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從薛仁貴父子傳奇看伊底帕斯(1)      王溢嘉 Wang Yijia

  情結在中國
  作傢、精神分析學家與哲學家
  在梁實秋先生所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一劇的序文裏,末尾有這樣一句話:“心理分析學派且以哈姆雷特為‘兒的婆斯錯綜’之一例,益為荒謬!”所謂“兒的婆斯錯綜”一語,即今通用之“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一詞。
  精神分析學派的鼻祖弗洛伊德曾說:“很巧的,文學界的三大傑作,索孚剋裏斯的《伊底帕斯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都涉及同一問題——弒父。而且,三者的行為動機顯然地都是起源於對一個女人的競爭。”弗氏認為,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報仇,對懲罰殺死他父親並娶他母親為妻的剋勞底阿斯顯得遲疑不决,乃是因為剋勞底阿斯的所作所為,正是哈姆雷特小時候想做,而現在在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裏仍然想做的;也就是說哈姆雷特有意欲弒父娶母的“伊底帕斯情結”。
  也許這種觀念讓作傢文人們甚覺荒謬。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一文裏,同樣以“伊底帕斯情結”來解釋《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但他附加了一句:“對不熟悉精神分析的讀者而言,這也許是可厭而令人難以接受的,我覺得很抱歉,但我不能改變這些事實。”雖然有不少文人作傢覺得“伊底帕斯情結”荒謬、可厭,但還是有不少人在提到文學及電影等作品時,總忘不了又會提它一兩句(或者貶損它一兩句),它似乎具有魔術般的魅力。
  事實上,很多談“伊底帕斯情結”的文人可能都誤解了它的意義,心中有的也許衹是“弒父娶母”這個模糊的概念;但何以一個模糊的概念會具有如此大的魔力,讓人談論不休呢?專精語言分析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說得一針見血:“弗洛伊德強調人們不喜於(dis-inclined)接受他的解釋,但如果一種解釋是人們不喜於接受的,那麽它也很可能是人們喜於(inclined)接受的,這就是弗洛伊德所實際顯示的……這些觀念有顯著的吸引力。”
  維特根斯坦用兩句話就對精神分析作了一次漂亮的語言分析,“伊底帕斯情結”的“顯著吸引力”也許就在於它的“荒謬”“可厭”。不過在下“荒謬”“可厭”的斷語之前,我們最好先瞭解“伊底帕斯情結”到底是什麽以及它援用於文學批評上的意義。
  本文嘗試以中國通俗文學中的《薛仁貴徵東》與《薛丁山徵西》為材料(大中國圖書公司出版),來討論“伊底帕斯情結”在文學批評中的適用性問題,兼及它在特殊文化與家庭結構的適用性問題,拋磚引玉,期使國人對“伊底帕斯情結”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薛氏父子故事傳統架構的拆解
  《薛仁貴徵東》與《薛丁山徵西》像多數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充滿了天人兩界的宿命色彩。薛仁貴是白虎星下凡,十五歲纔開口說話,“白虎一開口”就剋死父母。他散盡傢財,成了落難的英雄,後來得千金小姐柳金花慧眼青睞,在破窯成親。時值地穴金竜投胎的蓋蘇文在高麗作亂,紫微星君唐太宗尋訪徵遼的“應夢賢臣”,也就是薛仁貴。但因張士貴從中作梗,薛仁貴衹能以火頭軍的身份屢立戰功,最後白虎鬥金竜,薛仁貴殺死蓋蘇文,而張士貴亦因欺君之罪伏誅。平遼王薛仁貴衣錦還鄉,但陰魂不散的蓋蘇文化做獨角怪物,使薛仁貴誤殺了自己素未謀面的兒子薛丁山。
  薛丁山則是天上金童下凡,他在被父射死後,為王敖老祖所救,在山中學藝七年,救援被睏在鎖陽城的紫微星君和白虎星。番女樊梨花是天上玉女下凡,其未婚夫楊藩則是披頭五鬼星轉世,因昔日在天庭有金童玉女動了凡心,玉女對披頭五鬼星嫣然一笑,令金童不滿的前塵往事,因此到了人間,樊梨花三擒三放薛丁山,而薛丁山則三娶三棄樊梨花。楊藩在白虎關逼圍薛仁貴,前往救援的薛丁山不幸射死化為白虎的父親。
  金童玉女幾經折磨,終於奉旨完婚,樊梨花大破白虎關,義子薛應竜斬殺楊藩,楊藩陰魂則投胎於樊梨花腹中,生下薛剛闖禍,害得薛氏滿門三百餘口被抄斬。
  在天人兩界的宿命架構裏,我們也許衹能說這是一個“因果循環,冤冤相報”的故事,但如果我們能調節一下焦距,淡化故事中的宿命色彩與戰爭情節,而衹凸顯其人際關係,則可看出另外兩個主題:“父子關係”與“男女關係”。這兩種關係,正是精神分析在分析文學作品時,最着重的兩個主題。
  經過拆解後的《薛仁貴徵東》與《薛丁山徵西》有兩條主綫:一是薛英(仁貴之父)——薛仁貴——薛丁山——薛剛,此一縱綫的“父子關係”,這三層父子關係有一共通的特點,就是“衝突與死亡”。一是薛丁山和他的三位妻子竇仙童、陳金定、樊梨花此一橫綫的“男女關係”,這三面的男女關係也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女強男弱”。
  在進一步分析之前,我們必須換個話題,先弄清楚到底什麽叫做“伊底帕斯情結”。
  “伊底帕斯情結”的原義
  衆所皆知,伊底帕斯是希臘悲劇作傢索孚剋裏斯(Sophocles)的《伊底帕斯王》(OedipusRex)一劇中的主角人物,他受命運的作弄,被生身父母底比斯城的王與後棄於荒野,而由鄰國國王撫養長大。長大後的伊底帕斯離開養父之國,於途中因爭吵而弒死素未謀面的生父萊烏士;並因解答了人面獅身像之謎,而成為底比斯王(取代父親的地位),娶素不相識的生母約卡士達為妻,生下二男二女。後來底比斯城發生瘟疫,殘酷的真相終於因神諭而揭露,弒父娶母的伊底帕斯自己弄瞎了眼睛(去勢的象徵),離開其家乡之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