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41節:緒論(1)
林語堂 Lin Yutang
下 篇 老子
緒 論
一
孔子的人文主義能否叫中國古人感到充分的滿足呢?答復是:它能夠滿足。同時,也不能夠滿足。假使已經滿足了人們的內心欲望,那麽就不復有餘地讓道教與佛教得以傳播了孔子學說之中流社會的道德教訓,神妙地適合於一般人民,它適合於服官的階級,也適合於嚮他們叩頭的庶民階級。
但是也有人一不願意服官,二不願意叩頭。他具有較深邃的天性,孔子學說未能深入以感動他。孔子學說依其嚴格的意義,是太投機,太近人情,又太正確。人具有隱藏的情愫,願得披發而行吟,可是這樣的行為非孔子學說所容許。於是那些喜歡蓬頭跣足的人走而歸於道教。前面已經指出過,孔子學說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而道傢的人生觀則是消極的。道傢學說為一大"否定",而孔子學說則為一大"肯定"。孔子以義為禮教,以順俗為旨,辯護人類之教育與禮法。而道傢吶喊重返自然,不信禮法與教育。
孔子設教,以仁義為基本德性。老子卻輕衊地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孔子學說的本質是都市哲學,而道傢學說的本質為田野哲學。一個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將取飲城市給照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則自農夫乳桶內取飲鄉村牛奶。因為老子對於城市照會、消毒、A字甲級等等,必然將一例深緻懷疑,而這種城市牛奶的氣味將不復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氤氳着重大銅臭氣。誰嘗了農傢的鮮牛奶,誰會不首肯老子的意見或許是對的呢?因為你的衛生官員可以防護你的牛奶免除傷寒菌,卻不能免除文明的蠱蟲。
孔子學說中還有其他缺點,他過於崇尚現實,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中國人民是稚氣地富有想象力,有幾許早期的幻異奇跡,吾人稱之為妖術及迷信者,及後代仍存留於中國人胸中。孔子的學說是所謂敬鬼神而遠之;他承認山川之有神祗,更象徵的承認人類祖考的鬼靈之存在。但孔子學說中沒有天堂地獄,沒有天神的秩位等級,也沒有創世的神話。他的純理論,絶無摻雜巫術之意,亦無長生不老之藥。其實雖籠罩於現實氛圍的中國人,除掉純理論的學者,常懷有長生不老之秘密願望。孔子學說沒有神仙之說,而道教則有之。總之,道教代表神奇幻異的天真世界,這個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則付闕如。
故道傢哲學乃所以說明中國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滿足之一面。一個民族常有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與天然的經典風尚;個人亦然。道傢哲學為中國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則為中國思想之經典派。確實,道教是自始至終羅曼司的:第一,他主張重返自然,因而逃遁這個世界,並反抗狡奪自然之性而負重纍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張田野風的生活、文學、藝術,並崇拜原始的淳樸;第三,他代表奇異幻象的世界,加綴之以稚氣的質樸的"天地開闢"之神話。
中國人曾被稱為實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的特性的羅曼司的一面;這一面或許比現實的一面還要深刻,且隨處流露於他們的熱烈的個性,他們的愛好自由,以及他們的隨遇而安的生活。這一點常使外國旁觀者為之迷惑而不解。照我想來,這是中國人民之不可限量的重要特性。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常隱藏有內心的浮浪特性和愛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於孔子禮教之下倘無此感情上的救濟,將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國人民的遊戲姿態,而孔教為工作姿態。這使你明白每一個中國人當他成功發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失敗的時候是道教徒。道傢的自然主義是服鎮痛劑,所以撫慰創傷了的中國人之靈魂者。
那是很有興味的,你要知道道教之創造中華民族精神倒是先於孔子,你再看他怎樣經由民族心理的響應而與解釋鬼神世界者結合同盟。老子本身與"長生不老"之藥毫無關係,也不涉於後世道教的種種符籙巫術。他的學識是政治的放任主義與論理的自然主義的哲學。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靜無為的政府,因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類文明看作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聖賢被視為人民之最壞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蘇格拉底看作歐洲最大的壞蛋,故老子俏皮地譏諷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繼承老子思想,不愧後起之秀者,當推莊子。莊子運其蓮花妙舌,對孔教之假道學與不中用備極譏誚。
諷刺孔子哲學,固非難事,他的崇禮儀,厚葬久喪並鼓勵其弟子鑽營官職,以期救世,均足供為諷刺文章的材料。道傢哲學派之憎惡孔教哲學,即為浪漫主義者憎惡經典派的天然本性。或可以說這不是憎惡,乃是不可抗的嘲笑。
從徹頭徹尾的懷疑主義出發,真衹與浪漫的逃世而重返自然相距一步之差。據史傳說:老子本為周守藏室史,一日騎青牛西出函𠔌關,一去不復返。又據《莊子》上的記載: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纍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從此以後,道傢哲學常與遁世絶俗,幽隱山林,陶性養生之思想不可分離。從這點上,吾們攝取了中國文化上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風的生活、藝術、與文學。
或許有人會提出一個問題:老子對於這個逃世幽隱的思想該負多少責任?殊遽難下肯定之答復。被稱為老子著作的《道德經》,其文學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國尼采"莊子,但是它蓄藏着更為精練的俏皮智慧之精髓。據我的估價,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壇上最光輝燦爛的自保的陰謀哲學。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極抵抗。抑且教人以守愚之為智,處弱之為強,其言曰:"……不敢為天下先。"它的理由至為簡單,蓋如是則不受人之註目,故不受人之攻擊,因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又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盡我所知,老子是以渾渾噩噩藏拙蹈晦為人生戰爭利器的惟一學理,而此學理的本身,實為人類最高智慧之珍果。
老子覺察了人類智巧的危機,故盡力鼓吹"無知"以為人類之最大福音。他又覺察了人類勞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無為之道,所以節省精力而延壽養生。由於這一個意識使積極的人生觀變成消極的人生觀。它的流風所被染遍了全部東方文化色彩。如見於《野叟曝言》及一切中國偉人傳記,每勸服一個強盜或隱士,使之與家庭團聚而重負俗世之責任,常引用孔子的哲學理論;至遁世絶俗,則都出發於道教的觀點。在中國文字中,這兩種相對的態度稱之為"入世"與"出世"。有時此兩種思想會在同一人心上蹶起爭鬥,以其戰勝對方。即一個人一生的不同時期,或許此兩種思想也會此起彼伏,如袁中郎之一生。舉一個眼前的例證,則為梁漱溟教授,他本來是一位佛教徒,隱棲山林間,與塵界相隔絶;後來卻恢復孔子哲學的思想,重新結婚,組織家庭,便跑到山東埋頭從事於鄉村教育工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