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饮食文化 》 厨房江湖 》
第41节:花名
胡元骏 Hu Yuanjun
此花非彼花。我们厨师都习惯把给一道菜起上个蕴含寓意的名字称为起“花名”。菜名起得好,不仅能给菜品本身增色,也会在食客心中留有美好的印象。反之,那些故作风雅,差强人意的菜名,让人难以理解不说,甚至还有点没事找事的意思。
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位顾客到饭馆吃饭,服务员递过菜谱,上面全是“花名”,这顾客看菜价都挺高,也没好意思问,就点了个最便宜“爆炒红根”,25元。端上来一看,一盘清炒胡萝卜丝,把那客人气的,放下筷子就给告到消协去了。
我在网上也看到过一些帖子,诸如绿辣椒加红辣椒叫做“绝代双娇”,青菜加红辣椒命名为“翠柳啼红”等等,虽说这里面肯定有网友演绎的成分,但无疑是在给店家一个警醒。
我觉得香港厨师是最擅长给菜起“花名”的,粤语地区特别香港人,在保留民俗文化上可谓典范。他们极其在意“彩头”,像珠玉满堂(乳猪全体)、发财好事(发菜蚝豉)、钻石绕金龙(脆奶拼虾丸)都是经典“花名”,在节日,吃个好“彩头”,能让心里舒坦一整年。
于是,每当年节和婚宴、生日宴,厨师们都要罗列出若干寓意深远的“花名”菜单供食客选择。我刚做厨师那会,说实话最头痛“花名”,本来菜牌上的菜还没记全,又要记这些菜的“花名”,夸张点说真有点“英汉对照”的意味。
想想也挺难为食客的,我们有的“花名”一时都还搞不清楚,就别说他们了。如此,对服务员也是考验,他们务求做到及时讲解,让客人一目了然。现在很多店家在起“花名”的同时,原菜名也开始标注在菜牌后面了,一大进步,用东北话说就是不“装”了。
从一个头疼背“花名”的学徒到如今头疼起“花名”的大厨,我对“花名”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生怕哪道菜名字起不好遭到耻笑。
去年元旦,老板突发奇想,要求把酒楼名字作为菜名的字首,起若干藏头“花名”。这可把我们几个郁闷坏了,别的好说,就是酒楼的楼字与蟹黄一品官燕如何也找不出贴切的关联。老板那又催得紧,实在没辙,小徐就胡乱起了个“楼前肥蟹品官燕”让老板过目。老板看后,把眼镜一摘,很是同情地问:你们简历上填的学历都是真的吗?
盒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节:食客备忘录 | 第2节:工作服 | 第3节:食品雕刻 | 第4节:生男生女 | | 第5节:爱在餐厅的日子 | 第6节:我的女同事们 | 第7节:人人联谊会 | 第8节:大姐们 | | 第9节:想念会唱歌的熊鹰 | 第10节:回忆出粮 | 第11节:和稀泥 | 第12节:酒事 | | 第13节:离婚厨师 | 第14节:厨师也博客 | 第15节:你从哪里来 | 第16节:小关 | | 第17节:肉是怎么样变嫩的 | 第18节:化学问题 | 第19节:厨师pk采购 | 第20节:厨师为啥没提成 | | 第21节:厨房无间道 | 第22节:验货 | 第23节:拿美食节目过渡 | 第24节:编外厨师 | |
| 第 I [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