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南朝紀事:梁武帝蕭衍的水路道場   》 “如來”的刑杖(3)      朱岩 Zhu Yan

  開始信奉道教的太武帝,同時尊崇儒傢學說,並每次公開強調華夏之學非儒、道二傢莫屬。這位鮮卑人的皇帝,搖身一變,不僅否定了自己“鬍人”的身份,而且以秉持華夏正統為己任,視佛教為“鬍人”之神、“西戎之法”,並強令取締,這可算是大手筆。
  在中國歷史上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凡是占領了中原的少數民族,大多會想方設法把自己“包裝”成“華夏正統”的角色。為此,他們寧願拋棄自己民族原有的文化與風俗,甚至改漢姓、着漢服、說漢話,逐漸從文化、宗教等各方面接近、甚至自覺地繼承與傳習這些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最使史傢們津津樂道、推崇備至的,就是這位太武帝的隔代繼承者孝文帝。他憑藉皇帝的權威,在皇族內部及整個鮮卑民族中,以法律的形式推動全盤漢化的進程,以至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鮮卑,很快在中華大地上銷聲匿跡。
  但是大約100多年前,東晉五鬍十六國之一的後趙政權,卻完全沒有“進化”到這個程度。後趙是羯族人建立的國傢。羯族是一個以西域鬍人為主體的混合民族,曾附屬於匈奴,後與漢人雜居,逐漸由遊牧轉為農業。這個國傢在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視西域文化,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祖先並不是漢人,而是純粹的“鬍人”。當時的天竺高僧佛圖澄(有說其為西域人),曾得到了後趙國王石勒父子的信奉。
  據說佛圖澄來到洛陽時已經79歲,這位高僧記憶力非凡,能夠背誦佛經數10萬言①,並善解文義,雖然沒有讀過漢地儒傢經史,但與中國學者辯論起來,也是遊刃有餘,往往使那些漢人顔面丟盡而自愧不如。一些遠在天竺、康居的名僧,也都慕名來到洛陽恭恭敬敬地拜他為師。當然,僧傳中也介紹了他的神通,說他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據說,他將麻油攪拌胭脂塗在手掌上,就能夠徹見千裏之外的事情。可能正是因為他的這些神異,纔得到國王的崇拜與信仰。他本想到洛陽建立寺院,但遇上兵亂,便隱居起來,觀察形勢,後經人介紹與石勒相識。
  《晉書·佛圖澄傳》還提到,石勒稱帝後,對佛圖澄非常崇敬——“衣澄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引之升殿……主者唱大和尚,衆坐皆起,以彰其尊”。當時,石勒對這位佛圖澄,不僅施予綾羅錦緞等高檔衣用,賜予雕有精美紋飾的車輦,還經常將他請到朝堂之上,參與政事。每當佛圖澄進入大殿時,衆臣們都要在司儀的主持下起立,以表示對這位大和尚的敬意。此後百姓們也因為信奉他而大量營造廟宇,爭相出傢。
  我們曾經提到80多年前,三國曹魏時期,中國出現了第一位出傢受戒的僧人①,此前中國沒有真正的出傢僧人。然而經歷了80多年的時光,出傢為僧的行為,應該不再是人們無法接受的事情,但以政府的名義為漢人出傢大開緑燈的情況,這還是第一次,從此漢人出傢完全合法化。
  此後佛圖澄的受業門徒②經常是數百人,著名高僧釋道安,就是他的得意門生。據說,道安剛入寺那天,就被佛圖澄找去談話,兩人聊了一整天。道安長相不怎麽標緻,僧傳中用“形貌不稱”描述他的形象,這至少表示他長得不夠端正,很多人因此輕慢他。佛圖澄卻警告這些人說:“此人有深遠的見識,不是你們所能比的。”道安很快拜佛圖澄為師。後來每次佛圖澄講學完畢,都由道安復講,此時衆弟子們都會提出各種難題,道安每每能夠“挫銳解紛”,語驚四座。後來道安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對佛經進行註釋的僧人學者。對佛經進行註釋的做法,彌補了初期佛經翻譯不夠精準的缺陷。釋道安的受業弟子之一,就是廬山教團的創立者釋慧遠,他應該算作佛圖澄的再傳弟子。
  據《高僧傳》捲九《佛圖澄傳》說,當時佛圖澄的追隨者甚衆,弟子多達萬人。跨州郡所立的佛寺,就有893所,弘法的盛況超過以往各個時期。佛圖澄是一位持戒精嚴的高僧,他雖然被石勒、石虎奉為神明,對兩位國王的殘暴性情卻感到不安,經常藉用佛理勸說他們。兩位皇帝雖說是本性難移,但至少也能夠當面“虛心”接受,多少有些收斂。大約是因為不願讓這位大師對他們過分失望。公元348年,佛圖澄圓寂於鄴都(河南省臨漳縣西南),據說他活到117歲高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引子牛刀小試,助人助己(1)牛刀小試,助人助己(2)救人要先救己(1)
救人要先救己(2)救人要先救己(3)救人要先救己(4)篡位需要“大智慧”(1)
篡位需要“大智慧”(2)篡位需要“大智慧”(3)店主的面目(1)店主的面目(2)
店主的面目(3)店主的面目(4)你的樣子很古怪(1)你的樣子很古怪(2)
你的樣子很古怪(3)梁武帝的旗幟高高飄揚(1)梁武帝的旗幟高高飄揚(2)不和諧的音符(1)
不和諧的音符(2)不和諧的音符(3)不和諧的音符(4)不和諧的音符(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