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民国的才子佳人:现代作家的婚恋与创作   》 一、“我爱了另外那个白脸女孩子”:马泽蕙(3)      王鸣剑 Wang Mingjian

  沈从文离开芷江来到常德。在这里,邂逅了表哥黄玉书。黄玉书从常德师范学校毕业后,跟随大舅北上觅事无果,此时正滞留在此。表兄弟相逢自是一番欢喜,两人相约暂住时日,一同北上,共闯天下。在常德,沈从文写信向母亲忏悔,请求她宽恕。母亲在回信中说:“已经做过了的错事,没有不可宽恕的道理。你自己好好的做事,我们就放心了。”同注①,第84页。母亲的仁慈,使沈从文泪流满面。不久,有消息传来,那位使他心生情窦又羞愧不已的马泽蕙,在他离开芷江不久,外出求学,不幸在途中的船上被土匪抢去做了压寨夫人。听到这个消息,沈从文怅然若失,过去与之相处的朝朝暮暮,一并涌上心头。他在小客店的墙壁上,题写了两句唐人传奇小说上的诗,以抒写自己当时的心境:“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今无古押衙。”不久,又有消息传来,马泽蕙被一位驻防洪江的黔军团长花重金赎出,随即与之结为连理。或许红颜薄命,这位团长不久因犯事又被枪毙。经过这一系列遭遇,马泽蕙已看破红尘,到沅州的天主教堂作了一名修女。
  沈从文向来以善良的人性去待人看事。马泽蕙后来的不幸遭遇,在时间的过滤下,他写成了《在别一个国度里》。小说通过山大王石道义,看中南街庆记布庄小姐宁家大妹妹后,像中世纪欧洲骑士那样,向女方家长写信求亲,谦恭有礼,绅士味十足。婚后对妻子温柔体贴,“对外是一只虎”,对妻子“却只是一匹羊”。借此祝愿他心中的马泽蕙找到了理想的爱人。
  沈从文在常德滞留期间,心绪并不畅快。初恋的不幸,对他的打击很大,大有哀莫大于心死的心境,以致他很长时间都这样认为:“至于女人呢,仿《疑雨集》写艳体诗情形已成过去了,我再也不觉得女人有什么意思。”同注①,第96页。“女子天生就脆弱许多,气量既窄,知识也浅,又怕累,又怕事,动不动就得哭泣,一点小小得意处便沾沾自喜。她们要男人时,只凭方便找一个男人,就从不会自己带着三分危险去挑选自己所要的男人。她们得了一件新衣料时,就去和同伴商量半天,有时还商量了一整天,看这衣料缝什么式样较好,缝好了也许还得在这东西上批评许多日子。她们做事则只选轻松的易于见好的去做。她们把一件事做错了,或头发被理发师剪得太短不合时式了,回家去就伏在枕头上痛哭。”沈从文:《记丁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没有生活来源,表兄弟俩亏欠客栈的费用越来越多,老板娘虽未下逐客令,脸色和言语越来越使人难以忍受。为摆脱此种困境,兄弟俩便托老乡向英生,向时任靖国联军支队司令的把兄弟贺龙举荐谋事,贺龙爽快应承。因沈从文七舅娘在常德一所小学教书,表兄弟一道去看望她时,结识了在同一所学校任教的杨光蕙小姐,投奔贺龙之事便不了了之。黄玉书与杨光蕙既是同乡,又爱好音乐美术,两人一见倾心。沈从文从此便成了他们的月下红娘,不仅帮表哥写下了30多封情书,而且还亲自送到杨光蕙手中。在沈从文的鼎力相助下,黄玉书与杨光蕙上演了一出浪漫的罗曼史。沈从文日后还专门写下小说《一个传奇的本事》记载此事。黄玉书与杨光蕙日后结为伉俪,其爱情结晶就是大名鼎鼎的画家黄永玉。
  为了生存,沈从文到了保靖,再次从军,仍作司书。他曾随队驻防川东龙潭,与上尉刘云亭毗邻而居,成了好友。刘云亭本是落草为寇的山大王,因在危难之际被张司令所救,为报恩,他来到司令官身边做了一名亲信。湘军对岸的川军住地,正囚禁一个罂粟花般的女匪首夭妹,川军中的一些年轻军官为她的美貌所迷,无不想据为己有,甚至还有两个小军官为她动武丢了性命。因她尚有70余条枪埋在地下,未曾交代才拘押在旅部。“时时刻刻要用”“新鲜景色事物喂养”“灵魂”的沈从文听说后,许诺谁带他去看看夭妹,就请谁喝一斤酒。几天后,刘云亭愿带他前往。见了夭妹,果然传言不虚,容貌可人,柔情万分,只是多了一分幽怨。沈从文发现自己在场,刘云亭与夭妹谈话不便,便先行返回。第二天,他却听说夭妹已被川军砍了头,惊骇不已。原来,昨晚他走后,刘云亭与夭妹约定,由他设法保夭妹出来,各自取出原先保藏的枪支,一起上山做大王,快活下半生。两人谈得投机,便在狱中做了一回夫妻。不幸被看守发现,触犯川军众怒差一点动起手来,只因刘云亭的强悍才忍怒让他离去。随及,夭妹被处死。夭妹的死,使刘云亭伤心欲绝,躺在床上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不久,他又与一个洗衣妇暗中相好,并声言若不准假,他便要落草为寇,结果被司令官枪毙了。刘云亭与女匪首夭妹的传奇和他爽直的个性,使沈从文“明白用人生为题材的各样变故里,所发生的景象,如何离奇如何眩目”。《沈从文自传》,第102页。
  沈从文从川东回到保靖后,在陈渠珍身边做书记。他利用工作之便读了很多古籍,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从湖北监利县县长任上下来的三姨父聂仁德,路过保靖,被他曾教过的学生陈渠珍安排到保靖著名的狮子庵休养。沈从文一有闲暇,便去请教博学多才的三姨父。从聂仁德那里,他开始接触儒家理学、佛学和西方近代哲学,懂得了天人合一的虚静世界。三姨父的教诲与自己军旅生涯的差距,使沈从文感到困惑,从而萌发“得有一个目的,一件事业,让我去做”同上书,第111页。的人生理想。1921年底,“湘西王”陈渠珍试行“湘西自治”,沈从文被临时借到报馆兼做校对,从印刷青工身上受到了迟到的“五四运动”和白话文学的洗礼。可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故自己患伤寒九死一生;好友陆弢在自己眼皮底下淹毙。,使沈从文对军旅生涯感到厌倦,决定走出湘西,到北京去上学读书,与既定的命运赌上一注。
  1923年初夏,沈从文离开保靖,折回沅陵告别父母,经过19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和“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同注①,第118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团结出版社
苏雪林:“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1)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2)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3)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2)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3)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5)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6)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7)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8)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9)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0)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1)
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3)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1)二、“爱在右,同情在左”(2)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3)三、“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