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媒體人許知遠的青春自述: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
公民德拉吉(2)
許知遠 Xu Zhiyuan
華盛頓的全國新聞俱樂部上,面對那些受過哈佛、哥倫比亞這樣名校訓練的《華盛頓郵報》、《時代周刊》與CNN的記者,這位以肆無忌憚著稱的小子講道:“這一代人已經不再依靠閱讀報紙或者看電視來獲取新聞了,他們喜歡電腦屏幕。儘管大多數美國人還不習慣這個傢夥,但我認為互聯網可以讓新聞業重新煥發青春。我的讀者會說他們的意見被主流媒體所控製,這些大機構令人生畏。我覺得自己呈現了另一種可能,在我的網站上,每一項工作都印有我個人的痕跡。我是尋求真理的遊擊隊員,我喜歡去那些散發出臭氣的地方。我是個扒糞者……”
2000年10月出版的《麥特·德拉吉的傑作》,由德拉吉的一些缺乏組織、充滿驚慄的媒體批評片段、非連續的日記、無目的的筆記組成,其中貫穿了一股“垮掉一代”的節奏。這本書比較完整地表達了德拉吉的主要想法:1.媒體巨人控製了公衆,他的任務是單槍匹馬地與這些媒體巨人搏鬥,傳達給公衆另一種聲音;2.印刷術死了,電影死了,電視死了,互聯網將取代一切;3.新聞將不再受大機構控製,永遠也不再會,在互聯網上,每個人都是記者;4.媒體無需檢測新聞的正確性,公衆自然會鑒定。
所以,有關德拉吉的爭論已經不僅僅是關乎於一個醜聞記者是否有資格進入新聞界。四個問題尖銳地突顯在其擁護者與反對者面前:1.新聞業的責任到底是什麽?2.公衆的趣味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如何?3.我們的文化傾嚮是什麽?4.互聯網代表的新媒體與舊媒體的關係如何?普利策先生製定了新聞的最初模式,在林肯·斯蒂芬與門肯等人完善下,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新聞記者必須不顧一切地揭露社會的黑暗,它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守衛者,是第四權力,是林肯·斯蒂芬所謂的“扒糞者”。也因此,早期的新聞記者大多未受過正規教育,他們更需要敏銳與勇敢。這也是新聞業最重要的原則,媒體是民主社會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給予公衆知曉權。
如果僅僅從這個層面上說,麥特·德拉吉的確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揭露者,他對剋林頓醜聞的揭露所造成的影響不亞於《華盛頓郵報》對於水門事件的報道。就像他在接受NBC采訪時說:“當然,我去那些發出臭味的地方。”
新聞業的初期充滿了勇敢的業餘選手們憑藉激情來成為好記者的例證。但是,隨着媒體對世界越來越廣泛的報道及商業利益的需要,龐大的新聞機構成為調配這種復雜作業過程的必需産品。我們可以相信一傢小鎮報紙可以依靠幾個人完成報道,但是我們想像擁有上千名記者,同時需要報道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事件的《紐約時報》如果缺乏一個嚴密的制度該如何行事。為了保持新聞報道的準確性與公正性,這些大新聞機構必須安排嚴格的程序:記者——作傢——編輯——事實核對員,這樣繁復的過程盡量避免由於記者的疏忽和個人傾嚮帶來的嚴重失實。.
而伴隨着新聞業的成熟,越來越多的受過良好教育者進入其間。他們的價值觀念必然與最初的草莽記者不同。強烈的精英思想使他們認為,他們有責任篩選各種新聞事實,讓那些他們認為值得出版的東西面世。嚴格的程序與精英化思想很容易形成某種傲慢。他們成了嚮公衆提供新聞的惟一源頭。
這一點正是麥特·德拉吉在他的著作中竭力攻擊的一點。他聲稱媒體正在被集中於少數精英手中,新聞變成了一個大機構的專利。這些大機構離權力中心太近了,無法瞭解真相。而他則是一個人在操作,他堅持不需要編輯也不需要事實核實。所以他非常迅速卻隨意地公佈新聞。他的哲學是:不管你提供的是謠言述是真實新聞,公衆自然會判斷。(但是德拉吉忽視了一點,他所挖掘出來的白宮醜聞是建立在《新聞周刊》放棄的報道上,也就是說真正提供新聞調查的依然是大機構,而德拉吉不過是更加勇敢地將它公佈出來。)
這裏,我們就牽扯到第二個問題,媒體與公衆趣味。讓公衆喜悅而讓精英們憤怒的一點是,麥特·德拉吉最擅長報道緋聞與醜聞。依靠吸引公衆低級趣味是新聞業相互競爭的最初形式。當年普利策與赫斯特之間的决鬥,就是依靠大量刊發戰爭、色情內容來進行的。伴隨着媒體的職業化與規範化,媒體逐漸形成等級觀念。因為如果我們承認人是一種具有各種需求的動物,那麽他一定具有迥異的需求。到今天,我們一方面看到了《紐約時報》、《新共和》、《時代》這些以中上産階級為對象、報道題材嚴肅、報道方式嚴謹的媒體;另一方面,我們同樣看到了《國民問詢報》、《太陽報》這樣的專以追逐明星、緋聞、奇談為己任的“小報”,他們的讀者群為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層居民。長期以來,“大報”以一種“不屑”的目光來看待“小報”,這是一種基本的等級秩序。它的邏輯在於,文化有高級低級之分,趣味有雅緻低俗之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海南出版社 |
|
|
目錄 | 自序:46年之後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1)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2)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二 | 一條人文主義狗(1) | 一條人文主義狗(2) | 沒有顔色的青春(1) | 沒有顔色的青春(2) | 荒原上的我們(1) | 荒原上的我們(2) | 男人快樂原則(1) | 男人快樂原則(2) | 生於70年代(1) | 生於70年代(2) |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1) |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2) | 曖昧的懷舊 | 砸爛背後的眼睛 |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1) |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2) | 窺探者的狂歡節(1) | 窺探者的狂歡節(2) | 鏡 子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