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新解——思與行   》 述而篇第七(5)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①,次也②。”
  [譯文]
  (7.28)孔子說:“總有一種無所知卻要創立新說的人,但我沒有這本事。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而且多記,再作理解,則是其次。”
  [註釋]
  ①識,志也,記識。知,解也,知曉、理解。
  ②楊伯峻引季氏篇雲:“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謂“學而知之者,次也”即是篇“知之次也”,其說似是而非。何按:“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一也。“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子在講自己的治學方法。
  [原文]
  互鄉難與言①。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②?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朱熹讀謂:“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今從。③]
  [譯文]
  (7.29)互鄉那裏的人難以講道理。但那裏的一個少年卻得到孔子接見,弟子們感到睏惑。
  孔子說:“人傢已清洗自己後而來,我欣賞他的清潔,不能計較他的過去。是幫助人傢進步,不是幫助人傢退步。這又有什麽過分呢?”
  [註釋]
  ①鄭玄:“互鄉,鄉名也。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而有童子來見孔子,門人怪孔子見之。”
  互鄉,《睏學紀聞》以為在河南鹿邑。《太平寰宇記》引《徐州記》以為在徐州合鄉。“合鄉即古互鄉,孔子所言難與言者。”
  《集解》引《論語答錄》:“互之言午,牾也。互鄉之人性多牾,故以午、互為名。”
  ②唯何甚,即為何甚,有何過分?甚,過分。唯,為,有。甚,過分。唯何甚,有何過分。
  ③朱熹《集註》:“疑此章有錯簡。‘人潔’至‘往也’,十四字當在‘與其進也’之前。潔,修治也。與,許也。往,前日也。”其說可從。
  [原文]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
  [譯文]
  (7.30)孔子說:“仁善難道很遠嗎?我想要仁善,這仁善就會到來。”
  [註釋]
  ①斯,此也,這。王充《論衡》引此作“仁斯至矣”。
  [原文]
  陳司敗問①:“昭公知禮乎②?”
  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③,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④,為同姓⑤,謂之吳孟子⑥。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譯文]
  (7.31)陳司敗問:“魯昭公懂不懂禮?”
  孔子說:“懂禮。”
  孔子退出後,陳司敗嚮巫馬期作揖請他前來,說:“我聽說君子不結私黨,難道君子也會護短嗎?魯君從吳國娶妻,由於女人是同姓,就改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懂禮,誰還不懂禮?”
  巫馬期告訴孔子。
  孔子說:“我孔丘幸運呵!衹要有過錯,就會被人揭露。”
  [註釋]
  ①陳司敗,陳之大夫。孔安國說:司敗,陳、楚官名,即司寇。《左傳》:“楚子西曰:臣歸死於司敗。”宣公四年傳:“陳楚箴尹剋黃自拘於司敗。”杜預註云:“陳、楚名司寇為司敗也。”《集註》:“司敗,司寇。”鄭玄則說為齊人,姓陳名司敗。程樹德引《水經古義》:“古田、陳字通,故以為齊大夫”。程樹德說:“餘考孔子於定公十四年自鄭至陳,居三歲,復於哀二年自衛如陳,皆在陳侯裯時,屢住司城貞子傢。司敗之問,蓋孔子在陳時也。司敗之官唯陳楚有之,其為陳人無疑。”
  ②昭公,魯昭公,名裯,襄公庶子,繼襄公而為君,“昭”是謚號。昭公娶於同姓族女,違同姓不婚之禮製。故陳司敗問之。
  ③巫馬期,孔子學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旗),小孔子三十歲。巫馬,以官名為姓。《周官》有巫馬,掌養疾馬而乘治之是也(即醫馬之官也)。屬夏官,先世居是官,因以為氏也。
  ④君取於吳:取,娶也。吳,國名。擁有今天淮水、泗水以南以及浙江的嘉興、湖州等地。哀公時,為越王勾踐所滅。
  ⑤為同姓,魯為周公之後,姬姓;吳為太伯之後,也是姬姓。
  ⑥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所生長之國加她的本姓。魯娶於吳,吳為太伯之後,姬姓,這位夫人便應該稱為吳姬。但魯為周公之後,也姓姬,顯然魯君所娶,有悖於“同姓不婚”的周朝禮法,因改稱“姬孟子”為“吳孟子”。
  何按:《禮記·坊記》:“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坊(防)民”。古以孟(大)、仲(中)、季(小)為量詞。孟,長也。子,通姊,即今語姐。《左傳》哀公十三年書曰:“昭夫人孟子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學而篇第一(1)學而篇第一(2)
學而篇第一(3)學而篇第一(4)為政篇第二(1)為政篇第二(2)為政篇第二(3)為政篇第二(4)
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裏仁篇第四(1)裏仁篇第四(2)裏仁篇第四(3)裏仁篇第四(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