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册府元龜   》 捲四百九◎將帥部·退讓第二      王欽若 Wang Qinre    楊億 Yang Yi

  ◎將帥部·退讓第二
  後魏陸麗為南都尚書文成興安初封平原王頻讓不聽乃啓以讓父文成曰:朕為天下主,豈不能二王封卿父子也。以其父俟為東平王麗尋遷侍中撫軍大將軍賜妻妃號麗以荷寵既頻固辭不受帝益重之。
  王肅為豫州刺史以破齊將裴叔業進號鎮南將軍加都督四州諸軍事封汝陽縣子肅頻表固辭不許劉為開府儀同三司中書監除使持節都督吳越楚彭城諸軍大將軍開府鎮徐州頻表辭大將軍詔不許。
  於忠宣武時為侍中領軍將軍忠面陳讓雲:臣無學識不堪兼文武之任宣武曰:當今學識有文者不少但心直不如卿欲使卿劬勞於下我當無憂於上。
  淳於誕宣武未伐蜀以誕為驍騎將軍假冠軍將軍都督別部司馬領鄉導統軍誕不願先受榮爵乃固讓實官止參戎號。
  楊津為衛將軍孝莊永安初詔津為荊州都督津以前在中山舀寇詣闕固辭竟不之任。
  楊亻品為右將軍孝莊徙禦河北亻品固求陪從至建州敘從行功臣自城陽王徽已下凡十人並增三階以亻品河梁之誠特加四階亻品固辭乞同諸人久乃見許爾朱兆榮之從子節閔帝以兆為天柱大將軍兆謂人曰:此是叔父終官我何敢受遂固辭不拜尋加都督十州諸軍事世襲並州刺史。
  北齊斛律羨後主武平初為驃騎大將軍兄子武都為兗州刺史羨歷事數帝以謹直見稱雖極榮寵不自矜尚至是以閤門貴盛深以為憂乃上書推讓乞解所職優詔不許。
  後周泉企初仕後魏以功纍遷為車騎大將軍西魏文帝大統初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尚書右僕射進爵上雒郡公增邑通前一千戶企志尚廉慎每除一官憂見顔色至是頻讓文帝手詔不許。
  王思政為都督荊州刺史侯景叛東魏請援乞師思政率步騎萬餘從魯關嚮陽翟景送款於梁思政分佈諸軍據景七州十二鎮太祖乃以所授景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中書令河南大行臺河南諸軍事回授思政並讓不授。
  予謹為柱國大將軍開府自以久當權勢位望隆重功名既立願保優乃上先所乘駿馬及所著鎧甲等太祖識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遂不受。
  達奚武遷驃騎大將軍纍立大功朝議初欲以為柱國武謂人曰:我作柱國不應在元子孝前固辭不受以大將軍出鎮玉壁(王欽。若等曰:元子孝後魏宗族義陽王為柱國大將軍)。
  竇熾為柱國大將軍明帝以熾前朝舊臣勳望兼重欲獨為造第熾辭以天下未平幹戈未偃不宜輒發徒役明帝不許。
  隋李穆初仕周為武衛大將軍擊麯沔蠻破之授原州刺史拜世子為儀同三司穆以二兄賢遠並為佐命功臣子弟布列清顯穆深懼盈滿辭不受拜太祖不許俄遷雍州刺史兼小蒙宰增邑三千戶通前三千七百戶。又封一子為升遷縣伯穆讓兄子孝軌許之。
  元孝矩為壽州總管屯兵於江上後數歲自以年老筋力漸衰不堪軍旅上表乞骸骨轉涇州刺史高祖下《書》曰:知執謙請歸初服恭膺寶命實賴元功方欲委裘寄以分陝何容便請高蹈獨為君子者乎!。若以邊境務煩即宜徙從涇郡養德臥治也。
  梁睿開皇初為益州總管自以周代舊臣久居重鎮內不自安屢請入朝,於是徵還京師及引見高祖為之興命睿上殿握手極歡睿退謂所親曰:功遂身退此其時也。遂謝病於傢闔門自守不交當世帝賜以板輿每有朝覲必令三衛輿上殿。
  令狐熙為桂州總管在職數年上。表曰:臣忝寄嶺表四載於茲犬馬之年六十有一纔輕任重鬼懼兼深嘗願收拙避賢稍免官謗然所管遐曠綏撫尤難雖未能頓革夷風頗亦漸識皇化但臣宿患消渴比更增甚筋力精神轉就衰邁昔在壯齒猶不如人況今年疾俱侵,豈可猶當重寄請解所任高祖優詔不許賜以醫藥。
  唐張士貴高宗永徽中為左領軍大將軍有目疾抗表辭事授鎮軍大將軍。
  李光弼為河南副元帥都督河南淮西山南東道諸節度行營事代宗廣德二年七月上表陳乞曰:臣自去月十七日舊疾發動有加無瘳至今月五日臣自量氣力恐至不起謹忍死口占陳露上聞臣受國重任荷國厚恩自陛下臨禦已來方隅多故加以疾病不任扶持竟未獲趨拜戟庭瞻奉宸極忽此危亟氣候奄然將賓沒聖代長辭白日撫心內痛割切五情。且鳥之死其聲尤哀況臣係心聖朝結戀慈母倚枕西嚮覲謁永遙所以循環晷刻心腸斷絶臣以素無成效纍加封邑每經陳讓不蒙允許今臣將死冒猶存。若使無功之子嗣守素封臣赴下泉亦不瞑目況人生凋弊國用不充軍興所須實資錢謹上前後所賜實封二千戶請歸之有司庶礻卑萬一蓋臣宿素必守之誠伏惟聖慈特賜臨行營兵馬使已下至將士及資糧營田所繇等並令恭守所職伏聽進止仰天瀝懇誠切氣微俛首嗚咽申吐不盡不勝哀迫痛戀之至手詔答曰:爵土之封以酬勳德故受之日當其分使賞在必行而得之者不讓其餘使人有可繼國之彝憲在乎!至公往者寇逆亂常京戟失守太尉兼侍中充河南副元帥都督河南淮西山南東道諸節度行營事上柱國臨淮郡王光弼首奉師律翊佐先朝剋殄氛底寧宗社自朕纘承丕緒。又著大功扶顛履危勤恤於外可謂忠存王室道濟生人則食邑所加抑惟常典豈因疾故遽有懇詞不伐茂勳請歸實食覽其章奏增用惘然。且福壽之理期於勿藥井賦之傳於無窮豈宜暫以微瘵便思獨善將使在其下者何顔受封用阻深誠蓋存大體然謙有素志義可嘉足以激厲名節光昭退讓宣示中外鹹使聞知。
  《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廣德二年九月加太尉子儀抗表陳讓太尉不許子儀。又上言曰:伏以太尉職雄任重竊憂非據輒敢上聞今日開府敬令琬至伏奉墨詔不蒙允許仰觀聖旨惶駭失圖臣疇昔之分早知止足今茲纍請竊懼滿盈義實繇衷事非矯飾志之所至敢不盡言兵亂以來紀綱寢壞時多躁競俗少廉隅德薄而位尊功微而賞厚實繁有衆不可殫論臣每見之深以為念昔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欒為汰不敢違也。臣誠薄劣竊慕古人務欲以身率先大變浮俗是用勤勤懇懇願罷此官庶禮讓興行繇臣而致也。臣位為上相爵為真王參啓沃之謀受腹心之寄恩榮已極功業已成尋合乞骸保全餘齒但以寇讎在近傢國未安臣子之心不敢寧處苟西戎即敘懷恩就擒疇昔官爵誓無所受必當追蹤范蠡繼跡留侯臣之鄙懷切在於此伏願察臣愚款臣血誠遠降德音俯停新命上以廣聖明德讓之美下以免微臣無極之災畢力捐軀萬死無恨代宗手詔不允子儀。又上。表曰:纍上封章固辭新命未亮察猥見褒崇應繇臣性分愚魯言辭蹇訥不足以遠回天聽上感宸衷伏念兢惶心魂。若失臣備位將相於今十年嘗願竭力奉公以身格物宏簡退之化移躁競之風不使食浮於人賞僭於德區區之志實在於斯今臣受命徂徵不越畿甸顧惟勤效尚未梟夷論功則毫未聞議賞則丘山已重而舊官秩外更授崇班忝曰:秉鈞將何率下實恐浮薄之輩從茲浸甚禮讓之道不復興行在臣微軀鬍顔自處臣歷觀古今備見否臧貴而能者盡獲保全進而忘退者卒遇傾覆臣深知此理安敢貪榮所以抵冒威嚴昧死陳讓陛下雨之施既以光寵其始亭育之恩,豈不保持其末所冀免臣橫死錫臣餘年碎首為請期於必遂手詔答依十二月乙醜加子儀為尚書令庚寅子儀上表陳讓曰:伏奉廣德二年十二月三日製加臣尚書令餘並如故受恩逾量魂守飛越臣聞王政之本係於中臺天下所宗謂之會府大錄其事自古攸難宣五常之教儀刑百闢揆六聯之務阜成兆人非纔則闕不可濫處臣以薄劣素乏行能逢時擾攘猥蒙驅策內參朝政外總兵權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糾逖群慝功微賞厚任重恩深覆飠束之憂實盈寤寐臣昨所以固辭太尉乞保餘年殊私麯臨遂見矜許竊謂陛下已知其願深察其心豈意未歷旬時復延寵命以臣褊淺。又寡智謀安可謬職南宮當茲大任況太宗昔居藩邸嘗踐此官纍聖相承曠而不置皇太子為雍王之日陛下以其總兵薄伐平定關東飲至策勳再有斯授豈臣未職敢亂大倫德薄位尊難逃天下之責負乘緻寇將速神明之誅伏乞天慈俯停新命非唯名器無假實冀骸骨獲全在於微誠皇穹所鑒手詔答不允尋戊辰詔子儀於尚書省視事。又上。表曰:伏以尚書令武德之際太宗為之臣昨瀝懇上陳請罷斯職而陛下不垂亮察務欲褒崇區區微誠益用惶懼何則太宗立極之主聖德在人自後因廢此官永代作則陛下守文繼體固當奉而行之,豈可猥私老臣隳厥成式上掩陛下之德下貽萬方之非臣雖至愚安敢輕受況久經兵亂僭賞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數四朱紫同色清濁不分爛羊之謠復生聖代臣頃觀其弊思革其源以逆寇猶存未敢輕議今元兇沮敗計日成擒中外無虞妖氛漸息此陛下作法之際審官之時固始於老臣化及班列,豈可輕為此舉以亂國章夫國章亂於上則庶政隳於下海內之政皆亂則國傢。又安得永代而無患哉!陛下苟能從臣之言俯察誠請彼貪榮冒進者亦將各讓其所兼之官自然天下文明百工式敘太平之業可得而復也。臣誠蒙鄙識昧古今志之所切實在於此詔答曰:所讓者依宣示中外編諸史册。又以子儀男兼御史大夫嘉其父讓也。
  杜鴻漸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山劍副元帥大歷三年八月。又兼東都留守餘如故鴻漸以病陳乞竟不行四年二月表讓山劍副元帥許之。
  王縉為河南副元帥都統河南淮西淮南江南山南諸道節度行營使兼太原河東節度使北郡留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齊國公大歷四年六月抗表讓副元帥都統行營使許之。
  李抱玉為鳳翔節度使時吐蕃每歲犯境代宗以岐下國之西門寄在抱玉恩寵無比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兼山南西道節度使河西隴右山南西道副元帥判梁州事連統三道節制兼領鳳翔潞梁三大府秩處三公抱玉以任位崇重抗疏懇讓司空及山南西道節度判梁州事乞退授兵部尚書帝嘉其謙讓許之大歷六年抱玉。又抗表讓山南西道副元帥及山南節度等使。表曰:臣志願有涯寄任過分常懼覆敗自貽譴責。且授其旄節彼蕃戎所掌之兵須自訓練如臂使指。若網在綱則人有固心前無強敵今以臣守在西鄙兼統漢中撫循實難威令不及況自壠坻達於扶文綿亙邊陲二千餘裏雖山𠔌險阻足為藩蔽其中賊路不一皆要防虞加之夷狄無厭憑陵滋甚去年既侵右地復擾西山倘至前秋兩道俱下臣。若固其隴則不救梁岷。若進兵扶文恐患逼關輔首尾不應進退無從伏惟陛下居安慮危圖難於易其前件使及梁州刺史伏請別擇能者悉以委之令臣西備隴關竭其誠節國傢大計敢不上陳手詔答曰:卿位重臺衡勳崇師律爰加倚任兼總漢中庶展謀猷遠寧郡邑而卿情殷退讓辭統巴岷志戀戟庭兼鎮河隴高謝土宇務更分憂言念至忠益堅大節永懷誠願深用慨然覽卿表章麯遂來請。
  範希朝建中年為州刺史韓遊瑰自奉天歸州以希朝得衆忌之希朝懼奔鳳翔德宗聞之趨召至京師於左神策軍中遊瑰歿寧諸將列名上請希朝為節度德宗將許之希朝讓於張獻甫曰:臣始逼而來終代其任非所以防覬覦安反側也。詔嘉之以獻甫統寧數日除希朝振武節度使。
  李勉德宗時為汴滑宋亳等都統興元初詔勉頻有陳讓懇請休其汴滑宋亳等都統永平汴滑陳鄭等節度宜並依檢校司徒平章事如故。
  李德宗時為河陽節度興元元年以疾固讓謂所親曰:今年夏被蝗旱人主厭兵革。然則天下城壘堅厚矣。戈利矣。以力勝之則有得失其可盡乎!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緻耳方鎮之戴翼時主宜先退讓貪權持祿吾所不敢也。吾既疾病,豈能言而不踐乎!乃手疏乞罷識者以為知言。
  馬燧為河東節度興元元年加晉慈隰節度初王武俊自魏州還兵雖去偽號而攻逼趙州觀察使康日知窘蹙欲棄趙州德宗用燧計欲令與昭義軍同擊朱滔以深趙隸武俊而改授日知為晉慈隰節度使日知未授命而三州已降燧則。又加燧晉慈隰節度乃復讓三州於日知。且言因降而授之有功者恐後踵以為常帝嘉許之燧乃遣使迎日知既至籍府庫而歸之日知喜。且過望。
  王武俊興元初為成德軍節度兼幽州盧竜兩道節度表讓幽州盧竜一節度帝許之。
  李自良為河東軍大將貞元三年從節度使馬燧入朝時罷燧兵權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懇辭事燧久不欲代為軍帥物議多之。
  張茂昭為義武軍節度使貞元二十年十月來朝明年德宗晏駕順宗聽政加平章事合還鎮以女樂二人及門不使下車三表辭讓帝未之許茂昭言於中使曰:二女樂鹹自宮禁非臣下所宜目睹昔汾陽西平北平鹹寧膺此賞不讓為宜茂昭自省無功勞至如入覲乃臣下常禮奈何受此寵錫以啓倖門後有功高之臣則何以加賞帝聞之曰:將來之楷式也。乃許之。又所賜安仁裏第三讓不受子儀李晟馬燧渾。
  韓公武弘之子以討淮西功為坊節度元和十四年弘自汴州入朝公武乞罷節度入為大金吾將軍既而弘出鎮河中季父充移鎮宣武公武嘆曰:二父聯居重鎮吾以孺子當執金吾之任傢門之盛懼不剋勝堅辭宿衛改右驍衛將軍性甚恭遜不以富貴自處。
  李光顔穆宗時詔兼橫海軍節度長慶二年三月光顔表讓節度並封其官誥以進。且言已發東光縣欲還陳許從之。
  李夷簡為淮南節度稱疾告老朝廷以未及懸車不之許夷簡堅請凡四表乃以右僕射兼太子少師仍許分司東都以遂其志。
  李固言文宗時為檢校吏部尚書門下侍郎平章事充西川節度使纍讓門下侍郎詔除簡較左僕射平章事。
  李石為荊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平章事兼江陵尹開成三年九月加檢校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餘如故以石三上表讓中書侍郎故也。
  梁張佶唐末為潭州行軍司馬時劉建峰據湖南獨邵州不賓命都將馬殷統步騎討之期歲未剋而建峰為其下所殺州既亂鄰寇。且至時佶為行軍司馬潭人謀帥鹹曰:張行軍即所奉也。衆以柄屬之佶不得已視事擒戮亂首部分軍政旬月間威勢大振寇亦解去乃謂將吏曰:佶才能不如馬公況朝廷重藩非其人不可濫取因以牘召殷殷亦不疑稟命馳入壁佶受拜謁禮畢命升階告以大計議未决佶趨下率衆賀乃讓殷為帥自請代赴師以圖攻邵邵既潰振旅而入復為行軍司馬垂二十年殷果立大勳後唐郭崇韜為侍中樞密使兼領鎮州莊宗謂之曰:吾欲移卿兼領汴州授總管鎮陽節制總管則嗣源也。與李紹斌為聲援庶濟軍機崇韜曰:計無便於此者因曰:臣內權機務外預平章日侍天顔手持國柄名位亦已極矣。恩寵亦已加矣。如此富貴何假遙領藩方臣中夜思忖歷數創業功臣有隨陛下出生入死接鋒冒刃而經百餘戰者今位不過典方州恩不過功臣名號臣惟涯分徒以指蹤畫策仰贊睿謨餘無汗馬之勞今日窮榮極盛陛下雖私臣恩舊然萬手所指臣何自安臣每歷懇披陳聖旨未回臨今陛下議安邊事委任勳賢獲臣初心不勝大願其汴州節制乞陛下擇親王鎮撫臣晝夜思之汴州關東之會府當天下之要衝地富人繁國之根本除命親賢勳德不可輕授於人縱臣領之臣。又不歸治所令人攝職何異空城臣與國之情議須及此乞不以臣為慮別慊聖懷取臣芻議為便帝曰:卿言忠盡予忍奪卿土宇乎!翌日上章辭節鎮批答雲:,豈可朕居億兆之尊俾卿無尺寸之地卿雖堅讓朕意何安崇韜再表懇瀝批答曰:朕以卿久司樞要常處重難或遲疑未决之機詢諸先見或憂撓不定之事訪自必成至於朕丕基登茲大寶衆興異論卿獨堅言天命不可違唐祚必須復請納傢族明設誓文及其密取汶陽興師入不測之地潛通河口貢謀占必濟之津人所不知惟卿合意迨中都嘯聚群黨窺凌朕决議平妖兼收瀎水雖雲:先定更審前籌果盡成悉諧瀋斯即,何須冒刃始顯殊庸況常山陸梁正虞未復卿能撫衆共定群心惟朕知卿他人寧表所以賞卿之寵實異等倫沃朕之心非虛渥澤今卿再三謙遜重疊退辭始納嘗陽請歸上將。又稱梁苑不可兼權如此周身貴全名節古人操守未可比方既覽堅辭難阻來表其再讓汴州所宜依允。
  晉安彥威高祖即位授北京留守太原尹就加使相彥威以位望漸隆心不自安繼上表以眼疾乞從休緻不允乃請赴戟自陳詞理激切朝廷惜而縻之授開府儀同三司兼侍中鎮宋城後彥威授鎮軍大將軍北面行營副都統彥威竭傢財駝馬戎器以進乞從歸退纍批不允以疾還雒陽卒於傢。
  高從誨少帝時為荊南節度使從誨纍表陳讓新命時朝廷遣內班劉從貞傳宣不令表辭從貞馳奏雲:臣到荊州南具傳聖旨從誨雲:臣有志不願官崇所奏非矯飾也。今再差人固讓必望寢停縱降使臣不敢迎受蓋從誨以術者言數運有災宜避其尊寵故也。
  周高行周太祖時為鄆州節度使以降詔不呼名上章讓曰:陛下每降詔書過逾常製耳聞宣讀心不遑安詔書呼名人臣常分乞不逾聖製者太祖初踐祚志懷謙抑藩嶽元老多不呼名與行周詔即呼齊王故有是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册府元龜》簡介捲一◎帝王部·總序·帝係
捲二◎帝王部·誕聖捲三◎帝王部·名諱
捲四◎帝王部·運歷捲五◎帝王部·創業
捲六◎帝王部·創業第二捲七◎帝王部·創業第三
捲八◎帝王部·創業第四捲九◎帝王部·繼統第一
捲十◎帝王部·繼統第二捲十一◎帝王部·繼統部三
捲十二◎帝王部·中興·告功捲十三◎帝王部·都邑
捲十四◎帝王部·都邑第二捲十五◎帝王部·年號
捲十六◎帝王部·尊號一捲十七◎帝王部·尊號第二
捲十八◎帝王部·帝德捲十九◎帝王部·功業
捲二十◎帝王部·功業捲二十一◎帝王部·徵應
捲二十二◎帝王部·符瑞捲二十三◎帝王部·符瑞第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