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41節:誠信之道(3)
於丹 Yu Dan
關羽跟張遼說,我知道曹公待我恩重如山,但是我已經跟劉備有兄弟之約,生死結盟,我對他的忠心絶不會改變。我一定不會留在這裏,但是我會報答了曹公之後纔走。過了幾個月,機會終於來了,關羽斬殺了袁紹軍中大將顔良。這時候曹操知道,關羽已經報恩了,非走不可了。於是曹操對關羽厚加賞賜,而關羽呢,把所有的賞賜都封存起來,並不帶走,留書告辭,去找劉備了。關羽走的時候,曹操的部將要去追,曹操把他們都攔住了,說:"各為其主罷了,不要追了。"
為什麽舞臺上的關公永遠是紅臉的忠勇形象?就是因為他篤誠守信。從正史到小說,都記載或流傳着關羽心戀故主的忠勇故事。現在看三國戲,大傢覺得很熱鬧,但在那些政治紛爭之外流傳最久遠、最深入人心的還是道德價值。
比關羽歸漢這個故事再早幾年,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起兵去攻打揚州刺史劉繇的根據地麯阿。劉繇這邊剛好有一個老鄉太史慈來投奔。太史慈驍勇善戰,有人勸劉繇重用太史慈為大將軍,劉繇不幹,衹是派他偵察敵情。太史慈衹帶着一個騎士,結果和孫策在神亭這個地方不期而遇,孫策卻帶了十三個騎兵,其中有韓當、宋謙、黃蓋等厲害的角色。太史慈一點不畏懼,拍馬就衝上去跟孫策交手。兩人打得難解難分,孫策一槍刺中太史慈的戰馬,奪得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奪得孫策的頭盔。正當他們生死拼搏之時,雙方的救援部隊同時趕到,兩人都被救回。
接下來,孫策大軍步步深入,終於生擒太史慈。抓住太史慈之後,孫策親自上前給太史慈鬆綁,握着他的手問:"還記得神亭的事嗎?如果那時我被你抓住,會怎麽樣?"太史慈說:"那可不好說。"孫策很欣賞太史慈的耿直,朗聲大笑,說:"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共事吧。"孫策迅速給太史慈任命了官職。
後來,劉繇在豫章郡去世,他的部將士卒還有一萬多人,尚未歸附,孫策就派太史慈前去招撫。孫策身邊的人都說:"太史慈這一去,一定不會再回來。"孫策卻很放心,說:"子義(太史慈的字)拋棄我,那麽他還會去投靠誰呢?"孫策在昌門設宴為太史慈餞行,問他:"你什麽時候能回來?"太史慈回答:"不會超過六十天吧。"
果然,兩個月到了,太史慈如期歸來,順利完成孫策交待的任務。
太史慈的信,關羽的忠,已經深深嵌入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之中,反映了人們對誠信的呼喚。
我們看到,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誠信是品評人物最基本的出發點。誠信是一塊試金石,驗證着人品的高下。真正的誠信,是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一個人有誠信,則不僅立於社會,也能安頓自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