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新解——思与行   》 述而篇第七(5)      He Xin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①,次也②。”
  [译文]
  (7.28)孔子说:“总有一种无所知却要创立新说的人,但我没有这本事。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而且多记,再作理解,则是其次。”
  [注释]
  ①识,志也,记识。知,解也,知晓、理解。
  ②杨伯峻引季氏篇云:“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谓“学而知之者,次也”即是篇“知之次也”,其说似是而非。何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一也。“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在讲自己的治学方法。
  [原文]
  互乡难与言①。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②?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朱熹读谓:“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今从。③]
  [译文]
  (7.29)互乡那里的人难以讲道理。但那里的一个少年却得到孔子接见,弟子们感到困惑。
  孔子说:“人家已清洗自己后而来,我欣赏他的清洁,不能计较他的过去。是帮助人家进步,不是帮助人家退步。这又有什么过分呢?”
  [注释]
  ①郑玄:“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而有童子来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之。”
  互乡,《困学纪闻》以为在河南鹿邑。《太平寰宇记》引《徐州记》以为在徐州合乡。“合乡即古互乡,孔子所言难与言者。”
  《集解》引《论语答录》:“互之言午,牾也。互乡之人性多牾,故以午、互为名。”
  ②唯何甚,即为何甚,有何过分?甚,过分。唯,为,有。甚,过分。唯何甚,有何过分。
  ③朱熹《集注》:“疑此章有错简。‘人洁’至‘往也’,十四字当在‘与其进也’之前。洁,修治也。与,许也。往,前日也。”其说可从。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
  [译文]
  (7.30)孔子说:“仁善难道很远吗?我想要仁善,这仁善就会到来。”
  [注释]
  ①斯,此也,这。王充《论衡》引此作“仁斯至矣”。
  [原文]
  陈司败问①:“昭公知礼乎②?”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③,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④,为同姓⑤,谓之吴孟子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7.31)陈司败问:“鲁昭公懂不懂礼?”
  孔子说:“懂礼。”
  孔子退出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请他前来,说:“我听说君子不结私党,难道君子也会护短吗?鲁君从吴国娶妻,由于女人是同姓,就改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懂礼,谁还不懂礼?”
  巫马期告诉孔子。
  孔子说:“我孔丘幸运呵!只要有过错,就会被人揭露。”
  [注释]
  ①陈司败,陈之大夫。孔安国说:司败,陈、楚官名,即司寇。《左传》:“楚子西曰:臣归死于司败。”宣公四年传:“陈楚箴尹克黄自拘于司败。”杜预注云:“陈、楚名司寇为司败也。”《集注》:“司败,司寇。”郑玄则说为齐人,姓陈名司败。程树德引《水经古义》:“古田、陈字通,故以为齐大夫”。程树德说:“余考孔子于定公十四年自郑至陈,居三岁,复于哀二年自卫如陈,皆在陈侯裯时,屡住司城贞子家。司败之问,盖孔子在陈时也。司败之官唯陈楚有之,其为陈人无疑。”
  ②昭公,鲁昭公,名裯,襄公庶子,继襄公而为君,“昭”是谥号。昭公娶于同姓族女,违同姓不婚之礼制。故陈司败问之。
  ③巫马期,孔子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旗),小孔子三十岁。巫马,以官名为姓。《周官》有巫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是也(即医马之官也)。属夏官,先世居是官,因以为氏也。
  ④君取于吴:取,娶也。吴,国名。拥有今天淮水、泗水以南以及浙江的嘉兴、湖州等地。哀公时,为越王勾践所灭。
  ⑤为同姓,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吴为太伯之后,也是姬姓。
  ⑥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所生长之国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吴为太伯之后,姬姓,这位夫人便应该称为吴姬。但鲁为周公之后,也姓姬,显然鲁君所娶,有悖于“同姓不婚”的周朝礼法,因改称“姬孟子”为“吴孟子”。
  何按:《礼记·坊记》:“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防)民”。古以孟(大)、仲(中)、季(小)为量词。孟,长也。子,通姊,即今语姐。《左传》哀公十三年书曰:“昭夫人孟子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学而篇第一(1)学而篇第一(2)
学而篇第一(3)学而篇第一(4)为政篇第二(1)为政篇第二(2)为政篇第二(3)为政篇第二(4)
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里仁篇第四(1)里仁篇第四(2)里仁篇第四(3)里仁篇第四(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