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41节: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5)      刘绪义 Liu Xuyi

  世上当然没有不透风的墙,诸儿与文姜兄妹之间的混帐事,不知怎么就传出宫闱之外了,弄得沸沸扬扬,齐僖公只好到处物色女婿,想早点把文姜打发出去,两次向郑国提婚,两次都未成。僖公只好先为诸儿娶了个宋国女子。
  就在这个时候,鲁桓公即位了,又还没有娶夫人。大夫臧孙达就把桓公的婚事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子翚便向桓公建议,听说齐国打算把文姜许给郑公子忽,不知何故没有成,主公何不娶之?你看这个公子翚损不损,人家不要的你干嘛去凑热闹?桓公却没想那么多,就答应了。
  于是,有公子翚做大媒,桓公三年正月,桓公和僖公特地在赢地会见,就是单为了这件事。是年秋天,桓公打发公子翚到齐国去迎娶文姜,《左传》载,齐僖公亲自护送爱女文姜到鲁国的讙地。为什么要记下这件事呢?因为这是不合周礼的。周礼规定,公室女子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出嫁对等国家,由上卿送亲就行了;如果是国君女儿出嫁,那只能是下卿送亲;即使是嫁给周天子,国君都不能亲自送亲。
  那么,齐僖公为什么非得要自己亲自送亲呢?莫非齐国完全不遵循周礼么?非也。当年僖公嫁大女儿齐姜时,他就没亲送。这里有个奥秘。原来,诸儿听说情人妹妹出嫁,知道留她不住,但毕竟舍不得啊,于是便主动向父亲请求送亲。僖公早就知道兄妹俩之间的苟且事,哪里敢答应啊?已经弄得不成样子,再让他去送亲,说不定还会弄出什么动静来,况且弄不好便是"国际笑话"。为了防患于未然,僖公干脆决定自己送亲,礼制么,早顾不得了。
  文姜出嫁之后,诸儿一直盼望能和妹妹有见面的机会。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桓公十八年正月,鲁桓公应齐侯之约,到齐国去做国事访问。这个时候的齐侯便是诸儿,齐襄公。他是于桓公十五年即位的。
  如今国际间国家元首出访,为表慎重,一般还带着夫人一起去。但在周代,国君出国访问,只能带大臣,不能带夫人的。鲁桓公不知出于何故(大约是文姜也想念他的情人哥哥,便想借机回国一趟,天天在桓公枕边磨,桓公只好答应),决定带夫人文姜一同出国。鲁国本是谨守周礼的,对于桓公这一举动,马上就有一个叫申繻的大夫(此人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出面反对。申大夫说:"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申繻这话说得很抽象,意思是说男女各安其份,才算懂礼。违礼,必然身败名裂。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就不能说得更明白一些吗?事实上,申繻这样说是不得己,话里有话。他肯定听说过国母文姜的陈年往事,但碍于国君面子,又不能说穿,故而如此说。
  鲁桓公没听懂他话里的深意,还以为是大夫的迂腐之论,当然也就没当一回事。可见,鲁桓公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早在宋国内乱中,鲁国就发了一次国难财,就是一尊"郜大鼎",这玩意本是权柄的一种象征,所以鲁桓公喜滋滋地把它拉回来供在鲁国太庙里。臧哀伯(鲁大夫)也曾劝鲁桓公说:在祖宗的太庙里供奉受贿得来的赃物,这不等于是教文武百官贪污腐败吗?如果当官的都腐败了,咱这国家不也要玩儿完了吗?可鲁桓公本是个弑兄上位的污点国君,哪里会在乎受贿赃物的这一点点不洁?所以这一次,他也根本没把申大夫的忠告听进去。
  本来这个时候,郑国发生了内乱,他的外甥曾来投奔求救,但由于与桓公约好进行国事访问的,更加上十五年没见面的妹妹要回来,就抛下郑国那档子事,专门亲自到栎地迎接妹妹妹夫,待之格外热情。指不定还得给桓公安排桑拿按摩美人歌舞之类的,为的是让妹夫陶醉于此,而给自己和妹寻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一到齐国国都,襄公便把妹妹接到宫里去了,另派人把桓公安顿得舒舒服服的。《左传》只记了一句:"文姜如齐,齐侯通焉。"这话的背后是久违的兄妹情人做死的亲热。直到第二天早上,独居了一晚的桓公发现夫人文姜竟然还没有回来,就生疑了。就派自己人到齐侯宫殿打听,回报说,齐侯没有正妻,只有偏室连氏,就是大夫连称之妹,也向来失宠。昨日文姜夫人入宫,兄妹叙旧,至今未出。
  兄妹叙旧?哪一家的兄妹能叙一个通宵的旧?桓公不是傻瓜,立即明白了其中内幕。于是非常生气。等到与哥哥缠了一夜的文姜回来,桓公痛骂了她一顿。受了委屈的文姜后来又哭哭啼啼地告知了哥哥襄公。
  齐襄公一听知道不妙,自己的一档子非人之事露了馅。桓公很生气,问题很严重。不仅自己不好做人,就是甜心似的妹妹只怕也麻烦很大。于是,齐襄公便起了杀心。到了夏四月,齐襄公准备了享礼来执行桓公,算作为桓公送行。在国宴上,桓公很忧闷,加上在襄公及其群臣的力劝下,多喝了几杯酒。酒后,事先安排好的齐国大力士公子彭生去扶桓公上车,猛地一用力,生生把桓公勒死了。鲁《春秋》和《左传》在记载这件事时,都不敢如实记录,只说"公薨于齐";"公薨于车"。毕竟是自己国家的丑事啊,不回避又只能徒取其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