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周國平自選集   》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1)      周國平 Zhou Guoping

  一  死亡和太陽一樣不可直視。然而,即使掉頭不去看它,我們仍然知道它存在着,感覺到它正 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陰影投罩在我們每一寸美好的光陰上面。  很早的時候,當我突然明白自己終有一死時,死亡問題就睏擾着我了。我怕想,又禁不住要 想。周圍的人似乎並不挂慮,心安理得地生活着。性和死,世人最諱言的兩件事,成了我的 青春期的痛苦的秘密。讀了一些書,我纔發現,同樣的問題早已睏擾過世世代代的賢哲了。 "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麽,他總是在想着自己的死。"讀到托爾 斯泰這句話,我慶幸覓得了一個知音。  死之迫人思考,因為它是一個最確鑿無疑的事實,同時又是一件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既然人 人遲早要輪到登上這個千古長存的受難的高崗,從那裏被投入萬劫不復的虛無之深淵,一個 人怎麽可能對之無動於衷呢?然而,自古以來思考過、抗議過、拒絶過死的人,最後都不得 不死了,我們也終將追隨而去,想又有何用?世上別的苦難,我們可小心躲避,躲避不了, 可咬牙忍受,忍受不了,還可以死解脫。惟獨死是既躲避不掉,又無解脫之路的,除了接受 ,別無選擇。也許,正是這種無奈,使得大多數人寧願對死保持沉默。  金聖嘆對這種想及死的無奈心境作過生動的描述:"細思我今日之如是無奈,彼古之人獨不 曾先我而如是無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 者,不可以數計矣。夫古之人之坐於斯,立於斯,必猶如我之今日也。而今日已徒見有我, 不見古人。彼古人之在時,豈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無奈,故遂不復言之也。此真不得 不致憾於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  今日我讀到這些文字,金聖嘆作古已久。我為他當日的無奈嘆息,正如他為古人昔時的無奈 嘆息;而毋須太久,又有誰將為我今日的無奈嘆息?無奈,衹有無奈,真是夫復何言!  想也罷,不想也罷,終歸是在劫難逃。既然如此,不去徒勞地想那不可改變的命運,豈非明 智之舉?  二  在雪萊的一篇散文中,我們看到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兒攙扶下走進古羅馬柯利修姆競 技場的遺址。他們在一根倒臥的圓柱上坐定,老人聽女兒講述眼前的壯觀,而後懷着深情對 女兒談到了愛、神秘和死亡。他聽見女兒為死亡啜泣,便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時間、空間 、年齡、預見可以使我們免於一死。讓我們不去想死亡,或者衹把它當作一件平凡的事來想 吧。"  如果能夠不去想死亡,或者衹把它當作人生司空見慣的許多平凡事中的一件來想,倒不失為 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愚者不費力氣就置身於其中的這個境界,智者(例如這位老盲 人)卻須歷盡滄桑才能達到。一個人衹要曾經因想到死亡感受過真正的絶望,他的靈魂深處 從此便留下了幾乎不愈的創傷。  當然,許多時候,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限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 消遣和娛樂來轉移自己的註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 同美麗的晚霞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懸崖,於是放心嚮深淵走去。  可是,還是讓我們對自己誠實些吧。至少我承認,死亡的焦慮始終在我心中潛伏着,時常隱 隱作痛,有時還會突然轉變為尖銳的疼痛。每一個人都必將迎來"沒有明天的一天",而且 這一天隨時會到來,因為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死。我不相信一個正常人會從來不想到自己的 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時會不感到恐懼。把這恐懼埋在心底,他怎麽能活得平靜快樂,一旦面 臨死又如何能從容鎮定?不如正視它,有病就治,先不去想能否治好。  自柏拉圖以來,許多西哲都把死亡看作人生最重大的問題,而把想透死亡問題視為哲學最主 要的使命。在他們看來,哲學就是通過思考死亡而為死預作準備的活動。一個人衹要經常思 考死亡,且不管他如何思考,經常思考本身就會産生一種效果,使他對死亡習以為常起來。 中世紀修道士手戴刻有骷髏的指環,埃及人在宴會高潮時擡進一具解剖的屍體,蒙田在和女 人做愛時仍默念着死的逼近,凡此種種,依蒙田自己的說法,都是為了:"讓我們不顧死亡 的怪異面孔,常常和它親近、熟識,心目中有它比什麽都多吧!"如此即使不能消除對死的 恐懼,至少可以使我們習慣於自己必死這個事實,也就是消除對恐懼的恐懼。主動迎候死, 再意外的死也不會感到意外了。  我們對於自己活着這件事實在太習慣了,而對於死卻感到非常陌生,--想想看,自出生後 ,我們一直活着,從未死過!可見從習慣於生到習慣於死,這個轉折並不輕鬆。不過,在從 生到死的過程中,由於耳聞目染別人的死,由於自己所遭受的病老折磨,我們多少在漸漸習 慣自己必死的前景。習慣意味着麻木,蕓蕓衆生正是靠習慣來忍受死亡的。如果哲學衹是使 我們習慣於死,未免多此一舉了。問題恰恰在於,我不願意習慣。我們期待於哲學的不是習 慣,而是智慧。也就是說,它不該靠嘮叨來解除我們對死的警惕,而應該說出令人信服的理 由來打消我們對死的恐懼。它的確說了理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理由能否令人信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海南出版社
自選集序詩人的執著和超脫(1)詩人的執著和超脫(2)幸福的悖論(1)
幸福的悖論(2)幸福的悖論(3)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1)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2)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3)
女性拯救人類我的傢園在理論和學術之外人與書之間睏惑與坦然
尋求智慧的人生在義與利之外性愛五題(1)性愛五題(2)
旅+遊=旅遊?藝術·技術·魔術從擠車說到上海不是傢愛書傢的樂趣(1)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