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 》
第42节:千里走联大(8)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刘文典对于这样的生活也很是豁达,他在给胡适的信中风趣地"汇报":
所堪告慰于老友者唯有一点,即贱躯顽健远过于从前,因为敌人飞机时常来昆明扰乱,有时早七点多就来扫射,弟因此不得不黎明即起,一听警报声,飞跑到郊外山上,直到下午警报解除才回寓。因为早起,多见日光空气,天天相当运动,都是最有益于卫生,所以身体很好。弟常说,"敌机空袭颇有益于昆明人之健康",并非故作豪语,真是实在情形。
这当然只是一种无奈的自我排解而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具有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动辄炮火连天的状况下,为了保证家人的安全,刘文典不得不经常变换住所,四处搬家,从早期的一丘田五号到龙翔街七十二楼,最后不得已又搬到了位于滇池之滨的官渡西庄。
官渡是个古镇,原是滇池边的一个渔村,后来经人整治,逐渐成为风景名胜宝地,拥有大量带有浓郁佛教、儒家文化色彩的建筑。走进官渡,便可见"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湖面上鸥鹭相争,湖边上芦苇成群,夕阳下湖天一色,蔚为大观。避难云南期间,刘文典一度住在官渡的孔子楼里,后来又租住在一位李姓农民的家中。
搬到官渡西庄以后,尽管要跑很远的路程才能赶到学校上课,但每日里走出房屋,南边便有流水松竹,郁郁林木,淙淙流水,声声鸟鸣,让刘文典似乎暂时忘却了尘世间的战乱与忧伤。独坐林下,捧一卷古籍在手,读一段文字,呷一口清茶,再极目眺望远方,真是一种难得的桃源意境:
西庄地接板桥湾,小巷斜邻曲水间。
不尽清流通滇海,无边爽气挹西山。
云含蟾影松阴淡,风送蛩声苇露寒。
稚子临门凝望久,一灯遥识阿爷还。
月明风轻、小桥流水、天伦之乐,在刘文典的笔下,浑然融为一体,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只可惜,这种惬意与放松永远是短暂的。作为一位自始至终牵挂家国命运的传统文人,刘文典根本无法做到"躲进小楼成一统",他时刻惦念的依然是天下苍生的疾苦:
绕屋松篁曲径深,幽居差幸得芳林。
浮沉浊世如鸥鸟,穿凿残编似蠹蟫。
极目关河余战骨,侧身天地竟无心。
寒宵振管知何益,永念群生一涕零。
"宁可被炸死也不缺课"
在刘文典看来,希望在于年轻人。
官渡距离昆明城十几公里,一般要坐火车去。从家里到火车站要走半个小时,下了火车后到学校还有五公里的路程,也是走。有时候,走在路上,突然遇到防空警报,赶紧先找个地方躲一躲,等稍微安稳些后再继续赶路。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几年间,刘文典没有因为日军侵袭而落下一节课:"国难当头,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与在北平时期一样,刘文典"战斗热情"不减,依然保持着高工作量,一人独开各类课程近十门,包括"《庄子》选读","《文选》选读","温飞卿、李商隐诗歌","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元遗山研究","吴梅村研究"等。其中,不少课程是到了西南联大以后才新开的。
"元遗山研究"、"吴梅村研究"是刘文典与时任系主任罗常培先生(联大同学私下称呼他为"长官")闲聊时半开玩笑应承下来的。抗战期间,资料很不好找,连《梅村家藏稿》等必备书籍都没有,但刘文典满不在乎,他笑着说:"这两位诗人的诗,尤其是吴梅村的诗,老实说,比我高不了几分。"言下之意,开这样的课程,不过是小菜一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1) | 第2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2) | 第3节:序篇 被忽略的"国学狂人"(3) | 第4节:朋友胡适之(1) | 第5节:朋友胡适之(2) | 第6节:朋友胡适之(3) | 第7节:朋友胡适之(4) | 第8节:朋友胡适之(5) | 第9节:朋友胡适之(6) | 第10节:朋友胡适之(7) | 第11节:朋友胡适之(8) | 第12节:朋友胡适之(9) | 第13节:朋友胡适之(10) | 第14节:朋友胡适之(11) | 第15节:朋友胡适之(12) | 第16节:朋友胡适之(13) | 第17节:朋友胡适之(14) | 第18节:朋友胡适之(15) | 第19节:痛斥蒋介石(1) | 第20节:痛斥蒋介石(2) | 第21节:痛斥蒋介石(3) | 第22节:痛斥蒋介石(4) | 第23节:痛斥蒋介石(5) | 第24节:痛斥蒋介石(6)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