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41节:论书随笔(5)      启功 Qi Gong

  正由于人的年龄大了,理解力,欣赏力强了,再去练字,才更易有见解、有判别、有选择,以至写出自己的风格。所以我个人的答案是:练写字与练杂技不同,是不拘年龄的。但练写字要有合理的方法,熟练的功夫,也是各类年龄人同样需要的。
  (二)执笔和指、掌、腕、肘等问题
  关于执笔问题,在这里再谈谈我个人遇到过的一些争论:什么单钩、双钩、龙睛、凤眼等等,固然已为大多数有实践经验的书法家所明白,无须多谈,也不必细辨,都知道其中由于许多误会,才造成一些不切实际的定论,这已不待言。这里值得再加明确一下的,是究竟是否执好了笔就能会用笔,写好字?进一步谈,究竟是否必须悬了腕、肘才能写好字?
  据我个人的看法,手指执笔,当然是写字时最先一道工序,但把所有的精神全放在执法上未免会影响写字的其它工序。我觉得执笔和拿筷子是一样的作用,筷子能如人意志夹起食物来即算拿对了,笔能如人意志在纸上划出道来,也即是执对了。"指实、掌虚"之说,是一句骈偶的词组,指与掌相对言,指不实,拿不起笔来;它的对立词,是"掌虚"。甚至可以理解,为说明"掌虚"的必要性,才给它配上这个"指实"的对偶词。"实"不等于用大力、死捏笔;掌的"虚",只为表明无名指和小指不要枢到掌心处。为什么?如果后二指抠入掌心窝内,就妨碍了笔的灵活运动。这个道理,本极浅显。有人把"指实"误解为用力死捏笔管,把"掌虚"说成写字时掌心处要能攥住一个鸡蛋。诸如此类的附会之谈,作为谐谈笑料,固无不可,但绝不能信以为真!
  不知从何时何人传起一个故事,《晋书》中说王献之六七岁时练写字,他父亲从后拔笔,竟没拔了去。有六七岁儿子的父亲,当然正在壮年,一个壮年男子,居然拔不动小孩手里的一枝笔,这个小孩必不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而是一个"天才的大力士"。这个故事即使当年真有,也不过是说明小孩注意力集中,而且警觉性很灵,他父亲"偷袭"拔笔,立刻被他发现,因而没拔成罢了。这个故事,至今流传,不但家喻户晓,而且成了许多家长和教师的启蒙第一课,真可谓流毒甚广了!
  至于腕肘的悬起,不是为悬而悬的,这和古人用"单钩"法执笔是一样的问题:大约五代北宋以前,没有高桌,席地而坐。左手拿纸卷,右手拿笔,纸卷和地面约成三十余度角,笔和纸面垂直,右手指拿笔当然只能像今天拿钢笔那样才合适,这就是被称的单钩法。这样写字时,腕和肘都是无所凭依的。不想悬也得悬;因为无处安放它们。这样写出的字迹,笔划容易不稳,而书家在这样条件下写好了的字,笔划一定是能在不稳中达到稳,效果是灵活中的恰当,比起手腕死贴桌面写出的字要灵活得多的。
  从宋以后,有了高桌、桌面上升,托住腕臂,要想笔划灵活,只好主动地、有意地把腕臂抬起些。至于抬起多么高,是腕抬肘不抬,是腕抬肘同样平度地抬,是半臂在空中腕比肘高些有斜度地抬,都只能是随写时的需要而定。比如用筷,夹自己碗边的小豆,夹桌面中心处的一块肉,还是夹对面桌边处的大馒头,当时的办法必然会各有不同。拿筷时手指的活动,夹菜时腕肘的抬法,从来没有用筷夹菜的谱式而人人都会把食品吃到口中。
  书法上关于指、腕、肘、臂等等问题道理不过如此,按各个人的生理条件,使用习惯,讲求些也无妨碍,但如讲得太死,太绝对,就不合实际了。附带谈谈工具方面的事;主要是笔的问题。有人喜爱用硬毫笔,如紫毫(即兔毛中的硬毛部分),或狼毫(即黄鼬的尾毛),有人喜用软毫,如羊毛或兼毫(即软硬二种毫合制的)。硬毫弹力较大,更受人欢迎,但太容易磨秃,不耐用,软毫弹力小,用着费力而不易表现笔划姿态,这两种爱用者常有争论。我体会,如果写时注意力在笔划轨道上,把点划姿态看成次要问题,则无论用软毫硬毫,都会得心应手。写熟了结字,即用钢条在土上划字与拿着棉团蘸水在板上划字,一样会好看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