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虽与莲藕一样出于污泥,可是当你洗净,就会发现那一种紫红或深红的光亮,十分诱人,把它们盛在白瓷碗里,紫的更紫,红的更红。
很多人知道荸荠,读错这两个字的人却不少。荸荠最早叫凫茈。据说有一种水凫鸟喜欢啄它。李时珍也称它为凫茈。他说,凫芘生浅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茎直上,无枝叶,状如龙须。其根白身,秋后结颗,大如山楂、栗子,而脐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也叫乌芋、地栗、通天草。都很形象。现在南方通称马蹄,也是一种形象的叫法。
从故乡到邗城谋生,吃过不少的荸荠。价廉物美,水分又足,是初冬极好的果品。卖荸荠的多是村姑,被城管赶着,挑着荸荠担子走街串巷。遇此情景,我总是买很多。那村妇喜滋滋的拿一把小刨子,飞快地削着皮,只一会,就是雪白的一堆。云开月出。
邗城也是汪曾祺的故乡。沟河纵横。汪曾祺在小说《受戒》中描写过荸荠: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津津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
就这一段,读了多年,至今难忘。这是汪曾祺的名篇。如一支村野牧歌,和风细语,青青绿绿的。汪曾祺的小品文字,已自成一家,很清新。他写淡淡的人情,暖暖的人性。他的文字不深,就像浅浅的野河溪水。荸荠庵。天井。几盆花。石榴树。栀子花。都很可爱。
到南方,吃荸荠在桂林。桂林真是个山水佳处。不说山水之美,就是寻常物产也有许多冠甲天下。荸荠是其一。到了这里,应该称为马蹄了。桂林的马蹄,样子也好看,个大,形扁蒂短,乌紫发亮。嚼之,鲜甜,脆嫩,无渣。仿若雪梨。
桂林马蹄,种植历史很久远了。远到什么程度?在桂林市南郊一个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枚陶质马蹄,比普通马蹄大。这么说,马蹄在桂林,有一万年了。最近读《广西农业经济史稿》,说桂林荸荠,以大墟区拓木乡为多,而以东附廓乡属一村所产为最佳,味清甜无渣滓。我去桂林多次,总想去那个叫大墟区的地方,尝一尝正宗的桂林马蹄。后来,我在桂林吃了马蹄炒漓江鱼片。盛出来一盘,雪白,点缀着黄的姜末、绿的葱花,鱼片的鲜香与荸荠的清脆相得益彰。很是清爽可口。
1935年,当时在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务长的陈此生先生,曾写信邀请鲁迅先生赴桂林任教。鲁迅因离开讲坛多年,体力日见衰退,便去信解释,并婉言加以推辞。鲁迅先生在信中,除了对陈先生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外,还高度评价了桂林荸荠。他在复信中说:"桂林荸荠,亦早闻雷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一代大师,于小小的桂林荸荠不能忘怀,这样寻常的植物,便叫人更加的刮目相看了。
在四月,我去了桂林。看到了一亩亩翠绿的荸荠苗。南风起,那些水面上的茎草,一丛丛,在风中轻轻摇动。茎端绽开了淡绿色小花,犹如一支支碧玉簪儿。透着秀丽,娴静,婉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