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42節:逍遙東海,尊王攘夷成霸業(6)      劉緒義 Liu Xuyi

  消息很快傳到魯國。自己的國君好端端的站着出去,如今卻直挺挺地橫着回來,這是哪門子事?齊襄公和文薑做下這等事,總是捂不住的。魯國人雖然心知肚明,卻無處發泄。出兵討伐齊國嗎?一則自己不是齊國的對手;二則師出何名?莫非還要把這等醜事公諸於世?於是,魯國人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衹好上上下下強忍住這個惡氣,同時又不得不派使者前往齊國通好,一邊提出嚴正交涉。這外交辭令怎麽說呢?《左傳》是這麽記載的:
  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舊好。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惡於諸侯。請以彭生除之。
  這話說得好,好在哪裏呢?既好可憐,又好可畏。說可憐,是因為都是大實話。本來嘛,人傢是來修好的,結果呢,人都死在你們國傢,魯國平白無故在衆諸侯國面前獲得極壞的名聲,說自己的國君連身邊的女人都看不住,還怎麽管理國傢?我國現在也不追究責任在誰,但事情總得有個說法,既然寡君之死,彭生脫不了幹係,那就要治他的罪。這樣纔好有個交待。
  面對魯國這等要求,齊國怎麽好意思拒絶?於是,公子彭生便做了替罪羊。這樁外交風波纔算落下帷幕。
  文薑死了丈夫,心想可以留在齊國,天天和情人哥哥廝守了。但繼位的魯莊公在大臣的建議下,前來齊國接母親回國。文薑心知自己是魯國的頭號罪人和全民公敵,她既不敢也沒有面目見魯國父老。因此,她雖然不得不跟着兒子往魯國走,但走到齊魯邊界時兩腿就不聽使喚了。她不走了,也不敢往前走了。兒子衹好順着她的意,一方面真要接她回宮,自己臉面也不好看;但不來接麽,又說不過去,畢竟是自己母親啊。正所謂,論情則生身之母,論義則殺父之仇,於是索性在邊境蓋了房子讓她居住,也使自己有個全孝之名。
  本應該吸取教訓,有所收斂的文薑,此後並沒有洗心革面,她那風騷勁兒過不了多久就又恢復了。此後,她曾多次和襄公私會通姦。所以文薑至死都沒未能獲得桓薑之稱。
  樹欲靜而風不止,外交上此事雖然塵埃落定,但輿論上此事仍然沒完,齊國的君子都心以為恥,便作詩數首以諷。一是《南山》,一是《敝笱》,一是《載驅》,都收在《詩經·齊風》中。
  文薑死於莊公二十二年,《春秋》稱其"小君"。不過,話說回來,有文薑在,齊國數十年間沒有侵魯,除了魯國挑起戰事之外。但令人氣悶的是,魯國也太不爭氣,二十四年後,魯桓公之子莊公竟然再一次迎娶齊國的"薑女",導致魯國又生內變,真是健忘。這是後話。
  長跑爭位
  周代就有話道"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齊襄公淫妹殺妹夫,又除去公子彭生,並繼續與妹妹通姦,最終也並沒有落得個好下場,正是應了這句古話。
  且說齊襄公因為姦殺二事,鬧得國內人心不安,為了轉移國人的視綫,齊襄公"臨機應變",多次開展對外戰爭。
  公元前694年,襄公設計擒殺鄭國子亹;
  公元前691年,襄公伐衛;到公元前688年,送衛惠公回國即位;
  公元前691年伐紀,報當年因紀侯的"小報告"導致周夷王烹殺哀公之仇;次年滅紀;
  公元前686年,伐郕,郕國請降。
  莊公八年,齊襄公自敗子突,放黔牟之後,惟恐周王來伐,便派大夫連稱也即自己的小舅子和大將管至父去葵丘防守。去時正逢瓜熟之時,於是襄公便順口說待明年瓜熟之時打發人替換他們。
  到了來年瓜熟,不見襄公派人換防,二將便上書請求換班,但襄公早忘了這檔子事,見二人主動提出來,心裏當然不高興,就不答應。二將見如此,便商量謀反。怎麽反呢?他們找到了公孫無知。公孫無知是誰?原來他是齊僖公的同母兄弟夷仲年之子,深得僖公喜愛,視同己出。但齊襄公即位後,就降低了公孫無知的待遇。這當然令無知心裏忌恨。於是三人一拍即合。當即約好連稱那個不得寵的妹妹在宮中做內應,遞情報。
  不久機會就來了,齊襄公本好田獵,得知姑棼之野有山名貝丘,適合遊獵,便往田狩。連妃得知此訊,立即遣宮人送信於公孫無知,無知星夜傳信葵邱,通知連、管二將軍,約定一齊舉事,擁立公孫無知。
  卻說齊襄公打獵之時,碰上一樁怪事。一隻碩大的野豬,猛地朝襄公衝過來,嚇得他大驚,趕快拿起弓箭就射。不料那畜生竟然像人一樣直立起來,發出一聲駭人之慘叫,這一叫,把襄公嚇得從車上跌了下來。不僅摔傷了腳,還丟了屨。兵士們私下議論這野豬就是公子彭生,襄公聽了更加驚慌,竟然責打徒人費並令他去找屨,費剛出門,正在這個節骨眼上,連稱他們也趕到了門口,費被他們捉住。費假意答應幫他們,率先返回襄公營地,把襄公藏好,拔劍出門與連稱等人廝殺,結果寡不敵衆被他們殺死。孟陽假裝襄公躺在床上,被一刀殺了,掀開被子一看,卻不是真襄公。於是他們又到處尋找,很快發現了襄公露在門邊的一隻腳,就把他提小雞似的提了出來,殺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