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41節:論書隨筆(5)      啓功 Qi Gong

  正由於人的年齡大了,理解力,欣賞力強了,再去練字,纔更易有見解、有判別、有選擇,以至寫出自己的風格。所以我個人的答案是:練寫字與練雜技不同,是不拘年齡的。但練寫字要有合理的方法,熟練的功夫,也是各類年齡人同樣需要的。
  (二)執筆和指、掌、腕、肘等問題
  關於執筆問題,在這裏再談談我個人遇到過的一些爭論:什麽單鈎、雙鈎、竜睛、鳳眼等等,固然已為大多數有實踐經驗的書法傢所明白,無須多談,也不必細辨,都知道其中由於許多誤會,纔造成一些不切實際的定論,這已不待言。這裏值得再加明確一下的,是究竟是否執好了筆就能會用筆,寫好字?進一步談,究竟是否必須懸了腕、肘才能寫好字?
  據我個人的看法,手指執筆,當然是寫字時最先一道工序,但把所有的精神全放在執法上未免會影響寫字的其它工序。我覺得執筆和拿筷子是一樣的作用,筷子能如人意志夾起食物來即算拿對了,筆能如人意志在紙上劃出道來,也即是執對了。"指實、掌虛"之說,是一句駢偶的詞組,指與掌相對言,指不實,拿不起筆來;它的對立詞,是"掌虛"。甚至可以理解,為說明"掌虛"的必要性,纔給它配上這個"指實"的對偶詞。"實"不等於用大力、死捏筆;掌的"虛",衹為表明無名指和小指不要樞到掌心處。為什麽?如果後二指摳入掌心窩內,就妨礙了筆的靈活運動。這個道理,本極淺顯。有人把"指實"誤解為用力死捏筆管,把"掌虛"說成寫字時掌心處要能攥住一個雞蛋。諸如此類的附會之談,作為諧談笑料,固無不可,但絶不能信以為真!
  不知從何時何人傳起一個故事,《晉書》中說王獻之六七歲時練寫字,他父親從後拔筆,竟沒拔了去。有六七歲兒子的父親,當然正在壯年,一個壯年男子,居然拔不動小孩手裏的一枝筆,這個小孩必不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而是一個"天才的大力士"。這個故事即使當年真有,也不過是說明小孩註意力集中,而且警覺性很靈,他父親"偷襲"拔筆,立刻被他發現,因而沒拔成罷了。這個故事,至今流傳,不但傢喻戶曉,而且成了許多傢長和教師的啓蒙第一課,真可謂流毒甚廣了!
  至於腕肘的懸起,不是為懸而懸的,這和古人用"單鈎"法執筆是一樣的問題:大約五代北宋以前,沒有高桌,席地而坐。左手拿紙捲,右手拿筆,紙捲和地面約成三十餘度角,筆和紙面垂直,右手指拿筆當然衹能像今天拿鋼筆那樣纔合適,這就是被稱的單鈎法。這樣寫字時,腕和肘都是無所憑依的。不想懸也得懸;因為無處安放它們。這樣寫出的字跡,筆劃容易不穩,而書傢在這樣條件下寫好了的字,筆劃一定是能在不穩中達到穩,效果是靈活中的恰當,比起手腕死貼桌面寫出的字要靈活得多的。
  從宋以後,有了高桌、桌面上升,托住腕臂,要想筆劃靈活,衹好主動地、有意地把腕臂擡起些。至於擡起多麽高,是腕擡肘不擡,是腕擡肘同樣平度地擡,是半臂在空中腕比肘高些有斜度地擡,都衹能是隨寫時的需要而定。比如用筷,夾自己碗邊的小豆,夾桌面中心處的一塊肉,還是夾對面桌邊處的大饅頭,當時的辦法必然會各有不同。拿筷時手指的活動,夾菜時腕肘的擡法,從來沒有用筷夾菜的譜式而人人都會把食品吃到口中。
  書法上關於指、腕、肘、臂等等問題道理不過如此,按各個人的生理條件,使用習慣,講求些也無妨礙,但如講得太死,太絶對,就不合實際了。附帶談談工具方面的事;主要是筆的問題。有人喜愛用硬毫筆,如紫毫(即兔毛中的硬毛部分),或狼毫(即黃鼬的尾毛),有人喜用軟毫,如羊毛或兼毫(即軟硬二種毫合製的)。硬毫彈力較大,更受人歡迎,但太容易磨禿,不耐用,軟毫彈力小,用着費力而不易表現筆劃姿態,這兩種愛用者常有爭論。我體會,如果寫時註意力在筆劃軌道上,把點劃姿態看成次要問題,則無論用軟毫硬毫,都會得心應手。寫熟了結字,即用鋼條在土上劃字與拿着棉團蘸水在板上劃字,一樣會好看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