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興漕先有張孚敬(1)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桂萼接到嘉靖皇帝的諭令:“大禮已定,詔桂萼等不必來京。”此時的桂萼與張璁已經到了明代的中都鳳陽。
“大禮已定”,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嘉靖皇帝是已故正德皇帝的堂弟。按照當時大臣們的意見,嘉靖皇帝是應當作為他的伯父孝宗皇帝的兒子入繼大統的,所以應當稱孝宗皇帝為“皇考”,稱正德皇帝為“皇兄”,而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叔父”。但是嘉靖皇帝不同意,漸漸鬧得臣下間也産生分化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新科進士張璁首先提出應當以孝為先,尊重皇帝尊崇親生父親的意願,稱嘉靖皇帝的親生父親為“皇考”。嘉靖皇帝看到這樣的奏疏,自然非常高興,說:“這樣的議論一出現,我父子之情就可以保全了。”於是,不久後即命張璁、桂萼兩人進京與京城的大臣們來議禮。大臣們自然是極力阻撓二人入京,所以一方面與皇帝妥協,一方面攻擊張璁和桂萼兩人心術不正。到嘉靖三年(1524年)的三月,皇帝與大臣之間達成了和局,就是尊稱嘉靖皇帝的親生父親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這回皇帝似乎也滿意了, 所以便命二人不要再來北京了。但是,對於張璁和桂萼二人來說,本來當初這樣的議論就犯了衆怒,如果再不得一些實質性的好處,不免虧大了。於是,兩人在鳳陽停是停了下來,但卻又嚮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說,稱自己的父親為“本生皇考”,其實還是把自己當作是伯父孝宗皇帝的兒子,與稱自己的父親為“皇叔父”其實沒有多大區別;那些大臣們表面上是尊重了您的意見,其實暗地裏還是割裂了您作為兒子對父親的孝情。皇帝看了這道奏疏,也不再和大臣們商量了,就下詔:“萼、璁來京。”
嘉靖三年(1524年)六月初,張璁到達北京。張璁(1475—1539),字秉用,號羅峰,浙江永嘉人,後改名孚敬,字茂恭。後來,皇帝在召對時好幾次叫他“張羅山”,所以張璁幹脆又號“羅山”。據說,張璁身材高大,相貌秀美。二十歲左右就中了舉人。然而,參加會試七次,都沒有考上進士。於是,他就幹脆想以舉人的身份嚮吏部謀一份差使。但是,一個名叫蕭鳴鳳的御史很會相人,看了張璁的生辰八字後就說:“你還是別去參加吏部的選試了。再過三年,你就可以成進士了。一旦你成了進士,你就和皇帝好得像一個人,天下人沒有誰能比得上你了!”張璁勉勉強強地回傢了。三年之後,即正德十六年(1521年),張璁終於中了進士。也許,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是想在四十七歲時能及時做皇帝的寵臣,做一番大事業。本來,此番入京是張璁施展抱負的時候。但是,六月初五,以禮科給事中張翀為首的三十餘人、以御史鄭本公為首的四十四人連章彈劾張璁,攻擊他是姦臣,是誤導皇帝變亂宗廟罪魁禍首。給事中和御史在明代是專門進言的言官。他們的品秩雖低,但卻有彈劾大臣的言責,因此在朝廷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這麽多的言官都來彈劾張璁,氣勢果真有點嚇人。幸而皇帝並不為之所動。十三日,嘉靖皇帝任命張璁為翰林學士。當時翰林院的其它官員,像學士豐熙、修撰楊惟聽、舒芬、編修王思都不想與張璁同事,就紛紛地辭職。包括吏部尚書喬宇在內的官員都要求罷免張璁的官職。甚到兩位御史——段續和陳相——竟要求殺張璁、桂萼以正典刑。一時之間,張璁四面受敵,唯一的支持衹剩下來自皇帝的慰問。皇帝對張璁說:“你們不是靠議論我父親的禮儀而受我的寵幸的,你們衹把該說的正確的話講了出來。你們的忠心和你們的學識品行,都銘記在我的心裏。”因此,對於皇帝的唯從與感激,養成了張璁後來做官的基本準則。那就是,無限地服從並報答皇帝,而對於大臣們卻表示出極端的篾視。後來的張璁,曾被皇帝三次逐出京城,但是又三次召還。一些人以此議論張璁,說他根本就不明白要嚮皇帝表示出一定的做大臣的尊嚴。這種議論,又怎麽能真正理解張璁呢!在張璁看來,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給予的。九月,在張璁、桂萼以及另外一些支持張璁的大臣如席書、楊一清的支持下,議禮的事有了一個初步的結果,就是按張璁的提法,稱嘉靖皇帝的親生父親為“皇考”,稱嘉靖皇帝的伯父孝宗皇帝為“皇伯父”。通過議禮,張璁也在嘉靖六年(1527年)升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入閣辦事。皇帝對他極其信任,曾對他說:“我寫給你的密旨,你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恐怕會泄露秘密。”倚仗着皇帝對他的信任,張璁在為大學士期間,志驕氣橫,傲視公卿,根本就看不起別的官員。甚至,當初與他共進退的桂萼,資格比他老許多的楊一清,也受他的壓製。不過,坦率地說,張璁也許算一個投機分子,但是並不完全是一個政客,他也有切實的才幹,而且也做了一些實事。在北京城,正是由於張璁的建議,纔在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重新疏瀎了通惠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
|
|
揮師北平憶徐達(1) | 揮師北平憶徐達(2) | 揮師北平憶徐達(3) | 遷都定鼎說朱棣(1) | 遷都定鼎說朱棣(2) | 入世異僧姚廣孝(1) | 入世異僧姚廣孝(2) | 朱能地下猶護主(1) | 朱能地下猶護主(2) | 朱能地下猶護主(3) | 朱能地下猶護主(4) | 風華當年尋鄭和(1) | 風華當年尋鄭和(2) | 黑山迷霧辨剛鐵(1) | 黑山迷霧辨剛鐵(2) | 黑山迷霧辨剛鐵(3) | 法海壁畫探李童(1) | 法海壁畫探李童(2) | 法海壁畫探李童(3) | 名祠滄桑祭於謙(1) | 名祠滄桑祭於謙(2) | 名祠滄桑祭於謙(3) | 夢裏登城話阮安(1) | 夢裏登城話阮安(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