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為人即為政(3)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一般來講,“儒”給人的印象是保守、衛道士。其實是大傢將封建社會的印象,尤其是清政府沒落時期的不好印象加在“儒”學上了。真正的儒是“人之需”,他主張延續傳統中先進的東西,對不適應時代需求的加以變革。比如今天人們都穿兩截的衣服,根本就不能用古人的“禮”來要求了,衣着之禮就需要有所“損益”。繼承與發揚始終是文化傳承的雙翼,缺一不可。好古,卻不迷古,既不數典忘祖,又懂得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之處,這纔是中華文化興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孔子說:“不是你的祖先卻去祭祀,是諂媚。理所當然要做的卻沒有做,是懦弱。”
  這是典型的《論語》式的結尾,既能統領全篇,又意味深遠。
  “祭鬼”是祭祀祖宗,代表延續中國傳統文化與禮製的意思。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你的祖宗卻去祭祀就是拍馬屁。比如說拋開中國的歷史背景和國情,一味去照搬西方所謂的民主制度的做法,就是“諂也”。再如臺灣的李登輝,愛給日本人做狗,舔別人的屁股,也是“諂也”。
  “見義不為”的義包括的兩個方面:繼承和改革。繼承的是以德治國的精神,改革的是禮的外在形式,使符合不同時代的要求和特點。這二者都是義之所在,當勇為之。
  《為政第二》全篇回顧:
  第1-4章,提出“為政以德”的中心:德就是“思無邪”,以禮為載體。為政以德的好處是能讓民有恥且格。最後孔子以自己的修學報告來說明德、禮對人民的教化作用:既能培養人的德性,使通達天命,又能解放人性,使獲得自由快樂。
  第5-8章,以孝來比喻為政。孝的不同層次,就是德的不同層次:從簡單的無違,到“父母唯其疾之憂”的反芻,能養,敬,和顔悅色。
  第9-10章,將前兩節內容粘合、對比。指出“為政以德”也是要深入其精神,並加以發揮的,與孝的幾重境界一樣。
  第11-15章,說的是從政者的個人品德修養。包括: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周而不比。學思結合。
  第16-19章,談到實際政治工作中,實事求是品德的重要性。包括“攻乎異端”的客觀考察,以及自身“知之為知之”的主觀品行。實事求是的表現也包括主觀的“慎言謹行”,和人事决策時客觀的“舉直錯枉”兩個方面。
  第20-24章,以為政者自己莊、孝慈、舉善的言行美德,來帶動社會風氣的做法,引出“為人即為政”的觀點來發揮為政以德的含義,將之擴充到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能做到孝、友,就是為政,能有信就能通行天下。以禮治國是政治的一般規律,雖百世而可知。但另一方面,對禮的具體內容需要加以革新,將繼承與發揚結合起來,纔是從政之“義”。
  本篇主要講述“為政以德”的基本原則,藴涵着兩條主綫,一是“為政以德”,政治傢的品行;一是“孝弟”,做人的品行。最後將這兩條綫以“孝”、“禮”的繼承和發揚而統一起來,提醒大傢保持對“以德治國”精神的繼承和創新,纔是橫亙古今的治國之道,雖千秋而不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