衹雞還是那麽顧看迅疾,意氣強盛,還不夠冷靜。"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問,紀子說:"這下差不多了。即使別的雞故意挑釁它,在它跟前打鳴,它也不會有什麽反應。大王你看,這衹雞簡直就像木雞,現在別的雞沒有敢和它對戰的,一看到它就掉頭而逃了。"
原本這衹雞總以為自己很強,看到雞就想鬥,看到影子就叫,越沒水平的人越虛張聲勢。後來,這衹雞不再浮躁了,它便有了霸氣。霸氣是它後天所得的嗎?非也!霸氣是它的真實水平。可見,衹有杜絶庸人自擾,方能發揮水平。
對心魔的消極影響,莊子的批判是不遺餘力的。對於心魔,他並未全盤否定。他不贊成衹強調心理修養而不註重形體關註,或衹註重形體健康而不註意心理修養。單豹與張毅的命運就是兩個典型例子。
魯國有個叫單豹的人在岩穴裏居住,在山泉邊飲水,不跟任何人爭名利,活了七十歲還有嬰兒一樣的面容。但有一天他不幸遇上了餓虎,餓虎撲殺並吃掉了他。另有一個叫張毅的人,那些高門甲第的富貴人傢無不趨走參謁於他,可他活到四十歲便患內熱病而死去。單豹單單註重內心世界的修養,可是老虎卻吞食了他的身體;張毅單單註重身體的調養,可是疾病卻侵擾了他的內心。
衹註意心理而不註意形體,往往被心魔控製,吃力不討好。有個叫東野稷的人很善於駕車,駕車時進退能夠在一條直綫上,左右轉彎時能形成規整的圓形。魯莊公認為就是在紙上畫圖也不過如此,於是要他轉上一百圈,結果失敗了,因為轉一百圈已超過馬的體能,東野稷的馬力氣已經用盡,所以必定會失敗。
心理不能盲目控製形體,畢竟形體有個度的限製,應該量力而為。同樣,衹顧形體而不註意心理也不行。心魔是一個暗示,是在潛移默化中提醒你,過分相信不可取,全然不信也不可取。
想到這裏,就可明白《達生》的主要意思了:要想保留本性,通達生命,就要註重心理生理的平衡。對積極的心理我們要利用它,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創造價值;對消極的心理我們要警惕它,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謹慎對待自己的所作所為。同時,要順應形體,不要盲目消耗形體。衹有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到生命的神奇。
第二十講 出頭鳥尤需低調 --《莊子o外篇o山木》解讀
午夜讀完《山木》,不禁感慨人間無處不兇險,人生無時不面臨選擇。
從前有兩兄弟,生不逢時,其時朝廷昏庸無能、百姓揭竿而起。八九歲時,父母在戰火中死去,於是兩孤兒跟隨起義軍浪跡天涯。他們堅強而努力。哥哥雖然衹比弟弟大一歲,但無時無刻不想着弟弟,總是把分配給自己的饅頭和鹹菜分給弟弟一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