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喪傢狗 Funeral home dog   》 如何勸父母      李零 Li Ling

  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幾”,包鹹訓微,是委婉之義。簡本作“儆”,乃形近而誤。
  “不違”,是絶對服從。現代社會,衹有軍隊,對首長的命令,纔絶對服從,但孔子不一樣,他講“不違”,一是對父母,二是對老師,國君都未必有這種資格。郭店楚簡《語叢三》告訴我們,人對父母和君主都要服從,就像軍人要服從三軍之旗和三軍之帥,但君不如親,君可去,親不可去,君臣關係不好,可以不以君臣相待;臣不悅君,可離而去之;君以不義加諸臣,臣可拒而不受。當時是孝大於忠,不像宋以來,可以捨孝取忠。
  “勞”是操心
  古人說,“事親有隱無犯,事君有犯無隱”(《禮記?檀弓》)。國君,可以毫無保留,犯顔直諫;三諫不從,就哭;哭也不行,就溜。父母,不一樣,衹能麯裏拐彎,委婉勸說。
  這裏講孝子勸父母,真是難拿。不但言辭要懇切而委婉,絶對不能直戳戳,不留情面,說父母哪兒對哪兒錯,還要看他們的臉色,衹要父母不接受,就要恭敬如初,絶對服從,事事為父母操心,絲毫沒有怨言。(如何勸父母)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在,不能出遠門,即使是近處,也要告父母,自己上哪兒去。(父母在,不遠遊)
  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與《學而》1.11重。(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高壽,是可喜之事,也是可懼之事。父母老了,要為他們養老送終,準備墓地和棺材。(父母的年齡)
  以上四章,是講孝。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這是講信。說話算話就是信。
  “躬”,是身,代表自己。孔子慎言,他相信,古人比今人講信用,唯恐自己說了,最後做不到。(唯恐說了做不到)
  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約”,舊註都以為是約束之義,認為這話是說,自己約束自己,慎言慎行,就很少會犯錯誤。但古書中的約字還有口頭約定的意思。這話也許是承接上文,謂古君子慎言,决不輕易講話,唯恐自己做不到,可是一旦承諾,就要做到,失約的事絶少。(說了一定要做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李零簡介及自序(1)自序(2)自序(3)自序(4)
自序(5)為什麽我要讀《論語》(1)為什麽我要讀《論語》(2)孔子獲罪的原因(1)
孔子獲罪的原因(2)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1)孔子的邏輯是服從領導(2)孔子喜歡木訥之人
在守信守時上中國不如西方孔子講節約是心疼有錢有勢人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1)孔子兩次提到好德如好色(2)
孔子怎樣做調查研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禮之用,和為貴(1)禮之用,和為貴(2)
孔子真的不在乎名嗎?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1)孔子提倡以德治國是幻想(2)怎麽消滅無恥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