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醉畊堂第一才子書三國志 》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羅貫中 Luo Guanzhong
毛宗崗 Mao Zonggang
【毛批:文有餘波在後者,前有玄德三顧草廬一段奇文,後便有劉琦三求諸葛一段小文是也;文有作波在前者,將有孔明為玄德用兵一段奇文,卻先有孔明為劉琦畫策一段小文是也。謀人國不可輕,故三顧始出;謀人傢亦不可輕,故三請後言。謀國事不可不密,故屏人促坐;謀傢事尤不可不密,故登樓去梯。劉琦方懼禍,孔明又懼其漏言之禍;孔明未授計,玄德先授以求計之計。玄德、孔明其真天下有心人也。
君之適子,所以奉宗廟社稷之粢盛,朝夕視君膳者也。故適子不可以出外,不出外則得立,出外則不得立。然劉琦之求計於孔明者,非求立也,求生而已。不求立而求生,則宜在外,不直在內。若知其不得立而猶勉強以求立,勢不至如潘崇之教商臣不止,是豈仁人之所忍為哉!
或疑申生在內而死,扶蘇在外而亦死,似孔明之教劉琦者,猶非萬全之策也。予曰:不然。劉表之與始皇,則有間矣。始皇殘暴人也,殘暴素着,故李斯得假其威以殺扶蘇於外;劉表柔懦人也,柔懦素着,則蔡瑁不得矯其旨以殺劉琦於外。勢有相反,故事有不同,不可以一類論耳。
前徐庶在玄德面前誇奬孔明,是正筆、緊筆;今在曹操面前誇奬孔明,是旁筆、閑筆。然無旁筆、閑筆,則不見正筆、緊筆之妙。不但孔明一邊愈加渲染,又使徐庶一邊亦不冷落,真敘事妙品。
孔明初出茅廬,第一次用計便是火攻。夫兵猶火也,用兵如用火,用火亦如用兵。兵不足而以火濟之,是以火濟火也。乃玄德之言曰:“我得孔明,如魚得水。”翼德亦曰:“何不使水去?”然則以孔明而用火,是猶以水濟火矣。以火濟火,而火之威烈;以水濟火,而火之用神。
博望一燒,有無數襯染:寫雲濃月淡,是反襯;寫秋飆夜風、林木蘆葦,是正襯;寫徐庶誇奬,是順襯;寫夏侯輕侮,關張不信,是逆襯。且其間又麯折多端:當趙雲誘敵,則有韓浩諫追為一折;玄德誘敵,則有於禁、李典中塗疑沮為再折;人馬走發,攔當不住,則又有夏侯猛省,傳令勿追為三折。令讀者至此,幾疑計之不成,燒之不果;而功且終就,而敵且終破。方嘆文章之妙,有非猜測之所能及者。若衹一味直寫,則竟依<綱目>例大書“諸葛亮大破曹兵於博望”,一句可了,又何勞作演義者撰此一篇哉!
劉表因見黃祖被殺,故欲玄德助我以防孫權;孔明欲留孫權為援,故勸玄德捨權而當曹操:此為後文伏綫也。甘寧藉江夏為避仇之地,而劉琦復藉江夏為避患之地;乃孔明為劉琦謀今日安身之所,而早為玄德謀兵敗藉援之所:此亦為後文伏綫也。不但此也,晉之代魏,尚隔數十回,而司馬氏之傢世,早詳敘於曹操未攻博望之先。正如五月<姤>卦,方當五陽強盛之時,而一陰已伏於下。若必前人去然後有後人,前事畢然後有後事,不獨古今無此不相貫之事,亦豈有此不相貫之文乎?】
卻說孫權督衆攻打夏口,黃祖兵敗將亡,情知守把不住,遂棄江夏,望荊州而走。甘寧料得黃祖必走荊州,乃於東門外伏兵等候。【夾批:黃祖之不用甘寧,猶梁惠王之不用衛鞅也。】祖帶數十騎突出東門,正走之間,一聲喊起,甘寧攔住。祖於馬上謂寧曰:“我嚮日不曾輕待汝,今何相逼耶?”寧叱曰:“吾昔在江夏,多立功績,汝乃以劫江賊待我,今日尚有何說?”【夾批:前日劫水路,今日劫陸路。寧不自以為賊,而黃祖待之以賊。今日乃真為黃祖之賊矣。】黃祖自知難免,撥馬而走。甘寧衝開士卒,直趕將來。衹聽得後面喊聲起處,又有數騎趕來。寧視之,乃程普也。寧恐普來爭功,慌忙拈弓搭箭,背射黃祖,祖中箭翻身落馬。寧梟其首級,回馬與程普合兵一處,回見孫權,獻黃祖首級。【夾批:黃祖之死,不用程普殺之,必用甘寧殺之,可為不能用人之戒。】權命以木匣盛貯,待回江東祭獻於亡父靈前。【夾批:應第七回中事,又與前回徐氏祭夫相映像。○前孫策能以活黃祖換死孫堅,今孫權又能以死黃祖祭死孫,堅有子如此,孫堅不死矣。】重賞三軍,升甘寧為都尉。商議欲分兵守江夏。張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東。劉表知我破黃祖,必來報仇;我以逸待勞,必敗劉表。表敗而後乘勢攻之,荊、襄可得也。”【夾批:意不在江夏,而在荊、襄,是捨小而圖大。嚮來子布畫策,唯此差強人意。】權從其言,遂棄江夏,班師回江東。
蘇飛在檻車內,密使人告甘寧求救。寧曰:“飛即不言,吾豈忘之?”【夾批:今之忘恩者,幸其人之不言,甚且惡其人之言之矣。】大軍既至吳會,權命將蘇飛裊首,與黃祖首級一同祭獻。甘寧乃入見權,頓首哭告曰:“某嚮日若不得蘇飛,則骨填溝壑矣,安能效命將軍麾下哉?今飛罪當誅,某念其昔日之恩,情願納還官爵,以贖飛罪。”【夾批:甘寧非呂蒙無由見孫權,然非蘇飛則無由見呂蒙也。追本窮源,知恩報德,是有血性男子,不是無義氣丈夫。】權曰:“彼既有恩於君,吾為君赦之。但彼若逃去奈何?”寧曰:“飛得免誅戮,感恩無地,豈肯走乎!若飛去,寧願將首級獻於階下。”【夾批:既順以官爵贖之,又願以首級保之,如此報德,方不負施德之人。】權乃赦蘇飛,止將黃祖首級祭獻。祭畢設宴,大會文武慶功。正飲酒間,忽見座上一人大哭而起,拔劍在手,直取甘寧。寧忙舉坐椅以迎之。權驚視其人,乃凌統也,因甘寧在江夏時,射死他父親凌操,今日相見,故欲報 仇。【夾批:方寫孫權報仇,便接寫甘寧報恩;方寫甘寧報恩,又接寫凌統報仇。義士之義,孝子之孝,各各出色。】權連忙勸住,謂統曰:“興霸射死卿父,彼時各為其主,不容不盡力。今既為一傢人,豈可復理舊 仇?萬事皆看吾面。”【夾批:孫權自欲報仇,卻不許凌統報仇,似乎不情;為甘寧而赦蘇飛,獨不為凌統而殺甘寧,似乎偏嚮。然為報 仇起見,人有恩於為我報仇之人則赦之,人而欲殺為我報仇之人則解之,情也,非偏也。】凌統叩頭大哭曰:“不共戴天之 仇,豈容不報!”權與衆官再三勸之,凌統衹是怒目而視甘寧。權即日命甘寧領兵五千、戰船一百衹,往夏口鎮守,以避凌統。寧拜謝,領兵自往夏口去了。【夾批:此處寫甘寧往夏口,正為後文劉琦請守夏口伏綫。】權又加封凌統為承烈都尉。統衹得含恨而止。【夾批:凌統不曾殺得甘寧,固是大 仇未報;孫權但殺黃祖,不曾殺劉表,亦止報得一半,不若徐氏之報仇為快也。然則不獨凌統含恨,孫權亦尚含恨。】東吳自此廣造戰船,分兵守把江岸;又命孫靜引一枝軍守吳會,孫權自領大軍屯柴桑,周瑜日於鄱陽湖教練水軍,以備攻戰。【夾批:讀者至此,必謂將來孫權與劉表攻戰矣。孰知卻為與曹操攻戰之地乎? 】
話分兩頭。卻說玄德差人打探江東消息,【夾批:遙接前文。】回報東吳已攻殺黃祖,現今屯兵柴桑。玄德便請孔明計議。正話間,忽劉表差人來請玄德赴荊州議事。【夾批:不寫玄德要去,卻說劉表來請。妙甚。】孔明曰:“此必因江東破了黃祖,故請主公商議報 仇之事也。某當與主公同往,相機而行,自有良策。”【夾批:讀者至此,必謂孔明將為劉表畫報 仇之策矣。孰知後文卻偏不與東吳交戰。】玄德從之,留雲長守新野,令張飛引五百人馬跟隨往荊州來。玄德在馬上謂孔明曰:“今見景升,當若何對答?”孔明曰:“當先謝襄陽之事。他若令主公去徵討江東,切不可應允,但說容歸新野整頓軍馬。”【夾批:此孔明不欲結怨孫權,正為後文投托東吳地步。】玄德依言,來到荊州館驛安下,留張飛屯兵城外,玄德與孔明入城見劉表。禮畢,玄德請罪於階下。表曰:“吾已悉知賢弟被害之事。當時即欲斬蔡瑁之首以獻賢弟,因衆人告危,故姑恕之。賢弟幸勿見罪。”玄德曰:“非幹蔡將軍之事,想皆下人所為耳。”【夾批:一語將前事輕輕抹過。】表曰:“今江夏失守,黃祖遇害,故請賢弟共議報復之策。”玄德曰:“黃祖性暴,不能用人,故至此禍。【夾批:隱然指着甘寧。然黃祖不能用甘寧,劉表不能殺蔡瑁,正複同病。玄德之意,殆藉黃祖以諷劉表乎!】今若興兵南徵,倘曹操北來,又當奈何?”表曰:“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賢弟可來助我。我死之後,弟便為荊州之主也。”【夾批:前有陶謙讓徐州,此有劉表讓荊州,遙遙相對。】玄德曰:“兄何出此言!量備安敢當此重任。”孔明以目視玄德。玄德曰:“容徐思良策。”遂辭出。回至館驛,孔明曰:“景升欲以荊州付主公,奈何卻之?”玄德曰:“景升待我,恩禮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奪之?”孔明嘆曰:“真仁慈之主也!”【夾批:此時玄德若取了荊州,省卻後來無數手腳矣。使非玄仁慈,安得文字麯折。】
正商論間,忽報公子劉琦來見。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繼母不能兼容,性命衹在旦夕,望叔父憐而救之。”【夾批:前於徐庶未來之先,已早為此處伏下一筆。】玄德曰:“此賢侄傢事耳,奈何問我?”孔明微笑。玄德求計於孔明,孔明曰:“此傢事,亮不敢與聞。”少時,玄德送琦出,附耳低言曰:“來日我使孔明回拜賢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計相告。”【夾批:此處不即說明求計之法,敘事妙品。】琦謝而去。次日,玄德衹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回拜劉琦。孔明允諾,來至公子宅前,下馬入見公子。公子邀入後堂。茶罷,琦曰:“琦不見容於繼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夾批:此劉琦第一番求計。】孔明曰:“亮客寄於此,豈敢與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為害不淺。”說罷,起身告辭。【夾批:此孔明第一次推卻。○第一次說所以不敢言之故。】琦曰:“既承光顧,安敢漫別?”乃輓留孔明入密室共飲。飲酒之間,琦又曰:“繼母不見容,乞先生一言救我。”【夾批:此劉琦第二番求計。】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謀也。”言訖,又欲辭去。【夾批:此孔明第二次推卻。第二次衹一語謝之。】琦曰:“先生不言則已,何便欲去?”孔明乃復坐。琦曰:“琦有一古書,請先生一觀。”【夾批:幻甚。】乃引孔明登一小樓。【夾批:自後堂而密室,自密室而小樓,寫得麯細。】孔明曰:“書在何處?”琦泣拜曰:“繼母不見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無一言相救乎?”【夾批:此劉琦第三番求計。】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樓,【夾批:此孔明第三次推卻。○第三次不答一語。】衹見樓梯已撤去。【夾批:此玄德附耳低言之計也,妙在此處寫出。】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夾批:此時並無隔屏竊聽之人。】孔明曰:“疏不間親,亮何能為公子謀?”【夾批:妙在此時還不肯說,又復作難,麯折之甚。】琦曰:“先生終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請即死於先生之前。”乃掣劍欲自刎。【夾批:此亦玄德附耳低言之計也,妙在此處寫出。】孔明止之曰:“已有良策。”【夾批:至此方說,亦是水窮山盡,絶處逢生。】琦拜曰:“願即賜教。”孔明曰:“公子豈不聞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夾批:劉琦請孔明觀古書,此卻是孔明教劉琦觀古書。】今黃祖新亡,江夏乏人守禦,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以避禍矣。”【夾批:或笑孔明為劉琦畫策,不過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耳,何須如此作難方纔說出?不知走非容易,使人不知是走,方是會走;若使人知其走,便走不成、走不脫矣。】琦再拜謝教,乃命人取梯送孔明下樓。【夾批:今之求人畫策者,偏會拔短梯。一笑。】孔明辭別,回見玄德,具言其事。玄德大喜。
次日,劉琦上言欲守江夏,劉表猶豫未决,請玄德共議。玄德曰:“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須公子自往。東南之事,兄父子當之;西北之事,備願當之。”【夾批:使劉表當孫權,而自當曹操,亦孔明所教也。】表曰:“近聞曹操於鄴郡作玄武池以練水軍,必有南徵之意,不可不防。”【夾批:劉表正欲防孫權,因玄德說出曹操,便順口說防曹操。】玄德曰:“備已知之,兄勿憂慮。”遂拜辭回新野。劉表令劉琦引兵三千往江夏鎮守。【夾批:為後玄德走江夏張本。】
卻說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懿字仲達,河內溫人也。潁川太守司馬雋之孫,京兆尹司馬防之子,主簿司馬朗之弟也。【夾批:敘司馬懿獨詳其傢世,蓋在魏未代漢之先,早為晉之代魏伏筆。妙。】自是文官大備,乃聚武將商議南徵。夏侯惇進曰:“近聞劉備在新野,每日教演士卒,必為後患,可早圖之。”操即命夏侯惇為都督,於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將,領兵十萬,直抵博望城以窺新野。【夾批:不窺荊襄而窺新野,操固輕視劉表而重視玄德也。】荀彧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惇曰:“劉備鼠輩耳,吾必擒之。”【夾批:輕視玄德,與曹操相反。】徐庶曰:“將軍勿輕視劉玄德。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夾批:用徐庶說,妙。徐庶不對曹操說,卻對夏侯惇說,又妙。】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竜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夾批:此處徐庶贊孔明,與前程昱贊徐庶遙相對。】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夾批:不愧名亮字孔明。】夏侯惇曰:“元直之言謬矣。吾看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懼哉!吾若不一陣生擒劉備,活捉諸葛,願將首級獻與丞相。”操曰:“汝早報捷書,以慰吾心。”惇奮然辭曹操,引軍登程。
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玄德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夾批:徐庶比孔明以月,玄德比孔明以水。月可以無螢,魚不可以無水。】兩弟勿復多言。”關、張見說,不言而退。一日,有人送氂牛尾至。玄德取尾親自結帽。孔明入見,正色曰:“明公無復有遠志,但事此而已耶?”玄德投帽於地而謝曰:“吾聊假此以忘憂耳。”【夾批:種菜所以避禍,結帽所以忘憂,遙遙相對。】孔明曰:“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玄德曰:“不如也。”孔明曰:“明公之衆,不過數千人,萬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曰:“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孔明曰:“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敵。”玄德遂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陣法。【夾批:此處民兵正為後文誘敵之用。】
忽報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萬,殺奔新野來了。張飛聞知,謂雲長曰:“可着孔明前去迎敵便了。”正說之間,玄德召二人入,謂曰:“夏侯惇引兵到來,如何迎敵?”張飛曰:“哥哥何不使‘水’去?”玄德曰:“智賴孔明,勇須二弟,何可推調?”關、張出,玄德請孔明商議。孔明曰:“但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劍印。”【夾批:韓信非挂印登壇不能令樊噲,孔明非取劍印不能令關、張。】玄德便以劍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衆將聽令。張飛謂雲長曰:“且聽令去,看他如何調度。”【夾批:未聽令之前,先寫翼德要看他如何。】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夾批:不識地理者,不可以為軍師。】雲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𠔌中埋伏,衹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嚮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於樊城取回趙雲,令為前部,不要贏,衹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後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夾批:前敘單福定計取樊城,在後文始見;今敘孔明用計燒博望,在前文說明,又是一樣筆法。】雲長曰:“我等皆出迎敵,未審軍師卻作何事?”孔明曰:“我衹坐守縣城。”張飛大笑曰:“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傢裏坐地,好自在!”【夾批:總為後文作襯染。】孔明曰:“劍印在此,違令者斬!”玄德曰:“豈不聞‘運籌帷幄之中,决勝千裏之外’?二弟不可違令。”張飛冷笑而去。雲長曰:“我們且看他的計應也不應,那時卻來問他未遲。”【夾批:既聽令之後,又寫雲長要看他如何。】二人去了。衆將皆未知孔明韜略,今雖聽令,卻都疑惑不定。【夾批:又寫衆將多未信。○前夏侯惇輕孔明,是敵人不肯信;今衆將疑孔明,是自傢人亦不肯信:先有此兩處不信,愈顯得下文奇妙。】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命孫幹、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夾批:妙極妙極。○前後調度用兩番寫,敘事入妙。】派撥已畢,玄德亦疑惑不定。【夾批:不惟衆人不信,連玄德亦未信,愈顯得下文奇妙。】
卻說夏侯惇與於禁等引兵至博望,分一半精兵作前隊,其餘盡護糧車而行。【夾批:糧車在後,正應孔明所言。】時當秋月,商飆徐起。【夾批:此非閑筆,正為後文火勢襯染。】人馬趲行之間,望見前面塵頭忽起。惇便將人馬擺開,問嚮導官曰:“此間是何處?”答曰:“前面便是博望城,後面是羅川口。”惇令於禁、李典押住陣腳,親自出馬陣前。遙望軍馬來到,惇忽然大笑。衆問:“將軍為何而笑?”惇曰:“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誇諸葛亮為天人。今觀其用兵,乃以此等軍馬為前部,與吾對敵,正如驅犬羊與虎豹鬥耳!【夾批:此是民兵誘敵之故。】吾於丞相前誇口。要活捉劉備、諸葛亮,今必應吾言矣。”【夾批:極寫夏侯惇之驕,以反襯後文之敗。】遂自縱馬嚮前。趙雲出馬,惇駡曰:“汝等隨劉備,如孤魂隨鬼矣!”【夾批:驕極矣。】雲大怒,縱馬來戰。兩馬相交,不數合,雲詐敗而走。夏侯惇從後追趕。雲約走十餘裏,回馬又戰。不數合又走。韓浩拍馬嚮前諫曰:“趙雲誘敵,恐有埋伏。”【夾批:韓浩一諫,文勢一麯。】惇曰:“敵軍如此,雖十面埋伏,吾何懼哉!”遂不聽浩言,直趕至博望坡。一聲炮響,玄德自引軍衝將過來,接應交戰。夏侯惇笑謂韓浩曰:“此即埋伏之兵也!【夾批:誰知此處伏兵亦是誘敵。】吾今晚不到新野,誓不罷兵!”乃催軍前進,玄德、趙雲退後便走。時天色已晚,濃雲密佈,又無月色,晝風既起,夜風愈大。【夾批:先寫月色之暗,以反襯後文火光之明;先寫風力之大,以正襯後文火勢之猛。】夏侯惇衹顧催軍趕殺。於禁、李典趕到窄狹處,兩邊都是蘆葦。典謂禁曰:“欺敵者必敗。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當往前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後軍。”【夾批:前有韓浩之諫,此有於禁、李典之言,文勢又一麯。】李典便勒回馬,大叫:“後軍慢行!”人馬走發,那裏攔當得住?於禁驟馬大叫:“前軍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間,見於禁從後軍奔來,便問何故。禁曰:“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可防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馬令軍馬勿進。【夾批:前一路寫風、寫林木、寫蘆葦,讀者至此,急欲觀其燒矣;乃復有夏侯惇猛省欲回一段,竟似下文燒不成也者。如此麯折,試掩捲猜之,决猜不着也。】言未已,衹聽背後喊聲震起,早望見一派火光燒着,隨後兩邊蘆葦亦着。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夾批:先寫背後,次寫兩邊,然後寫四面八方。極忙之中,卻有次第。】又值風大,火勢愈猛。【夾批:方信前寫秋月、商飆,不是閑筆。】曹傢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趙雲回軍趕殺,夏侯惇冒煙突火而走。
且說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火光中一軍攔住。當先大將,乃關雲長也。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於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遇張飛。【夾批:前調諸將,此處逐一敘出。前是布棋,此是收着。】戰不數合,張飛一槍刺夏侯蘭於馬下。韓浩奪路走脫。直殺到天明,卻纔收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後人有詩曰: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夏侯惇收拾殘軍,自回許昌。
卻說孔明收軍。關、張二人相謂曰:“孔明真英傑也!”【夾批:唯有前番疑惑,乃有此處稱嘆。】行不數裏,見糜竺、糜芳引軍簇擁着一輛小車,車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關、張下馬,拜伏於車前。【夾批:唯有前番輕侮,乃有此處拜伏。】須臾,玄德、趙雲、劉封、關平等皆至,收聚衆軍,把所獲糧草輜重,分賞將士,班師回新野。新野百姓望塵遮道而拜曰:“吾屬生全,皆使君得賢人之力也!”【夾批:不寫玄德褒孔明,卻寫百姓頌玄德。頌玄德甚於頌孔明也。】孔明回至縣中,謂玄德曰:“夏侯惇雖敗去,曹操必自引大軍來。”玄德曰:“似此如之奈何?”孔明曰:“亮有一計,可敵曹軍。”正是:
破敵未堪息戰馬,避兵又必賴良謀。
未知其計若何,且看下回分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凡例 | 讀三國志法 |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竪 |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 第七回 袁紹盤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 第九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 第十三回 李傕敦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决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冑 |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