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中國黃河調查   》 第41節:黃河調查(41)      張華僑 Zhang Huaqiao    王健 Wang Jian

  他2003年負擔的稅費是375元,比費改稅前的2002年368元多出了7元,一年用於種田的農藥、化肥、種子、地膜、水費的開支共計4100元。
  一傢四口人全年的藥費開支是600元,鼕天燒煤、煤氣需600元,購衣開支1000元,水電200元,吃菜包括肉、魚大約1000元,一個孩子上中學一年的費用是1000元,以上一年加起來的成本開支共計8868元,收支相抵後,節餘1832元。
  而按一年他夫妻一共投入400個工作日,每個工作日按20元計算,全年投入的勞動成本就達8000元,這樣,他種田一年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虧損6168元。
  種田不賺錢反而虧損,蓋房子時還嚮別人藉了5000元,2002年3月買生産資料時他嚮信用社貸了2000元。2003年沒有貸款,他打了一年工賺了3600元用來購買資料。
  傢裏一個女孩子初中畢業後,想上高中但分數綫沒有達到要求,要上學就得先交4000多元的入學費,以後每年還得另交學費。鐘武善算了一下,如果把傢裏所有的錢拿去供孩子上高中,那麽傢裏就會沒有任何資金可用於生産,也許這個傢就會由此陷入破産。無奈中,他衹好打消了孩子渴望通過接受教育獲得自我價值上升的幻想。
  鐘武善認為,收入過低與種田成本不斷上升有關。每畝地一年灌溉的水費是100元,一年下來9畝地就得900元,而小麥每斤纔5角,如果能漲到每斤7—8角就有點賺頭。他希望每畝水價能降到30元。但水的定價權掌握在當地政府手中,農民根本沒有機會與政府討價還價,衹有被動地接受政府的壟斷價格。
  他說,每年1月農民就要嚮水利部門交85%的農田灌溉費,到年底時再全部結清。如果不按時交清,水利部門將會切斷農民的灌溉用水。供水權利的壟斷使農民沒有議價權,而農副産品的價格卻提不高。高支出與低收入就這樣在損耗着農民從田裏獲得的有限財富。
  鐘武善告訴我,西壩村共有332戶。他傢裏的收入還能勉強維持生活,可有些家庭比他傢更加貧睏,尤其是那些長年臥床不起的病人,他們會把一個家庭消耗得幾乎一貧如洗。
  種了20多年責任田的鐘武善,說他從來沒有機會跨進銀行的門去存款。年復一年艱辛地耕種,他衹能盡最大努力來維持着一傢不受饑餓,並在來年能在田裏依舊撒下種子。這就是中國大多數農民無奈、沉重和走不出貧睏的命運。
  這種衹有損耗而得不到補償的現象,在甘肅民勤的農民那裏也同樣存在。農民站在寒風中與沙化搏鬥,他們開着一輛輛拉草的拖拉機駛嚮茫茫的沙漠,在分配的沙地裏將一捆捆草鋪上。
  農民對我說,將草鋪在地上然後壓上沙是期待明年從這裏種樹。農民用拖拉機運草固沙所耗費的油、人工等費用全部是農民無償投入。鄉鎮政府分配給他們的壓沙面積必須完成,迫不得已,他們衹好放下傢裏還有很多沒有幹完的農活來運草壓沙。
  站在寒風吹過的沙地上,農民的臉上凍得發青。中午,他們在沙地上吃上幾塊幹饃饃,喝一點帶來的水然後就接着繼續幹。農民也希望,造林後能夠保住農田不被沙漠淹沒。現實的利益選擇使他們即使得不到補償,也要投入勞力治沙。
  一位在現場監督農民埋草固沙的鄉鎮官員對我說,農民的收入增長越來越緩慢,治沙造林又占用農民的錢財。但是,他認為,如果不發動農民義務植樹,造林計劃根本無法完成。
  現場埋草治沙的農民告訴我,無償治沙占用了他們太多的勞動成果,可傢裏種了20畝地,毛收入也衹有3000—4000元。除去各種開支、稅費後,傢裏已經所剩無幾,留下的一點錢交了孩子的學費後就什麽也沒有了。
  對於種田的開支,農民抱怨最多的是農田灌溉水費、農藥、化肥、電費太高,一年獲得的收入幾乎被這些費用耗盡了。
  治沙得不到補貼造成農民的消費能力非常有限。民勤紅旗村一位叫王剋福的農民,他種了11畝地,毛收入7000元,支出種田成本2000元,4口人共交了稅費400元,一個孩子上小學一年支出300元,全家人一年的生活開支1000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節:黃河調查(1)第2節:黃河調查(2)第3節:黃河調查(3)第4節:黃河調查(4)
第5節:黃河調查(5)第6節:黃河調查(6)第7節:黃河調查(7)第8節:黃河調查(8)
第9節:黃河調查(9)第10節:黃河調查(10)第11節:黃河調查(11)第12節:黃河調查(12)
第13節:黃河調查(13)第14節:黃河調查(14)第15節:黃河調查(15)第16節:黃河調查(16)
第17節:黃河調查(17)第18節:黃河調查(18)第19節:黃河調查(19)第20節:黃河調查(20)
第21節:黃河調查(21)第22節:黃河調查(22)第23節:黃河調查(23)第24節:黃河調查(2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