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鑒賞辭典   》 儲光羲      劉學鍇 Liu Xuekai    袁行霈 Yuan Hangpei

  釣魚灣
  儲光羲
  垂釣緑灣春, 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 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 維舟緑楊岸。
  這首詩寫一個青年小夥子,以“垂釣”作掩護,在風光宜人的釣魚灣,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到來。
  一二句寫暮春季節釣魚灣的動人景色。點綴在緑蔭中的幾樹紅杏,花滿枝頭,不勝繁麗。這時,暮色漸濃,那小夥子駕着一葉扁舟,來到了釣魚灣。他把船纜輕輕地係在楊樹樁上以後,就開始“垂釣”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樣擺弄釣桿,故作鎮靜,還是掩飾不了內心的忐忑不安。杏花的紛紛繁繁,正好襯托了他此刻急切的神情。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進一步寫小夥子的內心活動。這一聯富有民歌風味的詩句,包孕着耐人尋思的雙關情意:表面上是說他在垂釣時,俯首碧潭,水清見底,因而懷疑水淺會沒有魚來上鈎;驀然見到荷葉搖晃,纔得知水中的魚受驚遊散了。實際上是暗喻小夥子這次約會成敗難卜,“疑水淺”無魚,是擔心路程多阻,姑娘興許來不成了。一見“荷動”,又誤以為姑娘輕劃小船踐約來了,眼前不覺一亮;誰知細看之下,卻原來是水底魚散,心頭又不免一沉,失望悵惘之情不覺在潛滋暗長。這裏,刻劃小夥子在愛情的期待中那種既充滿憧憬歡樂、又略帶擔心疑懼的十分微妙的心理變化,真可謂絲絲入扣,維妙維肖。
  讀者也許要問:前四句明明寫垂釣情景,而卻偏說是寫愛情,是不是附會?否。因為詩的最後兩句點明:“日暮待情人,維舟緑楊岸。”詩人為什麽不把這兩句點明愛情的詩,開門見山地放到篇首呢?這就是詩的結構藝術之妙,如果把最後兩句放到篇首,詩來氣脈盡露,一覽無餘;再沒有委婉的情緻。而且這樣一來,那一聯雙關句,勢必成為結尾,使語意驟然中斷,漫無着落,不能收住全詩。現在這樣結尾,從全詩意脈結構來看,卻極盡山回路轉、雲譎霧詭、變化騰挪之妙。它使前面釣“垂釣”,一下子變成含情的活動,也使“疑”、“知”等心理描寫,和愛情聯繫起來,從而具備了雙關的特色。
  詩就在裊裊的餘情、濃郁的春光中結束了。你看,在夕陽的反照下,緑柳依依,扁舟輕蕩,那小夥子時而低頭整理着釣絲,時而深情凝望着遠處閃閃的波光—他心上的情人。“日暮待情人,維舟緑楊岸。”這簡直是一幅永恆的圖畫,一個最具美感的鏡頭,將深深印在你的腦海中。
  (徐竹心)
  江南麯四首(其三)
  儲光羲
  日暮長江裏, 相邀歸渡頭。
  落花如有意, 來去逐輕舟。
  《江南麯》為樂府舊題。郭茂倩《樂府詩集》把它和《採蓮麯》、《采菱麯》等編入《清商麯辭》。唐代詩人學習樂府民歌,采用這些樂府舊題,創作了不少明麗、清新的詩歌。儲光羲的《江南麯》,就屬於這一類。
  頭兩句“日暮長江裏,相邀歸渡頭”,點明時間地點和情由。“渡頭”就是渡口,這裏的“歸渡頭”也就是划船回傢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熱情歡悅的氣氛。這是個江風習習、夕陽西下的時刻,那江面上該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一隻衹晚歸的小船飄蕩在這迷人的景色之中,船上的青年男女相呼相喚,那江面上的槳聲、水聲、呼喚聲、嘻笑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首歡快的晚歸麯。
  後兩句“落花如有意,來去逐輕舟”,創造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在那些“既覓同心侶,復采同心蓮”的尋求伴侶的青年男女之間,表現出各種微妙的、欲藏欲露、難以捉摸的感情,矜持和羞怯的心理又不允許坦露自己的心事,這兩句詩就是要表現這種復雜的心理和美好的願望。詩人抓住了“歸棹落花前”這個富有特色的景物,賦予景物以恰當的感情,從而創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隨着流水,所以儘管槳兒嚮後劃,落花來去飄動,但還是緊隨着船兒朝前流。詩人衹加了“如有意”三個字,便使這“來去逐輕舟”的自然現象,感情化了,詩化了。然而,這畢竟是主觀的感受和想象,所以那個“如”字,看似平常,卻頗有講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現了那種揣測不定、留有餘地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語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首詩所要表現的感情分寸和心理狀態。“藝術的天才就是分寸感”,這話倒是頗有深意的。
  最後,順便說一下這首詩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來去逐船流”,如果不是從考證的觀點出發去判斷正誤,而是從詩意的角度來看,應該說“來去逐輕舟”更好些。因為,第一,“逐”字在這裏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為上句說了“如有意”,所以,那雖是滿載一天勞動果實的船,此刻亦成為“輕舟”,這樣感情的色彩就更鮮明了。“輕舟”快行,“落花”追逐,這種緊相隨、不分離的情景,也正是構成“如有意”這個聯想的基矗所以,後一句也可以說是補充前一句的,兩句宜於一氣讀下。
  (趙其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虞世南王績王梵志寒山
上官儀盧照鄰駱賓王杜審言
蘇味道王勃楊炯劉希夷
宋之問瀋佺期郭震李適之
陳子昂賀知章瀋如筠張若虛
張說蘇頲張敬忠張九齡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