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7.盐路(下)(6)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当年正是有了盐、路和马帮,才滋养出了炼象关的繁华。在街上现在还能寻到张家盐号“义兴隆”的旧宅,从前炼象关里还有兴盐号、恒源号等数十家大小盐号,通常都雇着十多个人。其中不少盐号,还把分号开到了昆明等地。有一座三进大院,是盐商商会旧址,犹见雕梁。
  如今这些房子大致还保留着原貌,虽是富贵人家,临街的门面却不太宽大。这些不宽的门后面,院子却是异常的深,普通人家也是三进四进,大的宅子会深达百米。
  云南禄丰境内曾以黑井、琅井、元永井、硝井等多处盐井的盐,支撑着旧时云南税收的近半江山。这些盐一部分要从炼象关转运各地,主要依赖马帮运输。那时盐井出产的盐也叫锅盐,每锅盐破成4块,一匹马能驮两块。炼象关数十家盐号的盐,常年都“码得像山一样”。
  有马帮当然就有马店,腰站街109号姓许的人家,就是从前炼象关中街著名的许家马店。这样大型马店过去在炼象关上有三家,中小店还有十多家。每天过往的马匹,最少有上百匹,多的时候上千匹。
  在炼象的街上,每一扇门的后面,都藏着一个昔日繁华的故事。无数大大小小的石柱础、石雕栏和古道上的一块块石板,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关于盐的故事。
  滇西盐都寺登街
  彩云之南的沙溪寺登街,位于大理剑川县沙溪镇境内,是云南西部的一个盐都。沙溪寺登街是离滇西四大盐井—乔后井、弥沙井、诺邓井、啦鸡井最近的集市。四盐井盐产量居云南之首,这四大盐井的盐大都需要通过沙溪寺登街发往全省各地,沙溪寺登街在历史上曾有茶马古道盐都之称。
  数百年来,沙溪寺登街作为茶马古道的陆路码头,它既是食盐的始发地,又是茶叶、马匹、药材、皮货等的集散地。从元末明初起,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如此。
  寺登街四面环山,中间一片平地,当地人称为“坝子”。东北面是黑江的源头剑湖,西北面是闻名遐迩的剑川石窟。澜沧江支流黑江流经其间,清澈的江水从城东由北向南流过。寺登街依山傍水,是滇西有名的马帮驿站和盐、茶、马集散地。
  沙溪古称“追沙”,又称“沙退”,白语叫“哨取”。寺登街坐落在沙溪坝子中央,被称为鳌峰山之鳌头的山地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寺登街形成于元末明初,清末至民国是它的鼎盛时期。
  随着汉代时蜀身古道(四川至印度)—博南古道的开通,在滇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了马帮的足迹。寺登正是马帮建立的街市,是马帮之家。
  寺登街的崛起与云南马帮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说,寺登街是马帮用马驮出来的,寺登街的命运与云南马帮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寺登街因马帮兴而兴,因马帮衰而衰。
  在滇西,由于马帮的发展而兴起的城镇,除沙溪寺登街外,还有大理的下关镇、丽江的大研镇、迪庆的中甸县(今香格里拉)等。寺登街较多地保留了当年茶马古道的风貌,2001年已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E)列入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寺登原不叫寺登,而叫南塘。寺登是因寺而得名,沙溪寺登街上有兴教寺,登为白语“地方”之意,寺登就是寺庙所在的地方。兴教寺在当地颇有名气,与剑川石窟齐名。
  寺登街过去有三座寨门,即东寨门、南寨门、北寨门,无西门。现在仅剩一座东寨门,当地人叫它“街子门”。东寨门距古桥玉津桥100米,紧靠黑江,拱形门楼用土坯砌成。它是南下大理,东到浮源、鹤庆的必经之路,过去南来北往的马帮多走此门,门前石板上当年马帮留下的马蹄窝还清晰可见。
  过了东寨门,一条狭窄的马道展现在眼前。这种马道,寺登街现在还有三条,全用石板铺就,保存基本完好。
  寺登街中心,有一处繁华的所在,人称“四方街”。临街店铺马店很多,一般是前面做店铺,后面做马店,叫做前铺后店。店铺多为两层楼房,楼下经商,楼上堆物。前铺紧依后店,多为两进院落。院内有客房、货房和马厩等,可供行商住宿、马帮歇哨和存货。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井,院内遍植花木,庭院洁净,风景清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