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   》 第42节:五、政策调整(2)      罗平汉 Luo Pinghan

  湖北省委的一位主要负责同志在1959年2月谈到粮食紧张时,则明确表示:"今年闹粮食问题是思想问题作怪,不是真没有粮食。经济作物地区、受灾地区真缺粮食的是少数,这些地方多数没有闹粮,闹的多数是产粮区,有余粮,而且余粮很多,统购任务没有完成的地区。是那里的公社,那里的生产队在闹,他们以守为攻,吵粮食是为了少卖余粮,为了瞒产私分,不是真的缺粮。他们为了抵抗统购,硬是把食堂停伙,吃菜。实际上食堂停了伙而群众家里有饭吃,越是干部去了他越是装苦给你看,也有的地方虽然有粮食,因为他从来是缺粮区要供应的地方,现在他也吵,好让国家多供应一点。"那么粮食到哪里去了呢,这位负责同志说,主要是瞒产私分了。他接着说:"至于瞒产的花样,真是多得很,就像我们过去对付日本人一样用坚壁清野的办法,放到山洞里,埋到地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瞒产藏粮,生产队的干部对待大队干部,大队干部对待公社干部,公社干部对待县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不讲实话。"因此,"必须有决心和信心以粮食问题为中心反对瞒产私分,反对贪污多占,打好整党整社这一仗"。
  全国不少地方把反瞒产作为解决粮食问题的手段,把斗争的矛头对向基层的社、队干部,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粮食的紧张,使公共食堂面临生存危机,一些地方还发生了公共食堂停伙、社员外逃的事件。
  1958年12月,山东省馆陶县群众给中共中央写信,反映该县有些村庄食堂停伙,群众外出逃荒。中共中央将来信转给山东省委和省人委,并指示他们对此事进行调查。接到指示后,山东省委立即派正在济南开会的聊城地委第一书记和冠县县委第一书记(此时馆陶已合并到冠县)回去处理。接着,又派了一名副省长率省委农工部、政法部和粮食厅的有关人员前往检查,聊城地委派了两位书记处书记和一位部长前往协助,国务院秘书厅和内务部、公安部也派人到了冠县参与事件的处理。
  经过调查,了解到人民来信中反映的情况完全属实,而且停伙和一天仅吃一顿或全天只吃萝卜的半停伙情况还在发展。据初步了解,至1959年1月10日,停伙与半停伙已遍及原馆陶全县。馆陶7个公社中,已有6个公社出现了停伙或半停伙。据各公社党委自报,全县1195个食堂,停伙者已有82个,而群众反映绝不止此数,至于半停伙的更多。很多地方自从中秋节后就没见过粮食,吃了四五十天的地瓜和萝卜。馆陶房寨公社芦里大队,有4个食堂1958年中秋节后全吃地瓜,到11月后全吃萝卜,12月29日后萝卜也没有吃了,食堂只得停伙。食堂停伙或半停伙后,社员为了维持生计,四处觅食,不能外出者只能就近捡地里的冻萝卜和冻地瓜度日,能外出者则逃至河北邯郸、曲周、大名等地投亲靠友或逃荒要饭。有的村庄整、半劳力全部外逃。馆陶还发生了个别卖儿卖女的现象,也有不少姑娘,甚至老太婆出门求嫁,有的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嫁给三十多岁的男人,为的只是有一口饭吃。甚至有人偷盗、自杀,因饿和因病加饿而死者有二三十人。
  停伙和半停伙的村庄,生产完全停顿。芦里大队整、半劳力共2281人,除去早出晚归、今出明归的,外逃邯郸等地的有633人,全家外逃者22户,257%的小队干部外逃。自1958年7月至1959年1月8日,馆陶全县到外地做工、投亲及逃荒者,共有13万人,魏僧寨、柴卜、潘庄三个公社外出者5500人,其中3000人在外乞讨。馆陶事件发生时,正值提倡"吃饭不要钱"和"放开肚皮吃饭"的时候,此事虽属个别现象,但也是对有那么多"优越性"的公共食堂敲响了警钟。
  馆陶发生食堂停伙、群众外逃的原因,据调查组调查,主要是因为县委的"麻痹自满、盲目乐观"。
  1958年馆陶的生产本来不错,粮食也的确比1957年增产,但增产并非馆陶县委估计的那样大,仍有25%的耕地受了水灾,15%左右的耕地绝产。1953年以来,馆陶连年受灾,元气尚未恢复。可是馆陶县委不听取基层干部和社员的意见,按照自己想当然的"高产"估计,安排粮食征购任务和群众生活用粮。结果,安排给社员的口粮有名无实,或名多实少。当食堂断粮问题出现后,县委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推卸责任,听任群众自己找出路。有的干部对群众说:"愿拾愿偷自己办。"有的公社开大会,干部问群众:"没粮吃怨谁"然后强迫群众违心地回答:"怨自己没干劲,生产没跟上。"有的村庄已经断粮,而干部不相信,反而加紧核实粮食产量,开群众大会,不报高产不散会。又发动群众搞反瞒产、反私分斗争,挖所谓老鼠洞(即社员和小队私藏粮食的小仓库),挨家挨户翻粮食,搞得社员十分恐慌。县委知道有的食堂已经停伙后,还不停止查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广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 言第2节:一、初澜(1)第3节:一、初澜(2)
第4节:一、初澜(3)第5节:一、初澜(4)第6节:一、初澜(5)
第7节:一、初澜(6)第8节:二、大潮(1)第9节:二、大潮(2)
第10节:二、大潮(3)第11节:二、大潮(4)第12节:二、大潮(5)
第13节:二、大潮(6)第14节:二、大潮(7)第15节:二、大潮(8)
第16节:二、大潮(9)第17节:二、大潮(10)第18节:三、"吃饭不要钱"(1)
第19节:三、"吃饭不要钱"(2)第20节:三、"吃饭不要钱"(3)第21节:三、"吃饭不要钱"(4)
第22节:三、"吃饭不要钱"(5)第23节:三、"吃饭不要钱"(6)第24节:三、"吃饭不要钱"(7)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