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儒”给人的印象是保守、卫道士。其实是大家将封建社会的印象,尤其是清政府没落时期的不好印象加在“儒”学上了。真正的儒是“人之需”,他主张延续传统中先进的东西,对不适应时代需求的加以变革。比如今天人们都穿两截的衣服,根本就不能用古人的“礼”来要求了,衣着之礼就需要有所“损益”。继承与发扬始终是文化传承的双翼,缺一不可。好古,却不迷古,既不数典忘祖,又懂得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这才是中华文化兴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的祖先却去祭祀,是谄媚。理所当然要做的却没有做,是懦弱。”
这是典型的《论语》式的结尾,既能统领全篇,又意味深远。
“祭鬼”是祭祀祖宗,代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与礼制的意思。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你的祖宗却去祭祀就是拍马屁。比如说抛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情,一味去照搬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的做法,就是“谄也”。再如台湾的李登辉,爱给日本人做狗,舔别人的屁股,也是“谄也”。
“见义不为”的义包括的两个方面:继承和改革。继承的是以德治国的精神,改革的是礼的外在形式,使符合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这二者都是义之所在,当勇为之。
《为政第二》全篇回顾:
第1-4章,提出“为政以德”的中心:德就是“思无邪”,以礼为载体。为政以德的好处是能让民有耻且格。最后孔子以自己的修学报告来说明德、礼对人民的教化作用:既能培养人的德性,使通达天命,又能解放人性,使获得自由快乐。
第5-8章,以孝来比喻为政。孝的不同层次,就是德的不同层次:从简单的无违,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反刍,能养,敬,和颜悦色。
第9-10章,将前两节内容粘合、对比。指出“为政以德”也是要深入其精神,并加以发挥的,与孝的几重境界一样。
第11-15章,说的是从政者的个人品德修养。包括:温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周而不比。学思结合。
第16-19章,谈到实际政治工作中,实事求是品德的重要性。包括“攻乎异端”的客观考察,以及自身“知之为知之”的主观品行。实事求是的表现也包括主观的“慎言谨行”,和人事决策时客观的“举直错枉”两个方面。
第20-24章,以为政者自己庄、孝慈、举善的言行美德,来带动社会风气的做法,引出“为人即为政”的观点来发挥为政以德的含义,将之扩充到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到孝、友,就是为政,能有信就能通行天下。以礼治国是政治的一般规律,虽百世而可知。但另一方面,对礼的具体内容需要加以革新,将继承与发扬结合起来,才是从政之“义”。
本篇主要讲述“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蕴涵着两条主线,一是“为政以德”,政治家的品行;一是“孝弟”,做人的品行。最后将这两条线以“孝”、“礼”的继承和发扬而统一起来,提醒大家保持对“以德治国”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才是横亘古今的治国之道,虽千秋而不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