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册府元龜   》 捲四十◎帝王部·文學·好文      王欽若 Wang Qinre    楊億 Yang Yi

  ◎帝王部·文學
  書稱堯之德曰:文思舜之德曰:文明禹之德曰:文命而鹹以稽古著於典謨之首是知王者鄉明而治經緯天地臨百官未有不尚於文德者也。故《河圖》雒書聖作而明述股肱元首君唱而臣和商周而下簡策具存或受學甘盤或觀書乙夜采薇之詠發於文王黃竹之歌成於穆滿過沛宮而擊筑橫汾水而興辭是皆帝王之文也。《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禮》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繇學乎!。若乃聽斷之餘清之宴留神文雅煥乎!成章濫典籍取鑒古義以茲為務者固有益於政治誠聖哲之用心其或攻乎!異端溺於小巧肆情閨闥流蕩淫靡者亦足以為戒也。
  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虞舜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殷湯作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漢高帝十二年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上擊筑自歌曰:大風起兮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藝文志載帝歌詩二篇)。
  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行幸雍祠五獲白麟作白麟之歌。
  元鼎四年六月得寶鼎後土祠旁秋馬生渥窪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元鼎五年得鼎汾陰作歌元封二年芝生泉齊房作芝房之歌二年至瓠子臨决河命從臣將軍臣下皆負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五年鼕南巡狩至於盛唐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裏薄(音千鬆反)陽而出作盛唐陽之歌太初四年貳師將軍廣利斬大宛王首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來歌太始三年二月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四年四月幸不其祠神人於交門宮。若有鄉坐拜者作交門之歌。又自造賦一篇。
  後漢明帝製五傢要說章句令桓鬱校定於宣明殿華嶠《書》曰:帝自製五行章句此言五傢即謂五行之傢也。
  魏武帝創造大業,文武並施。禦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作氣出唱詞精列詞度關山詞薤露詞蒿裏詞對酒詞陌上桑詞短歌行秋鬍行苦寒行塘上行善哉!行步出東西門行(又特好兵法抄集諸傢兵法名曰:接要。又註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
  文帝年八歲能屬文有逸纔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傢之書初為魏公太子時聞鍾繇有玉欲得之而難密使臨侯轉因人說之繇即送之與繇《書》曰:夫玉以比德君子見美詩人晉之垂棘魯之宋之結緑楚之和璞價越萬金貴重都城有稱疇昔流聲將來是以垂棘出晉虞虢雙擒和璧入秦相如抗節竊見玉書稱美玉白。若截肪黑譬純漆赤擬雞冠黃侔蒸慄側聞斯語未睹其狀雖德非君子義無詩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然四寶邈焉以遠秦漢未聞有良匹是以求之曠年未遇厥真私願不果饑渴未副近見南陽宗惠叔稱君侯昔有美聞之驚喜笑與俱當自白書恐傳言未審是以令捨弟子建因荀仲茂轉言鄙旨乃不忽遺厚見周稱鄴騎既到寶初至捧跪發匣爛然滿目猥以蒙鄙之姿得觀希世之寶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既有秦昭章臺之觀而無藺生詭奪之誑嘉貺益腆敢不欽承後繇為相國以五熟釜鼎範因太子鑄之釜成太子與繇《書》曰:昔有黃之三鼎周之九鼎鹹以一體使調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蓋鼎之烹飠任以享上帝以養聖賢昭德祈福莫斯之美故非大人莫之能造故非斯器莫宜盛德今之嘉釜有逾茲美夫周之屍臣宋之考父衛之孔悝晉之魏顆彼四臣者並以功德勒名鍾鼎今執事寅亮大魏以隆聖化堂堂之德於斯為盛誠太常之所宜銘彝器之所宜勒故作斯銘勒之釜口庶可贊揚洪美垂之不朽銘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鍾實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又常與元城令吳質《書》曰: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博奕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日既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賓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凄然傷懷餘顧而言茲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以念至何時可言方今蕤賓紀辰景風扇物天氣和暖衆果具繁時駕而遊北遵河麯從者鳴笳以啓路文學乘於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鄴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二十三年太子。又與質《書》曰: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三年不見東山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反未足解其勞結昔年疾疫親故多罹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何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嘗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已分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遊嘗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觀古今文人類不獲細行鮮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傢之業辭義典雅足傳於後此子為不朽矣。德璉常斐然有述作意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間歷觀諸子之文對之枚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為繁富公有逸氣但未遒耳至其五言詩妙絶當時元瑜書記翩翩緻足樂也。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無以遠過也。昔伯牙絶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愍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也。諸子但為未及古人亦自一時之雋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後生可畏來者難誣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行年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乃通夕不瞑何時復類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光武言年已三十在軍十年所更非一吾德雖不及年與之齊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衆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仰何時易邪恐永不復得為昔日遊也。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頃何以自娛頗復有所造述不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建安末疫癘大起時人雕傷太子感嘆與所素敬者大理王朗《書》曰: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傷餘獨何人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餘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號曰:皇覽黃初六年常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於馬上為詩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廣識纔藝兼該帝自敘曰:餘唯喜彈棋略盡其妙少為之賦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捲每每定省從容嘗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餘是以少誦詩論及長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傢之言靡不畢覽嘗嘉漢文帝之為君寬仁玄默務欲以德化民有賢聖之風時文學諸儒,或以為孝文雖賢其於聰明通達國體不如賈誼帝繇是著太宗論曰:昔有苗不賓重華舞以幹戚尉佗稱帝孝文撫以恩德吳王不朝錫之幾杖以撫其意而天下賴安乃弘三章之教愷悌之化欲使曩時纍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若賈誼之才敏籌畫國政特賢臣之器管晏之資豈。若孝文大人之量哉!三年之中以孫權不復班太宗論於天下示不願徵伐也。他日。又從容言曰:顧我亦有所不取於漢文帝者三殺薄昭幸鄧通慎夫人衣不曳地集上書囊為帳帷以為漢文儉而無法舅後之傢但當養育以恩而不當假藉以權既觸罪法。又不得不害矣。其欲秉持中道以為帝王儀表者如是明帝大和四年詔太傅三公以帝典論刻石立於廟門之外(魏初人疑無火浣布文帝以為火性酷烈無含生之氣著之典論明其不然之事絶智者之聽及明帝立詔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論不朽之格言其刊石於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並以永示來世景初三年西域使至而獻火浣布焉,於是刊滅此論天下笑之)帝。又作《陌上桑詞》、《燕歌行》、《善哉!行》、《折楊柳行》、《煌煌京雒行》。明帝作《苦寒行》、《善哉!行》、《步出夏門行》、《擢歌行》。
  高貴鄉公嘗與中獲軍司馬望侍中王瀋散騎常侍裴秀黃門侍郎鍾會等講宴於東堂並屬文論名秀為儒林文人瀋為文籍先生望會亦各有名號帝性急召欲速秀在內職到得及時以望在外特給追鋒車虎賁卒五人每有集會望輒奔馳而至。
  甘露元年二月宴群臣於太極東堂與侍中荀顗尚書崔贊袁亮鍾毓給事中中書令虞鬆等並講述禮典遂言帝王優劣之差帝慕夏少康因問顗等曰:有夏既衰後相殆滅少康收集夏衆復禹之績高祖拔起隴畝驅帥豪雋芟夷秦項包舉內斯二主可謂殊纔異略命世大賢者也。考其功德誰宜為先顗等對曰:夫天下重器王者天授聖德應期然後能受命創業至於階緣前緒興復舊績造之與因難易不同少康功德雖美猶為中興之君與世祖同流可也。至如高祖臣等以為優帝曰:自古帝王功德言行互有高下未必創業者皆優紹繼者鹹劣也。湯武高祖雖俱受命聖賢之分所覺懸殊少康殷宗中興之美夏啓周成守文之盛論德較實方諸漢祖吾見其優未見其劣顧所遇之時殊所名之功異耳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隸崎嶇逃難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謀卒滅過戈(過戈二國名)剋復禹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非至德宏仁豈濟斯勳漢祖因土摧之勢仗一時之權專任智力以成功業行事動靜多違聖檢為人子則數危其親為人君則囚係賢相為人父則不能衛子身歿之後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時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漢祖矣。諸卿。且論詳之翌日講業既畢顗亮等議曰:三代建國列土而治當其衰弊無土崩之勢可懷以德難屈以力逮至戰國強弱相兼去道德而任智力故秦之弊可以力爭少康布德仁者之英也。高祖以力智者之雋也。仁智不同二帝殊矣。詩書述殷中宗高宗皆列大雅少康功美過於二宗其為大雅明矣。少康為優宜如詔旨贊毓鬆等議曰:少康雖積德纍仁然上承大禹遺澤餘慶內有虞仍之援外有靡艾之助寒浞讒慝不德於民澆無親外內棄之以此有國蓋有所因至於漢祖起自布衣率烏合之衆以成帝者之業論德則少康優課功則高祖多語資則少康易較時則高祖難帝曰:諸卿論少康因資高祖創造誠有之矣。然未知三代之世任德濟勳如彼之難秦項之際任力成功如此之易。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漢祖功高未。若少康盛德之茂也。且夫仁者必有勇誅暴必用武少康武烈之威豈必降於漢祖哉!但夏書淪亡舊文殘缺故勳美闕而罔載唯有伍員粗述大略其言復禹之績不失舊物祖述聖業舊章不愆自非大雅兼纔孰能與於此嚮令墳典具存行事詳備亦,豈有異同之論哉!,於是群臣鹹悅服中書令鬆進曰:少康之事去世久遠其文昧如是以自古及今議論之士莫有言者德美隱而不宣陛下既垂心遠鑒考詳古昔。又發德音贊明少康之美始顯於千載之上宜錄以成篇永垂於後帝曰:吾學不博所聞淺狹懼於所論未獲其宜縱有可采億則屢中。又不足貴無乃緻笑後賢彰吾暗昧乎!,於是侍郎鍾會退而論次四月丙辰帝幸太學問諸儒曰:聖人幽贊神明仰觀俯察始作八卦後聖重之為六十四立爻以極數凡斯大義罔有不備而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曰:《周易》易之書其故何也。易博士淳於俊對曰:庖犧因燧皇之圖而製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各繇其事故易者變易也。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連天地也。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也。帝。又曰:若使庖犧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沒庖犧氏作乎!俊不能答帝。又問曰:孔子作彖象鄭玄作註雖聖賢不同其所釋經義一也。今彖象不與經文相連而註連之何也。俊對曰:鄭玄合彖象於經者欲使學者尋省易了也。帝曰:若鄭玄合之於學誠便則孔子何為不合以了學者乎!俊對曰:孔子恐其與文王相亂是以不合此聖人以不合為謙帝曰:若聖人以不合為謙則鄭玄何獨不謙耶俊對曰:古義弘深聖問奧遠非臣所能詳盡帝。又問曰:係辭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庖犧神農之世為無衣裳但聖人化天下何殊異爾耶俊對曰:三皇之時人寡而禽獸衆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及至黃帝人衆而禽獸寡是以作為衣裳以濟時變也。帝。又問曰:乾為天而復為金為玉為老馬與細物並耶俊對曰:聖人取象或遠或近近取諸物遠則天地講易畢復命講尚書帝問曰:鄭玄雲:稽古同天言堯同於天也。王肅雲:堯順考古道而行之二義不同何者為是博士庾峻對曰:先儒所執各有乖異臣不足以定之然洪範稱三人占從二人之言賈馬及肅皆以為順考古道以洪範言之肅義為長帝曰:仲尼言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堯之大美在乎!則天順考古道非其至也。今發篇開義以明聖德而捨其大更稱其細豈作者之意邪峻對曰:臣奉遵師說未喻大義至於折中裁之聖思次及四嶽舉鯀帝。又問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思無不周明無不今王肅雲:堯意不能明鯀是以試用如此聖人之明有所未盡耶峻對曰:雖聖人之弘猶有所未盡故禹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然卒能改授聖賢緝熙庶績亦所以成聖也。帝曰:有始有卒其惟聖人。若不能始何以為聖其言惟帝難之然卒能改授蓋謂知人聖人所難非不盡之言也。經云:知人則哲能官人。若堯疑鯀試之九年官人失敘何得謂之聖哲峻對曰:臣竊觀經傳聖人行事不能無失是以堯失之四兇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堯之任鯀九載無成汨陳五行民用昏墊至於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間輕重不同也。至於周公管蔡之事亦尚書所載皆博士所當通也。峻對曰:此皆先賢所疑非臣寡見所能究論次及有鰥在下曰:虞舜帝問曰:當堯之時洪水為害四兇在朝宜速登賢聖濟斯民之時也。舜年在既立聖德光明而久不進用何也。峻對曰:堯咨嗟求賢欲遜已位嶽曰:否德忝帝位堯復使嶽揚舉側陋然後薦舜薦舜之本實繇於堯此蓋聖人欲盡衆心也。帝曰:堯既聞舜而不登用。又時忠臣亦不進達乃使嶽揚側陋而後薦舉非急於用聖恤民之謂也。峻對曰:非臣愚見所能逮及,於是復命講禮記帝問曰:太上立德其次務施報為治何繇而教化各異皆何政而能緻於立德施而不報乎!博士馬對曰:太上立德謂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報施謂三王之世以禮為治也。帝曰:二者緻化薄厚不同將主有優劣邪時使之然乎!對曰:誠繇時有樸文故化有薄厚也。
  四年正月黃竜二見寧陵縣界井中是時竜仍見鹹以為吉祥帝曰:竜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嘉瑞也。仍作潛竜之詩以自諷司馬文王見而惡之。
  晉懷帝即位於東堂聽政至於宴會輒與群臣論衆務考經籍黃門侍郎傅宣嘆曰:今日復見武帝之世矣。
  穆帝永和十二年二月辛醜帝講孝經。
  孝武寧康三年九月親講孝經。
  後魏明元帝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嚮所撰新序《說苑》於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篇采諸經古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
  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捲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授采其奧旨史傳百傢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富有纔藻好為文章詩賦銘頌在輿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後詔册皆帝之文也。自餘文章百有餘篇帝遷雒路繇朝歌見比幹墓愴然悼懷為文以吊之通直常侍劉芳為註解表上之詔曰:覽卿註殊為富博但文非屈宋理慚張賈既有雅緻便可付之集書帝嘗宴王公侍臣於清徽堂命黃門郎崔光郭祚通直郎邢巒崔林等賦詩言志燭至公卿辭退李衝再拜上千萬歲壽帝曰:卿嚮以燭至故辭復獻千萬之壽朕報卿以南山之詩。又親講喪服於清徽堂從容謂群臣曰:彥和季豫等(彭城王總字彥和北海王詳字季豫)年在蒙稚早登纓紱失過庭之訓並未習禮每欲令我一解喪服自審義解浮疏抑而不許頃因酒坐脫爾言從故屈朝彥遂親傳說將臨講坐慚戰交情御史中尉李彪對曰:自古及今未有天子講禮陛下聖淵明事超百代臣得親承音旨千載一時。
  後周明帝幼而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辭彩溫麗所著文章十捲。
  武帝天和二年八月帝禦大德殿集百寮及沙門道士等親講禮記。
  建德二年十二月集群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隋文帝開皇五年敕內史令李德林撰錄作相時文翰勒成五捲謂之霸朝雜集。
  煬帝初為晉王善屬文及為皇太子數有詩書遺牛弘弘亦有答及嗣位之後嘗賜宏詩其同被賜詩者至於文詞贊揚無如弘美。
  唐太宗貞觀初著金鏡述以示侍臣六年閏八月己巳至慶善宮宴三品已上於渭之濱帝甚歡賦五言詩。
  十一年十月辛醜幸集翠池宴五品已上帝曰:公等酒既酣各宜賦一事帝賦尚書特進魏徵賦西漢其卒章曰: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帝曰: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此語極好特宜記錄。
  十二年三月著作郎鄧隆上表請編錄御制詩集不許帝初以功定海內櫛風沭雨不暇於詩書者久矣。暨於嗣業進引忠良銳情思政朝夕孜孜求之。若不及數年之後道緻隆平天下晏如四夷賓服遂於聽覽之暇留情文史敘事言懷時有攡屬天才俊麗興寄玄遠博該册府文過擊玉故隆請編次焉其志不果。
  四月虞世南卒帝悼之未幾帝為詩一篇追思往古興亡之道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破琴朕之此篇將何所示因令起居郎褚遂良詣其靈帳讀而焚之十四年三月丁醜帝幸國子學親觀釋奠祭酒孔穎達講孝經帝問穎達曰:夫子門人曾閔俱稱大孝而今獨為曾說不為閔說何耶答曰:曾孝能全獨為曾能達也。製旨之曰:朕聞《傢語》雲:曾使曾參鋤瓜而誤斷其本怒援大杖以擊其背應手僕地絶而復蘇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既而曾子請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側欲殺之乃不得小則受大杖則走今參於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於不義不孝莫大焉繇斯而言孰愈於閔子騫也。[A13C]達不能對帝。又謂侍臣曰:諸儒各生異意皆非聖人論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傢刑國忠於其君戰陳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之謂孝具在經典而論者多離其文回出事外以此為教勞而非法何謂孝之道邪。
  十七年太子太師魏徵卒帝為製碑文並御書石刻畢停於將作北門公卿士庶競以模寫車馬填噎日有數千時人號其碑為二絶文與書也。
  十九年將徵遼二月次河陽詔殷少師比幹贈太師自為文祭之次鄴經魏太祖墓自為祭文三月幸定州經北嶽自為祭文四月行軍總管薑確督兵攻蓋至城中流矢而卒帝甚哀悼為五言詩以悼之。
  十月班師次漢武臺餘基三城傍有祠堂塋域帝顧問侍臣對曰:此是燕齊之士為漢武求仙之處其地俯臨大海長瀾接天岸多峻石奇怪之狀帝製文刻於石。
  十二月定州禦步輦而行帝攬筆於輦中賦詩。
  二十年正月幸晉祠樹碑製文親書之於石。
  九月鐵勒諸部俟斤頡利發等遣使相繼而至靈州者數千人鹹請雲:願得天至尊為奴等作可汗子孫常為天至尊作奴死無所恨,於是北荒悉平帝為五言詩以序其事公卿鹹以此詩義兼懲勸可以垂誡將來請勒石於靈州從之。
  二十一年八月骨利國遣使朝貢延陀之敗也。詔遣麾將軍康野密往慰撫焉其俟斤大悅遣使隨野密入朝獻馬百匹有十四匹尤駿帝奇之各為製名號為十驥其一曰騰霜白其二曰皎雪驄其三曰凝露驄其四曰懸光驄其五曰决波俞其六曰飛霞驃其七曰發電赤其八曰:流金瓜其九曰翔麟紫其十曰奔虹赤帝乃為文以序其事厚待其使。
  二十二年正月帝撰帝範十二篇賜皇太子顧謂王公曰:飭躬闡政之道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是日幸溫湯御制溫湯碑以示群臣曰:疇昔詞人已有此作朕。又為之可得而比邪王公鹹曰:天文雄奧超象係之表前代瑣瑣小詞豈得輒相比況乃神筆自書勒於溫井之側侍坐王公鹹聽於碑陰容紀姓名官位三月帝以鬍塵無警朔漠來王乃製戎狄賓服之文。又製玉華宮山銘紀示群臣詔令學士並作。又蕭拜特進參預政事帝謂房玄齡曰:蕭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乃降神筆賜《詩》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帝。又追思王業艱難佐命之力。又作威鳳賦以賜司空長孫無忌帝少屬亂離久居兵陣及正位已後遂博覽群書總其宏綱殆於萬卷遒文麗藻一時冠絶學王羲之書窮盡體緻物論以為帝數年之內經史屬綴宮商自口起居郎傾耳揮翰百而不紀一焉。
  高宗為太子時貞觀二十二年二月引庶子少詹事司議捨人等入閣乃從容而言曰:文章詞賦平生所愛然未之為也。今日風景殊佳當與公等賦詩言志,於是援筆以製序翌日太宗以皇太子詩序示王公曰:朕觀太子此文及筆跡進於常日司徒長孫無忌對曰:皇太子稟承天訓文章筆札群藝日新是歲太子製玉華宮山銘。又獻玉華宮賦。
  永徽五年五月製萬年宮銘刻石於永光門外仍令中書門下及文武三品已上並學士自書名位碑陰而刻之。
  顯慶二年六月帝製元首前星維城股肱等誡以示侍臣禮部尚書弘文館學士許敬宗等表請班示天下帝謙不許敬宗。又上表請總名為天訓並請註解許之及註畢敬宗為之序。
  十月幸鄭州次汜水帝以先帝於汜水擒竇建德因平王世充,於是刻石立頌以紀功自為頌文。
  五年三月幸並州童子寺賦詩而還。
  十二月較獵於長社之安樂川召侍臣及藩臣夜宴帝賦詩以紀講習之事。
  竜朔元年鼕十月狩於南山製東狩詩以示群臣。
  麟德二年封禪十一月丁酉至平陰頓是日降雪帝賦詩皇后和。
  鹹亨四年十一月帝自製樂章有上元二儀三纔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之麯以示群臣令太常行之。
  儀鳳二年七月宴百寮及諸親於九成宮之鹹亨殿酒酣帝賦詩作柏梁體皇太子霍王元軌相王輪群臣相次繼作。
  中宗神竜三年八月乙未親送朔方軍總管韓國公張仁於通化門外帝製序賦詩。
  十月庚子幸兵部尚書韋嗣立莊封嗣立為逍遙公帝親製序賦詩。
  睿宗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
  玄宗開元八年親製春雪詩春臺望一章二十八句起居捨人蔡孚奏曰:伏見所製氣雄詞美德音相屬鄙炎漢之奢侈徇有唐之儉陋知作勞而居逸念中人之傢産用心如此天下斯安臣職在司言請宣示百寮及編國史手詔答曰:朕以聽政之餘因時遊矚觀古人之制度懷先王之卑菲聊遇所覽直書其事雖文詞非麗亦不忘於言卿職在史官君舉必記將以朕之素意頒示庶寮循諷表章益深勉。
  十年親註孝經頒示天下。
  十一年行幸北都親製起義堂頌刻石紀功於太原府之南街。
  十二年十一月幸東都至華州命刺史徐知仁與信安王勒石於華嶽祠南之通衢帝親製其文及親書信安王上言曰:臣伏見御制西嶽碑文來從上玄光下土群臣捧戴遊聖難名臣聞天作高山氣雄茲嶽壓洪河而傑起凌蒼昊而孤標近當國門用固京邑自巨靈開拓往帝巡遊精意嘗聞頌聲則未非勝賞難就蓋詞翰無能不遇非常之君孰睹非常之事陛下知其。若此金聲而玉振之乃發揮睿詞幽贊神化廣大極天地光明融日月至理洞精微至功含造化合而成體散而成章巍乎!煥乎!不可得而稱也。又復親迂彩筆寫在香箋隨手生姿入神變態勢如飛動妙絶古今諒得之自然豈因之外物對揚天休臣子之常也。美而無述過莫大焉請以御制碑文頒示四海使伊昔之後自愧不纔率土之臣鹹知所謂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從之。
  十三年封東嶽禮畢帝製紀泰山銘親札勒於山頂之石壁。
  十四年十月幸汝州至溫湯之行宮時屬雨雪帝親賦雨雪詩以示群臣。
  十一月幸寧王憲宅與諸王宴探韻賦詩即日還宮十五年五月端午宴群臣於武成殿各賜衣一副自賦詩。
  六月朔方節度使兵部尚書蕭嵩赴朔方軍命有司於定鼎門外供帳置酒以送之帝賦詩以光寵之。
  十二月幸溫泉宮登驪山石甕寺賦詩俾群臣和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祀後土於隹上帝自為文禮畢令所司刊石於祀所。
  二十五年八月甲子帝製訓誡六篇以示諸王其旨蓋明君臣父子之義齊祭稼穡之事也。忠王嶼等上表請宣付史官及示百寮許之宰臣李林甫等奏曰:臣等伏以聖垂訓輝映千古頒示朝廷未及天下兼望宣佈中外手詔諭曰:周公聖人攝行王政誡伯禽曰:無以魯國驕人朕方聖雖慚豈忘誡子聊示廷訓何足以宣佈中外耶。
  天寶二年五月以重註孝經頒天下詔曰:化人成俗率繇於德本移忠教敬實在於孝經朕思暢微言以理天下先為註釋尋亦頒行猶恐至賾難明群疑未盡近更探討因而筆削兼為敘述以究源流將發明於大順庶開悟於來學宜付所司頒示中外。
  四載帝讀洪範至無偏無頗而聲不和韻因改頗為陂下詔曰:典謨既作雖曰:不刊文字或訛豈必相襲朕臨政之暇乙夜觀書匪徒閱於微言實欲暢於精理每讀洪範至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三復斯文並皆協韻唯頗一字實則不偏。又《周易》泰卦中無平不陂釋文雲:陂字亦有頗音陂之與頗訓詁無別為陂則文亦會意為頗則聲不成文應有煨燼之餘編簡墜缺傳授之際差乖相氵公原始要終雖有刊革朕雖先覺兼訪諸儒僉以為然終非獨斷其尚書洪範無偏無頗字宜改為陂庶使先儒之義去彼膏肓後學之徒正其魚魯仍宣於國學。
  五載詔曰:道為理本孝實天經將闡教以化人必深究於微旨朕欽承聖訓覃思玄宗頃改道德經載字為哉!仍隸屬上句及乎!議定衆以為然遂錯綜真詮因成註解。又孝經舊疏雖粗發明幽晦探賾無遺猶未能備今敷暢以廣闕文。且妙本逾玄微言久絶或怡然獨得或參以諸傢庶弘聖哲之規用葉君親之義仍令集賢院具寫送付所司頒示中外。
  八載九月皇太子生日帝製仁孝詩六章札於步障以賜太子令中官高力士以示朝臣宰相李林甫陳希烈等奏曰:伏見陛下因太子生日撰仁孝詩障子並書臣等伏以宸章煥發睿札凝暉懸日月而齊光自霄而下濟驚心靡據動色相歡太子稟自生知備承聖訓衝姿有裕令望夙彰陛下示以義方形於翰墨爰於誕育之日勖以仁孝之經上揚祖宗之美傍考天人之際錫類所弘教義斯遠足可發揮前古垂範將來凡在衣冠之流鹹知父子之道豈比周稱嗣續造齒胄於上庠漢寵元良但招賢於望苑王化之本實此知歸人倫所資罔不繇教臣等陋謬典樞衡特奉鴻私幸睹殊貺捧天書而竊仰聖澤以無寧無任悅豫之至望寫六章頒示中外兼編諸簡策傳之不朽手詔報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將以道達情性宣揚教義耳朕承五聖之業受萬民之寄主鬯葉於神心元良貞於國本美其踐履仁孝恭友睦深慰於懷不覺形之諷詠今請具寫六章頒示中外兼編諸簡策以傳不朽亦欲自傢刑國以訓人倫宜依來請。
  十載十月禦朝元閣有慶見帝賦詩群臣畢和。
  十四載三月禦勤政樓宴群臣帝賦詩柏梁體群臣畢和。
  肅宗屬詞典麗經史百傢莫不該覽目所一見嘗如誦習。
  上元二年七月甲辰延英殿御座生玉芝一莖三花御制玉靈芝詩三章八句是歲李光弼出統河南諸軍帝於內殿宴送御制詩以寵之群臣畢和。
  德宗貞元元年河東節度馬燧還太原製宸臺衡二銘並序。
  四年三月甲寅宴百僚於麟德殿設九部樂及內出舞馬帝製序及詩以賜群臣,於是給御筆仍命屬和九月癸醜百僚宴於麯江詔曰:今日重陽卿等遊賞朕遙想歡洽欣慰良多情發於衷因製詩序今賜卿等一本仍令中書門下簡定文士三五十人應製同用清字明日內於延英門進其文武百寮及文士欲和者聽翌日百僚畢和帝考其詩以劉太真李紓四人為上等鮑防於頎四人為次等張劉滋等二十二人為平等李晟馬燧李泌三人宰相不加考第。
  六年三月庚子百寮宴於麯江亭帝賦詩以賜之。
  七年七月帝幸章敬寺賦詩序皇太子在侍進和兼題於壁百僚畢和以班列焉其後京兆尹薛珏請皇太子書帝詩序刻石而填之以金。
  九年正月庚辰朔帝禦含元殿受朝賀禮畢帝賦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以示宰臣等。
  十年九月十日以重陽日宴賜百僚追賞初九日以雨罷宴及是方會宴帝賦詩以賜百官。
  十一年九月癸卯賜中書門下及兩省供奉官宴於麯江帝作詩賜百僚百僚畢和辛亥退朝召百僚詣延英令中使宣喻曰:昨九日聊示所懷文非工也。卿等屬和雅麗深所嘉之。
  十二年以政聽之餘深思理本著刑政箴。
  十三年九月重陽節賜宰臣及兩省供奉官宴於麯江賜中書門下及百僚詩。
  十四年二月帝製中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仍令皇太子書以示百僚。
  十七年二月朔賜群臣宴於麯江帝命中使薛盈珍賜詩九月重陽節賜群臣宴於麯江命中使劉希昂宣慰帝賜詩。
  十八年九月重陽節御制豐年多慶九月示懷詩以賜群臣。
  憲宗元和四年九月帝以天下無事留意典墳每覽前代興亡得失之事皆三復其言。又讀貞觀開元實錄見太宗撰金鏡書及帝範上下篇玄宗撰開元訓誡思繼前躅遂采尚書春秋後傳《史記》班範《漢書》《三國志》《晉書》《晏子》春秋新序《說苑》等書君臣行事可為龜鏡者集成十四篇一曰君臣道合二曰辨邪正三曰戒權幸四曰戒微行五曰任賢臣六曰納忠諫七曰慎徵伐八曰慎刑法九曰去奢泰十曰崇節儉十一曰奬忠直十二曰德政十三曰諫畋獵十四曰錄勳賢分為上下捲帝自製其目曰:前代君臣事跡至是以其書寫於屏風列之御座之右復遣中使程文以書屏六扇至中書宣示宰臣李藩裴曰:朕近撰此屏風嘗所觀覽故令將示卿藩等上表稱賀。
  文宗即位每對宰臣等未嘗不深言經學李石因奏施士丐春秋堪讀上曰:朕嘗覽之穿鑿之學徒為異同耳學者如鑿井然得美水則已何必辛苦傍求然後為有得也。
  太和二年五月帝纂集尚書中君臣事跡命工圖寫於太液亭朝夕觀覽。
  九年五月乙巳朔以禦集春秋左氏列國經傳三十捲宣付史館。
  開成元年三月庚申帝幸竜首池觀內人賽雨賦暮春喜雨詩云:風喜際會雷雨遂流滋薦幣虛陳禮動天實精思漸浸九夏節復在三春時垂朱闕飄入緑墀郊既霑足黍稷有豐期百闢同憂樂萬方伫雍熙宰臣文武百官鹹有屬和。
  三年帝夏日與學士聯句帝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柳公權曰:薫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
  宣宗雅好儒術或宰臣出鎮即賦詩以贈之詞皆清麗。
  昭宗天復三年三月壬寅禦延喜樓餞送朱全忠還汴帝自為詩以送之。
  ◎帝王部·好文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言觀乎!天文可以察變觀乎!人文可以化成也。王者奉。若天時順乃人理來同區宇班政函夏風教所資文學為始故聖明之世寤寐以求聽賦誦之聲覽駢麗之作則欣聞想見恨不同時延鴻筆之士闢詞林之館則諷上化下賡唱迭和蓋以潤色皇猷助成盛業故引諭之音不絶乎!耳開悟之說有益於心時既隆平物亦鹹。若垂衣裳而舞幹戚其漸於斯乎!。
  漢武帝世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主天子田獵犬也。)侍帝帝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帝驚乃召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遊獵之賦帝令尚書給筆札書奏天子以為郎後相如既病免傢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後之矣。(。若汝也。言汝今去已在他人後也。)所忠往(使者姓名也。)而相如已死傢無遺書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長卿未死時為一捲《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其遺札書言封禪事(書於札而留之故云:遺札)所忠奏焉天子異之嚴助為會稽太守入奉計最因留侍中有奇異輒使為文(謂非常之文)及作賦頌數十篇。
  宣帝徵能為《楚辭》九江被公(被者人之姓也。)召見誦讀益召高才劉嚮張子僑華竜柳褒等待詔金馬門(華音戶化反)神爵五鳳之間天下殷富數有嘉應帝頗作歌詩欲興協律之事令王褒與張子僑等並待詔數從褒等放獵(放士衆大獵也。一日遊放及田獵)所幸宮館輒為歌頌第其高下以差賜帛議者多以為淫靡不急帝曰: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此《論語》載孔子之詞言博奕雖非道藝無事為之猶賢也。奕今之圍棋也。)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辨麗可喜(喜好也。音許吏反)闢如女工有綺音樂有鄭衛今世俗猶皆以虞說耳目(虞與娛同義)辭賦比之尚有仁義風諭(風音諷)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於倡優博奕遠矣。帝。又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劉更生以通達能屬文辭與王褒張子僑等並進對(子僑官至光祿大夫進對謂進見而對詔命也。僑字或作喬或作橋皆音巨驕反)獻賦頌凡數十篇元帝為太子時喜王褒所為甘泉及洞簫頌(喜音許吏切)令後宮貴人左右皆誦讀之。
  後漢光武初隗囂為西州大將軍囂賓客掾史多文學生每所上事當世士大夫皆諷誦之故帝有所辭答尤加意焉。
  班彪為竇融從事及融徵還京師帝問曰:所上章奏誰與參之融對曰:皆從事班彪所為帝雅聞彪纔因召入見。
  明帝時賈逵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帝重其書寫藏秘館時有神雀集宮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異之以問臨邑侯劉復復不能對薦逵博物多識帝乃召見逵問之對曰:昔武王終父之業在岐宣帝威懷戎狄神雀仍集此鬍降之徵也。帝敕蘭臺給筆札使作神雀頌拜為郎與班固並校秘書應對左右。
  章帝雅好文章班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有大議使難問公卿辨於前賞賜恩寵甚渥東平王蒼薨詔誥中傅封上蒼自建武以來章奏及所作書記賦頌七言別字歌詩並集覽焉後巡狩方嶽崔駰上四巡頌以稱漢德帝雅好文章自見駰頌後常嗟嘆之謂侍中竇憲曰:卿寧知崔駰乎!對曰:班固數為臣說之然未見也。帝曰:公愛班固而忽崔駰此葉公之好竜也。試請見之時楊終坐事徙北地帝東巡狩鳳凰黃竜並集終贊頌嘉瑞上述祖宗鴻業凡十五章奏上詔貰還故鄉。
  魏文帝深好孔融文辭每嘆曰:揚班儔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
  明帝青竜四年置崇文觀徵善屬文者以充之。
  高貴鄉公甘露二年五月辛未幸辟雍會命群臣賦詩侍中和尚書陳騫等作詩稽留有司奏免官詔曰:吾以暗昧愛好文雅廣延詩賦以知得失乃爾紛紜良用反仄其原等主者宜自今已後群臣皆當玩習古義明經典稱朕意焉。又引侍中王瀋及裴秀數於東堂講宴屬文號瀋為文籍先生秀為儒林文人。
  晉武帝雅好典籍王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力才學文章見昵於帝。
  後魏孝文太和十九年車駕幸兗州召刺史崔梃赴行在所及見引喻優厚。又問梃治邊之略因及文章帝甚悅謂梃曰:別卿已來倏焉二載吾所綴文已成一集今日擁旄者悉皆如此吾何憂哉!。
  高聰為輔國將軍與賊交戰望風退敗徙平州為民行屆瀛州刺史王質獲白兔將獻聰為表帝見表顧謂王肅曰:在下郡得復有此纔而令朕不知也。肅曰:比高聰北徙此文或其所製帝悟曰:必應然也。何應更有此輩。
  後周明帝時宇文神舉為中侍上士帝方留意翰林而神舉雅好篇章帝每有遊幸神舉常得侍從。又庾信自梁歸國帝既雅好文學信特蒙恩禮至於造膝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請唯王褒與信頗相埒自餘文人莫有逮者褒與庾信纔名最高特加親待帝每遊宴命褒等賦詩談論常在左右。
  隋煬帝初為晉王時柳為諮議參軍帝好文雅招引才學之士諸葛虞世南王胄朱等百餘人以充學士而為之冠帝以師友處之每有文什必令其潤色然後示人。
  庾自直大業初為著作佐郎自直解屬文於五言詩尤善性恭慎不妄交遊特為帝所愛帝有篇章必示自直令其詆訶自直所難帝輒改之至於再三俟稱善然後方出其見親禮如此。
  唐太宗時虞世南為秘書監太宗重其博物每機務之暇引之談論共觀經史外國獻獅子詔世南為之賦命編之東觀。
  德宗貞元四年九月癸醜賜百僚宴於麯江詔曰:今日重陽卿等遊賞朕遙想歡洽欣慰良多情發於衷因製詩序今賜卿等一本仍令中書門下簡定文士三五十人應製同用清字明日內於延英門進其文武百僚及文士欲和者聽翌日百僚畢和帝考其詩以劉太真李紓四人為上等鮑防於頎四人為次等張劉滋等二十二人為平等李晟馬燧李泌三人宰相不加考第。
  文宗開成元年二月癸未宰臣奏事於紫宸殿帝曰:從來文格非佳昨試進士題目是朕自出所見詩賦似勝去年宰臣李石曰:陛下改詩賦格調以正頽俗高鍇亦能厲精取士仰副聖旨帝曰:四方表奏不典實而尚浮巧者宜罰掌書記石曰:古人因事為文今人以文害事懲弊抑末實在盛時帝曰:但效古為文自然體尚高遠時。又詔兵部尚書王起進文場秀句一捲九月敕秘書省及集賢院應欠書四萬五千二百六十一捲配諸道繕寫十一月。又詔兵部尚書王起進國朝已來能詩人名字馮疋為太常少卿統樂立於廷帝以端凝。若植問其姓名翰林學士李班奏疋之名帝喜問曰:,豈非能為古章句者邪遂召升階帝自吟疋送客西江詩吟罷益喜因錫以禁中瑞錦仍令大錄所著古體詩以獻尋遷諫議大夫。
  宣宗詔新貢舉曾於殿柱帝自題曰:鄉貢進士。
  周世宗時扈載初為監察御史嘗遊相國寺僧院睹其庭竹翠色可愛乃抒碧鮮賦留題於其院帝聞之命黃門就其院錄之以進俄拜兵部員外郎知製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册府元龜》簡介捲一◎帝王部·總序·帝係
捲二◎帝王部·誕聖捲三◎帝王部·名諱
捲四◎帝王部·運歷捲五◎帝王部·創業
捲六◎帝王部·創業第二捲七◎帝王部·創業第三
捲八◎帝王部·創業第四捲九◎帝王部·繼統第一
捲十◎帝王部·繼統第二捲十一◎帝王部·繼統部三
捲十二◎帝王部·中興·告功捲十三◎帝王部·都邑
捲十四◎帝王部·都邑第二捲十五◎帝王部·年號
捲十六◎帝王部·尊號一捲十七◎帝王部·尊號第二
捲十八◎帝王部·帝德捲十九◎帝王部·功業
捲二十◎帝王部·功業捲二十一◎帝王部·徵應
捲二十二◎帝王部·符瑞捲二十三◎帝王部·符瑞第二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