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史 》 兩千年中國歷史中的風雲變局:喋血的權杖(精選) 》
四 王莽的造神運動(2)
王覺溟 Wang Jiaoming
大司徒陳崇立即上書歌功頌德,洋洋數千言,大引《論語》和諸經為王莽一人作註,極盡阿諛之能事。功德書歷數王莽的生平事跡,寫得激情澎湃,文采斐然:
“竊見安漢公自初束修……折節行仁,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特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於故舊,篤於師友。孔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公之謂也。”
說王莽從學生時代起就是如何的溫良恭儉、安貧樂道。所以孔子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就是在說他。
然後說到王莽誅殺淳於長,就像是“周公誅管、蔡,季子鴆叔牙”。
說王莽初任大司馬時不讓定陶太後坐在太皇太後身邊是“以明國體”,就像是《詩經》所說的:“不侮鰥寡,不畏強圉。”說王莽誅殺董賢就像是孔子所謂的“敏則有功”。
接着說王莽迎立中山王為帝,“建定社稷”,這就是《尚書》說的“知人者哲”。說王莽一再辭讓安漢公的稱號就是孔子說的“能以禮讓為國”。
說王莽“事事謙退”,為自己女兒立後的事情一再辭讓,最後纔“迫不得已然後受詔”,這就像《尚書》說的“舜讓於德,不嗣”。
最後,陳崇慷慨激昂地說:“揆公德行為天下紀,觀公功勳為萬世基1
總而言之,《詩經》裏說的“溫溫恭人,如集於木”,“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孔子說的“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等等,皆乃“公之謂也”,說的都是安漢公啊!換句話說,王莽的一生行事,皆乃聖賢風範,足為萬世師表!
一個人往往就是這樣變成了“神”。
自古迄今,人類的任何造神運動都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功的。沒有庸衆與群氓死心塌地的崇拜與擁戴,“神”就不會誕生。
然而,蕓蕓衆生似乎永遠需要為自己塑造一個神,然後對他頂禮膜拜,對他唯命是從。
此刻,王莽頭上的光環正在頻繁閃耀。
沒有人懷疑他是天下百姓最終的依歸和福祉。所以,陳崇的這篇美文其實是頗能代表民意的,它是這場波瀾壯闊的造神運動的宣言書。
陳崇衹是幫不善言辭的百姓說出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肉麻話而已。
博學的人即便肉麻也比較有水準。兩千年過去了,你在一陣陣惡心的同時,還不得不佩服他的文采。
元始四年(4),太保王舜與吏民八千人聯名上書,頌揚王莽之功勝過伊尹與周公。
去年他還衹能與聖賢比肩,今年就高出一頭了。
因為伊尹曾為“阿衡”,周公曾為“太宰”,遂拜安漢公為“宰衡”。地位是“上公”,亦即在三公之上。賜王莽的母親為“功顯君”;封兒子王安為褒新侯,王臨為賞都侯。太皇太後親至前殿加封和任命,安漢公拜在前,二子拜在後,依照周公旦的往例。另外加封召陵、新息二縣以及黃郵聚、新野縣的田地為食邑。
王莽當然又謙讓了一回。
他的推辭當然又被太後的詔書駁回。
於是王莽衹好又“迫不得已然後受詔”了,衹是推掉了加封的食邑。
元始五年(5),如火如荼的造神運動再度升級。
前後有吏民共計487572人上書頌揚安漢公;王公列侯們紛紛磕頭請願,要求賞賜安漢公。
五月,策書下達,特加王莽以“九錫”之隆典……
這一年鼕天,有皚皚的白雪自蒼旻深處緩緩落下,飄在大漢山河之上,飄在長安城頭,飄在未央宮中,最後一片搖曳着落在王莽的眼前。
王莽伸出手去。
雪花在他溫熱的掌心中瞬間融化,仿佛倏忽即逝的時光。
五年了,彈指一揮間。
平帝劉衎從無知的頑童變成了一個心事沉沉的少年。
位列三公的王莽從大司馬變成了安漢公,又從安漢公變成了上公、宰衡。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天下到底是誰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言·絮言(1) | 序言·絮言(2) |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1)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2) |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3)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1) |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2)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3) |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4) | 三 喪鐘為誰而鳴(1) | | 三 喪鐘為誰而鳴(2) | 三 喪鐘為誰而鳴(3) | | 四 一語成讖(1) | 四 一語成讖(2) | | 四 一語成讖(3) | 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1) | | 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2) | 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1) | | 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2)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1) |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2)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3) |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4) | 三 趙王府的上空晦氣盤桓(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