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点, 它的创作主旨。也就是作家个人的创作的主体意识,很强很强。大家注意,如果从别的地方拿来这么多的东西,引来这么多的人物,而作者又是很弱的一个人的话,那小说就没法看了。《金瓶梅》的作者有非常强的创作主体意识,有非常高的眼界,非常精彩的笔法。所以,由他把这样一些材料,这样一些人物,这样一个故事粘合起来,浑然一体。我们看《金瓶梅》从来看不出它是哩哩罗罗的一大堆的碎片,它是一个整体。所以,张竹坡说,“一百回共成一传”。《金瓶梅》完整的一百回,实际上就是一部血脉贯穿的“金瓶梅传”,就是“共成一传”。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和《史记》比较来说的。他说《史记》有正传,有别传,有各种各样的区别。《金瓶梅》则“一百回共成一传,千百人共入一传”。它写了这么多的人物形象,都在小说里边,是一个文学的整体。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部分,《金瓶梅》的小说形态,也是提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到的一点,从这个角度来把握它。
三,《金瓶梅》写的是什么
在小说的第一回,作者就说了“《金瓶梅》专写情色”,写情写色,不写别的;说这是一个“风情”的故事。什么是“风情”?跟我们现在说的比如“西双版纳的风情”当然不是一回事了。这个“风情”,指的是有点出格的,超出礼教规范的,不太正常的感情故事。大家注意,这就是《金瓶梅》的写作主题。我们没有必要提升它。在一百回里面,它主要是向大家演绎一个“风情”的故事。它还有一段解释,说有一个女的爱上了一个破落户,发生了一段惊天动地的故事,它写的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个女的就是指潘金莲,这个破落户就是西门庆。当然西门庆在书里面,之前是破落户,后来经过他的经营,又升官又发财,他已经不是破落户了。这是作者在用一种比较调侃的话来说的。为什么说他确实就是写一个“风情”的故事,为什么就是专写“情色”呢?大家注意,这个“情”、“色”是不可分开的。“色”包括色相,包括色欲等等一些内容,不可分开。不是一部分写情,一部分写色,不是这样的。它是缠连纠结在一起的。
第一点, 我们从它开篇的引首——章回小说题目下面往往有一段诗词,在我们小说史的语汇里面叫它“引首”,就是开头,引出一个故事来。在第一回引首的一阕词牌叫做“眼儿媚”的词里面,它引了北宋的一个叫卓田的文人写的一首词。这个词是卓田本人在游览苏小小旧居的时候有感而发的。他写到了英雄盖世的项羽。他不是写项羽的功绩,而是写项羽的感情经历和他最后辞世时候的那个悲剧场景,就是霸王别姬的那个场景。他写到了刘邦。他不是写刘邦斩白蛇起义,最后拥有天下的奋斗史,而是写刘邦在晚年爱上了戚夫人,戚夫人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赵王如意。他由于太爱这个戚氏了,就希望戚氏的儿子(就是赵王如意)来继承他的皇位,后来没有做成。我们都知道戚氏在刘邦去世以后死得很惨,被吕后剜了眼睛,砍去了腿和胳膊被扔到猪圈里边残害而死。他写的是这一段故事。他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豪杰都休”。刘邦是豪杰,项羽是豪杰,但是一旦纠缠到感情的东西里边,也就都完了。也就是所谓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我们的前人总是喜欢做这种比较。儿女情和英雄气本来可以是不相干的。他一定要在一块儿做比较,儿女情长就必然英雄气短。所以这首词就说“豪杰都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陷溺到这种情感之中。就是说,他们陷溺到这种女色的迷惑之中,不能够考虑到国家的大事,所以造成了最后这种结局。当然他的这种看法很片面,在我们今天来讲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但他确实是这么理解的,他就写出来了。《金瓶梅》的作者把这首词拿来作为小说的开篇,我们能看出他的倾向。
第二点, 在《金瓶梅》开始的部分,第一回到第十回,一百回里的十分之一的内容,主要是引用《水浒传》的描写,主要是从《水浒传》中拿来的。我们知道《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水浒传》突出的、强调的、强化的是那些绿林豪杰和英雄人物,是造反,是杀人;但是他把《水浒传》的这些内容,拿到《金瓶梅》里面,在细节上进行了很多的添加,加了很多的细节。它的主题进行了改换。突出了“情色”的一面,把一个过场戏——为什么说“过场戏”呢?武松杀嫂在《水浒传》里不是很重要的。武松这样一条好汉,有这么一个淫荡的嫂子。他外出以后他哥哥死了,他回去发现了里面的问题然后他把她杀了,很简单,干脆利落,毫不犹豫。这并不是《水浒传》里最重要的情节,所以说是过场戏。在《金瓶梅》里边,它变成了开场戏。武松外出,出差办事去了,回来哥哥死了。经过调查发现是嫂子干的事情,他就去杀去了,但没杀成,她跑了,所以才引出来《金瓶梅》的故事。后来杀了没有啊?也杀了,到了第87回的时候,——大家注意,80回的内容夹在这个中间,而且这个80回,我后面还要讲到,是《金瓶梅》主要的80回。它把整部书撑开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