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对昆明的空袭,最早始于1938年9月28日。这一天上午9时14分,日本侵略者派出九架战机,经广西邕宁、西林到达昆明上空,对巫家坝机场、市区西门外潘家湾、凤翥街进行轰炸,投弹一百一十余枚,炸死炸伤当地居民两百余人。
这还只是开始。据1945年12月云南防空司令部编《云南防空实录》统计,敌机从1938年9月28日至1943年12月25日止,先后41次袭昆,出动飞机849架,其中每天25架以上者达17次,最多的一天达45架;投弹2723枚,其中含杀伤力大的空中爆炸弹;炸死916人、伤1541人,毁房22316间。被敌机零星投弹或扫射流弹所伤者尚不知道多少4 。
有敌机轰炸,自然就有警报。于是,在那个年代,"跑警报"成了昆明人的"家常便饭"。很多人甚至早晨起来就带好干粮、水、书报,找个安全的防空洞悠哉乐哉地过上一天,等天色将晚时再回到住处,就像现在的"上班族"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夕,很有规律。
在文人的笔下,"跑警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甚至一些年轻男女还利用这样的机会谈情说爱。但实际上,警报就意味着危险,对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普通市民来说,"跑警报"就是要"保住小命"。在这时候,即便是大学教授也是无可奈何,一样要仓皇出逃了。
就拿1938年9月28日日军第一次轰炸昆明来说吧,刘文典的同事、西南联大著名教授吴宓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是晨,日机九架轰炸昆明。初次。联大教职员学生所居住之西门外昆华师范,落弹最多。一楼全毁。幸教授皆逃出,仅损书物。死学生二人,由津来复学者。校役三人,又教职眷属二三人。阅二日,陈福田有英文函详述此事。宓倘早赴昆明,亦必住此楼中也,幸哉。"吴宓因身在蒙自,躲过一劫。
但身在昆明的刘文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他并不住在学校里,但日军的突然袭击还是让他恐慌了一阵子。"文人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现在遇到的是根本就没长眼睛的炸弹。刘平章至今还记得,他们住在昆明龙翔街七十二楼新宅的时候,有一次昆明突然防空警报大作,一家人赶紧跑出屋外,不一会儿寓所就遭遇敌机轰炸,屋顶被炸了大窟窿,家里的衣物、书籍、手稿被炸得到处乱飞。夫人张秋华看了,心疼得眼泪直掉。
情势逼迫之下,平时不怎么喜欢活动筋骨的刘文典也不得不挈妇将雏,加入阵容浩大的"跑警报大军"。警报一响,赶紧背上早就打点好的文稿、书籍,顺手带点干粮。有时候警报响的时候,正赶上上课,那就索性领着学生一道跑,"联大师生跑警报有远有近,最近的就是铁路后面的白泥山,位于驿道东侧,这片地方即今天昆明理工大学的教工宿舍区,那里至今仍保留这一片难得的小森林……稍远的,就沿着驿道上坡,下苏家塘朝左上小虹山"5 。这两个地方也是刘文典"跑警报"经常会去的地方。
到了防空洞里后,有课的继续上课,没课的或闭上眼睛休息休息,或找些熟人聊聊天,或打开书本做做研究,跟平时的状况没太大的区别。若不信,可以再拿吴宓教授的日记来印证,1940年10月28日这天,他写道:"晨,上课不久,7:15警报至。偕恪(陈寅恪)随众出,仍北行,至第二山(小虹山)后避之。12:30敌机九架至,炸圆通山未中,在东门扫射。时宓方入寐,恪坐宓旁。是日读《维摩诘经》,完……2:00同恪在第二山前食涂酱米饼二枚。遇缘(明日,又遇于此)。继3-4(时)在第一山(白泥山)前土洞中,与刘文典夫妇谈。请典改润宓作寿遐诗。"如果不是前文提及背景,一般人哪敢相信他们这是在"跑警报",分明是几个友好文人在野外郊游嘛,又是睡觉,又是读书,又是改诗,果然是英雄不改本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