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性生活 》 性、爱情及其他:李银河自选集 》
第41节:同性恋亚文化(9)
李银河 Li Yinhe
迟至1973年,弗洛伊德关于同性恋不是疾病的观点才终于被多数精神病医生所接受,其标志是,美国精神病协会在1973年以压倒多数票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分离了出去。在此之前,同性恋一直被列在《美国精神病诊疗手册》上。这一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一般公众对同性恋的看法。关于同性恋是否疾病这一问题,目前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个既不认定是病也不认定非病的折衷方案,即对那些自我认定有病的同性恋者就认定为有病,对那些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适者则被认定为无病。
在人们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变迁史中有过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金西。他的理论特色在于从统计学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同性恋现象的新视角。为了使人们对同性恋现象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金西创造了性关系连续体的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实社会在一切方面都呈现为连续体。他的理论将绝对异性性行为者到绝对同性性行为者的中间过渡状态,概括为七个等级:
0级:绝对异性性行为;
1级:偶有一两次同性性行为,而且绝没有异性性行为中那样的感受和心理反应;
2级:同性性行为稍多些,也能不甚明确地感受到其中的刺激;
3级: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两种行为基本相等,一般两者都能接受和享用,无明显偏爱;
4级: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同性性行为多于异性性行为,但仍有相当多的后者,还能模糊地感受到后者的刺激;
5级:只是偶然地有异性性行为及其感受;
6级:绝对同性性行为。
金西的性倾向连续体有助于人们改变同性恋异性恋二者非黑即白的传统观念,用间色的思想使人们注意到两级间的各种过渡状态。
在金西之后,又有社会学者(斯多姆斯)创造出一种与金西的单向度同性恋异性恋系谱不同的双向度分类方法:金西在谈到同性恋现象时指出:"如果没有社会的禁忌和个人的内心冲突,同性性行为本来会比异性性行为多得多。"他提请人们注意:"如果执行法律的官员能够像大多数人预料的那样具有效率,那至少有85%的男性青年人口可以判为性罪犯。"他还指出:"把同性性行为说成精神病或人格变形的观点,也已被我们上述发生率和实施频率所推翻。……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最有水平的心理医生已经不再试图改造病人的行为,而是致力于帮助他自我接受,并且引导他认识到自己并不必然与社会公开对抗。……当然,同性性行为者中也有一些人有神经症状,但往往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不是跟社会……恐怕不是因为他们有神经病才去从事同性性活动,而是由于他们有了同性性行为并遭到社会反对,才产生了神经症。"(金西,第214页)在金西看来,神经症状并非同性恋之因,而是同性恋之果。过去人们一向信以为真的"同性恋是疾病"的说法,不过是一个因果倒置的说法。
金西对同性恋的观点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彻底否定了对性活动作道德判断的作法,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即,任何在生物学上可能的事物其本身并不是内在有害的,因而不能认为是"违反人类天性"的。虽然这一观点一直遭人非议,但它却构成了金西对一种激进的性价值观所做的重要贡献。由于这一立场十分重大,我们用以下篇幅引述金西论点的精华,以便人们对他的论点有更多的了解。
首先,他从统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审理因同性性行为而被捕的人时,法官应该牢记:这个城市全体男性中近40%的人,在其一生的某些时候也应该按同样罪名被逮捕,而且这个城市所有单身男性中20%到30%的人也都应该在同一年中按同罪被逮捕。"当然,40%这个比例是此生有过同性性行为的人的比例,而并非绝对的终生的同性恋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其次,他从道德角度为同性恋作了辩护:"如果考虑到我们的数据得自于各个社会阶层、各个职业和各种年龄,那么那些努力强化性法律的警察和法官,那些大声疾呼强化法律(尤其是反'性变态'法律)的教士、商人和其他群体,实际上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和实施频率并不比他们那个阶层中的其他人低。……有人会认为,不管同性性行为在总人口中的发生率和实施频率有多高,它本身的不道德实质就必然招来社会的镇压。有人则干脆主张:筛选审查所有的人,对任何有同性性行为倾向的人都加以治疗或隔离,这种行为就会被彻底消灭干净……我们的数据表明,如果照此办理,至少要隔离三分之一的男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性的中西对比(1) | 第2节:性的中西对比(2) | 第3节:性的中西对比(3) | 第4节:性的中西对比(4) | 第5节:中西性规范(1) | 第6节:中西性规范(2) | 第7节:中西性规范(3) | 第8节:中西性规范(4) | 第9节:中西性规范(5) | 第10节:中西性规范(6) | 第11节:中西性规范(7) | 第12节:中西性规范(8) | 第13节:中西性规范(9) | 第14节:中西性规范(10) | 第15节:中西性规范(11) | 第16节:中西性规范(12) | 第17节:中西性规范(13) | 第18节:中西性规范(14) | 第19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1) | 第20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2) | 第21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3) | 第22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4) | 第23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5) | 第24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6)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