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第41节:论语心得(41)
Liu Anyu
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做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庸,也是讲民主。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中与和结合起来,便经常地永恒地维持统一、一致、均衡的局面,社会就能够繁荣,天下就能够太平。
变通比执着更重要
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里孔子就是说变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他强调了变化、变通和变革对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了变通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
在一个村子里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一,一个叫阿二,一天他们相约到外地去做生意,变卖了些田产,带着一部分钱财和驴子上路了。
他们到了一个生产布的地方,阿一对阿二说:“在咱们那里,布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钱换取麻布,带回故乡一定会有利润的。”阿二同意了,两人买了布,捆绑在驴子背上继续赶路。
接着,他们到了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阿一就对阿二说:“毛皮在咱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回收了还能有一点利润啊!”
阿二说:“不了,我的布已经很安稳地捆在驴背上,要搬下来多么麻烦呀!”
阿一把布全换成毛皮,还多了一笔钱,阿二依然有一驴背的布。
他们来到一个生产药材的地方,阿一就对阿二说:“药材在我们家乡是更值钱的东西,你把布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阿二说:“不了,我的布已经很安稳地在驴背上,何况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卸下太麻烦了!”阿一把毛皮都换成药材,还赚了一笔钱,阿二依然有一驴背的麻布。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里到处是金矿,但是很欠缺药材和布,阿一卖了药材,换成黄金,又赚了一笔钱,阿二依然守着一驴背的布。
最后,他们回到了故乡,阿二卖了麻布,只换得了很少的一点钱,而阿一把黄金卖了,成为当地最大的富翁。
这虽是一则小故事,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变通”的意义有多么重要,“大禹治水”的故事时我们都读过,为什么大禹会那么聪明地用“疏导法”来治水,而他的父亲就那么的不会变通而最后必须眼睁睁地看着被拉去砍头?难道是大禹真的比他的父亲聪明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大禹善于变通,他能够在当时骑虎难下的态势前适时应变罢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古代的一句名言,是告诉我们规矩的重要性,可是如果过于刻板,认为规矩只能立而不能改变,则是大错特错了。可是我们身边很多人,却都缺少那种改变的勇气和胆量。其实,规则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虽然规则是约定俗成的,但并不是没有别的方法和方式,如果不知道改变,只一味地遵守规则,是注定要被社会淘汰的。对于改变,一个思想僵化、保守的人显然是难以应付的,只有那些最为乐观而最富创造性的人才能够思路开阔地、灵活机动地对待不可避免、持续发展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是实现目标所必需的。
勇往直前是一种勇气,激流勇退也是一种勇气。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善于变通。在环境变化或者形势变化的时候,你的处世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否则你会吃亏或者败阵。适应性是人类适应周边环境的生存能力,灵活性是人处在不可改变的环境中改变自己的能力,它是活力的表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