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外強中幹——清朝國防的另一面(3)      許華 Xu Hua

  當月,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之子、兵部右侍郎曾紀澤,被安排接任了黃體芳的職位。李鴻章寫信要他春季返回。曾紀澤以患病為由,不願就職。李鴻章又以忠君大義相激勵,並囑咐他沿途考察各國海軍設施。【曾紀澤不履任之說,疑點較大,為一史謎。若真有此事,多半是對黃體芳事件的處理結果不滿。】
  當年12月中旬,曾紀澤結束了長達8年的公使生涯,履任海軍衙門幫辦,主持衙門內的日
  常事務。雖然曾紀澤將衙門事務辦理得有條不紊,為人稱道,但由於海軍實權在李鴻章淮係手中,曾紀澤實際上衹是做一些衙門瑣事。傳言他因不願按李鴻章的意思離開海軍事業,到陝甘鍛煉,並提出任兩江總督的非分之想,而遭受冷落。曾紀澤於1890年鬱鬱而終,時年41歲。【1.以曾紀澤的出身背景、才幹、政績,在他父親的門生李鴻章主導外交的情況下,竟然在洋務運動的關鍵時期“流放”到國外做了8年的公使而不被提拔重用,這是一個政治奇跡。2.餘:曾紀澤英年早逝。在晚清中興時節,從左宗棠到瀋葆楨、丁日昌、袁保齡、嚴復、張佩綸、馬建忠、薛福成等諸多海防英才,多鬱鬱而亡。】
  除管部大臣之外,海軍衙門還設有總幫辦文案翼長、幫總辦文案、管股章京、主稿章京等近30人。這些職位,全由基本不懂海軍甚至沒有一般軍事知識的滿人兼任。1886年,御史朱一新建議增設漢人章京,沒被采納。1892年,經李鴻章推薦,朝廷委任了一位漢人傅雲竜為幫辦總文案。
  【1.軍政體製對海軍的建設發展,以及甲午戰爭時的戰略决策、戰役部署甚至戰鬥指揮都至關重要。清朝在相關體製上存在重大問題。《竜旗飄揚的艦隊》作者薑鳴一針見血地指出:“從理論上講,海軍衙門有負責海軍建設和海軍調度的軍政軍令大權,但在實際上,它的權限仍然限製在軍政方面。這樣就使得海軍的領導體係出現了日常軍政權掌管在不諳海軍事務的滿族部員手裏,軍令權掌管在不諳軍事的皇帝和文官(軍機大臣)手裏,艦隊指揮權掌管在不諳近代海戰的前陸軍將領手裏的混亂局面。在負責軍政、軍令的最高當局和艦隊之間,還夾雜有一層帶有利益集團傾嚮的封疆大吏。這種狀態,對於海軍事業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2.實際上,以上問題恰恰是黃體芳所強調的問題。黃體芳的奏章直陳問題的關鍵和要害,而薑鳴是從軍政、軍令和前綫指揮的體製角度進行解析的。】
  這種體製的問題隨即顯露。
  戶部奏定,從1886年起,原定解給南北洋開支的每年400萬兩海防經費,撥歸海軍衙門統收統支。李鴻章隨即上奏要求確保當年一百二三十萬兩的基本經費。
  1886年醇親王巡閱北洋海軍之後,對北洋水師的相對強大高度稱贊,並以北洋“數船,合尚嫌單,分則更少”,奏准將一年前决定的為“供臺澎用”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艦歸併北洋,先建成一支艦隊。其他水師的發展,則“仍俟籌款有着,再行續商訂購”。1887至1894年,北洋海軍得到1000萬兩的海防協款,年均130萬兩。在1886至1894年,北洋另獲海軍衙門直接撥款400萬兩。
  相比之下,南洋水師在1886年獲得100萬輛海防協款之後,以後每年衹得到50萬兩協款,且無海軍衙門的直接撥款。
  各省海防協款中,包括了在1886年開徵的海防捐。由於政策特別優惠,海防捐的生意在初期特別紅火。1889年為開黃河鄭工捐而暫停之後,海防捐重開後雖然新增優惠政策,捐官收入仍逐年減少,到19世紀90年代初期已無濟於事。與此同時,由於大興三海工程和頤和園工程致使財政睏窘。奕寰和奕 在慈禧太後的授意下,開始與李鴻章密謀挪用海軍經費,並籌集了260萬兩的海軍巨款存放在天津生息,供頤和園工程使用。
  實際上,即使海軍經費被挪用於園林建設的確切數字是一個史學之謎,但大量被挪用的基本事實本身,已足以說明性質的惡劣。尤其是隨着慈禧太後萬壽臨近,頤和園和慶典工程最後衝刺,清廷對年均僅占財政開支2%——遠遠低於日本——的海軍經費越來越不堪重負。%%%中法戰爭重創後的福州船政局
  在這樣一種海軍建設總體框架下,早期洋務運動時期發展得最好的、在中法戰爭中遭到重創的福州船政局和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的情形如何呢?
  中法馬江戰役後,清廷委派福建按察使裴蔭森代替張佩綸署理福州船政局,船廠很快復工。1884年12月,在戰前開始建造、在戰爭中受傷的第五號鐵肋船“橫海”號趕工完成。與此同時,左宗棠嚮船廠訂購2艘2200噸級的巡洋艦。遭到戰爭中創的馬尾船廠,一度出現了同時建造三艘戰艦的鼎盛局面。
  1885年7月,裴蔭森與左宗棠等聯名提交“試造新式兵船疏”。奏摺指出,馬江戰役中,與中國自造的戰艦相比,法軍的上等炮艦,衹不過是與“福勝”、“建勝”爭猛;上等兵船,衹不過是與“南瑞”、“南璞爭快。法國海軍的主要優勢,是在於二三艘鐵甲艦。這場戰役證明了瀋葆楨先前所強調的“無鐵甲而兵船恐緻失所恃”是正確的。這個以五百裏急報上遞的奏摺,請朝廷支持福州船政局試造三艘鋼甲艦。
  李鴻章對這個造船計劃全盤否定:“所稱船式輕重尺寸均不合海面交鋒之用。馬力速率亦小,鋼甲既薄,尤不若鋼面鐵甲之堅。估價雖略少於‘濟遠’,然欲以此敵西國之鐵甲艦,恐萬不能。裴臯司於此道素未考究,誤信閩廠學生鼓惑……尚祈朝廷審慎圖維,勿任虛擲孥金,是為至幸。”
  慈禧太後在奏摺上親筆批示:“籌辦海防二十餘年迄無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謂自強者安在?此次請造鋼甲兵船三號,着其撥款興辦。惟工繁費巨,該大臣等務當實力督促,勿得草率偷減,乃至有名無實。”【很少有人註意到,在慈禧太後面前,李鴻章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所嚮無敵,惟獨爭不過左宗棠(簽訂勝仗敗約除外)。這是一個奇跡。慈禧與李鴻章的關係,則更多的是互相理解、相互同情、互相算計、相互利用,對左宗棠則更多的是敬重甚至倚重。】
  1888年1月,中國自造的第一艘鋼甲巡洋艦“竜威”號下水。國外專傢前往參觀、觀察,對中國艦船製造技術的進步之快大為稱贊。當年12月,丁汝昌率北洋艦隊南下,勘驗該艦後稱:“艙位工程佈置妥帖,大機器兩腹亦復堅固靈通。閩廠首次試製之船,能是亦足”,並將其調往北洋。
  第二年,該艦奉李鴻章之命更名為“平遠”。李鴻章親自登艦復驗,稱:“鋼甲、鍋爐……精堅合用。惟嫌吃水過深,行駛稍緩……而製價實較節剩以之歸隊操練,聊助聲威,尚未可轉任海戰。”【薑鳴評論道:“任何落後國傢在發展近代造船工業乃至整個近代工業的過程中,都有一個由低級嚮高級的發展過程……‘平遠’代表了19世紀80年代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雖然尚未脫離仿製階段,但在製造中,不用洋員,完全由中國技術人員和工人獨立精思,匯集新法,會算圖式,脫手自造,這是很了不起的……作為一個嚴肅的政治傢,應當利用國際市場的最新水平,促進本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而不應以此來苛求和打擊民族工業,更不能僅以進口為滿足。李鴻章認為造船不如買船,由此停止了江南製造局的造船業務,對於船政局繼續造船也不以為然。他以洋務宗師、新式海軍鼻祖自居,傲視天下,咄咄逼人,挂公正評價之名,行門戶派係之實……‘平遠’建造過程中的爭議,是洋務集團內部湘淮係爭鬥攻姦的一個縮影。這種爭鬥,貫穿於海軍建設的各個方面,作為內耗,不斷消蝕着洋務運動本身嚮前突進時的銳氣。” 】
  該艦日後參加了甲午海戰的全部過程,並有幸最終未被擊沉。
  福州船政局的復興發展勢頭,隨着1890年4月裴蔭森被調離而夭折。從此以後,船政大臣均由閩浙總督或福建將軍兼任。新任官僚對船政一無所知,也沒有興趣和能力籌款造艦。到甲午戰爭爆發的4年間,除續建完工一艘張之洞先前訂購的鐵甲快船“廣侗號之外,僅僅建成一艘練習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