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故國行吟 》
第41節:故國行吟(40)
宋浩浩 Song Haohao
高攀竜也遇到了同樣的事,當時在無錫和蘇州之間有一個水陸要道叫滸墅關,是江南地區的一處重要的稅卡,滸墅關的主政官員施重光在督理稅務期間橫行霸道欺詐勒索,曾經有這麽件事讓高攀竜氣憤不已,一個鄉間的船民,船上全載了燈草,滿船的燈草也僅值二兩銀子,這些稅官卻要收二兩的稅,不交不讓船過,這位鄉民氣得無可奈何,衹能當着這些稅官的面把船上的燈草給燒了。因為他知道,就是船過去了把燈草全買了也抵不過稅銀。在重稅之下民不聊生,高攀竜首先就將這事寫信告訴了上級,並要求嚴加懲辦這些不法的稅官,當然官府對這些人的處置也是表面文章,朝廷對於這些稅官更是姑息養姦,或者說明神宗就靠着這些稅官活着,但高攀竜和顧憲成的這種行為贏來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顧憲成和高攀竜為首的東林名士,作為書院講學的先生來說,最關心的還是國傢的科舉,因為那時科舉是士人參政的唯一途徑。既然這是唯一的途徑,再加上當時朝政如此腐敗,那這種風氣必然也會在考場上蔓延,科舉舞弊屢見不鮮,當然影響最大的一次可能就是萬歷三十八年的韓敬科場案。這韓敬是浙江歸安人,也就是現在的吳興人,他參加當年的會試時試卷本來已經被點落了,可是中間他給考官湯賓尹行賄後,居然將被錄取為第一名。其它考生也紛紛行動起來,找門路想辦法,最後朝廷查出越房錄取的考生就有十八人之多。作為東林八君子之一的錢一本把這事告訴了顧憲成和高攀竜,他們就紛紛上書朝廷說內閣隱瞞了這場科場舞弊,要求革除那些舞弊而中進士的宦官商賈子弟,並對改革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他們認為象這些會試舞弊案可以看出官員的腐敗已很深,治病要治根,首先必須整肅吏治。他們認為天下之害就是因為朝廷各個機關受賄之後亂用無纔無德之人,提出取士的標準首先是"正"和"大節",這又不得不讓人想起他們舉薦李三纔入朝的事。
也是萬歷三十八年,因為內閣缺人,大學士葉嚮高提議要推補閣臣。有人建議閣臣不應該專用翰林院的那幫官員,可以從外官中選拔人才,經群臣品議後推薦充任。當時大傢想到的就是李三纔,這個李三纔剛正敢言,確實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在官場和民間都極有口碑。比如神宗派到鳳陽府的幾個礦????監稅中有一個最蠻橫兇惡的人叫陳增,尤其是陳增的一些爪牙,成天壓榨欺負百姓,由於他們是直接嚮皇帝負責的稅官,地方官員無人敢管,李三纔嚴懲了陳增的一些手下,一些罪名比較大的甚至將之捉拿捕殺,老百姓紛紛拍手稱快。陳增還有一個幫兇叫程守訓貪污贓款數十萬兩之多,沒人敢管,又是李三纔站了出來,嚮朝廷參劾他們,終於這個程姓的貪官衹能伏法,再一次大快人心。兩淮地區地區發生水災,李三纔也積極請命,對災民增加賑濟,連連上書直至免除數十州的稅收,這樣的官員怎能不得民心。這回江南水災,民不堪命,顧憲成也給時任漕撫的李三纔寫了信,希望他能嚮朝廷通報,而對百姓有所接濟。李三纔本就非常瞭解這位正直的顧憲成,他寫來的信自然很重視,江南的災情時時浮現在他心頭,幾次三番地上書,朝廷終於也發放了救濟,及時地為江南百姓解决了許多睏難。就因為這一係列的事,朝廷的百官都看在眼裏,對李三纔的人品有了很深的瞭解,正當選拔官員之時,李三纔自然被很多人推薦。知李三纔最深的,舉薦最出力的當然是東林領袖顧憲成了,可是朝廷內許多齊、楚、宣、浙等派係的宦官都怕李三纔入內閣而影響他們的利益,紛紛上疏攻擊李三纔,說他如何貪贓枉法,說他如何玩忽職守如何蠻橫姦詐,所有污衊的詞都用上了,唯一的目的是搞臭他。顧憲成高攀竜等東林名士都看在眼裏,也紛紛上書與那些居心叵測的宦官展開辯駁,此外,顧憲成還寫信給當時的輔臣葉嚮高以及吏部尚書孫丕陽,力證李三纔是清廉正直之官,而且勤學力行,不入內閣是朝廷的損失。人傢開始懷疑你顧憲成,這麽舉薦李三纔是不是也是結黨,顧憲成說,哪衹是結黨,君子之間的黨光明正大以天下為公,有何不可,衹怕是禍國殃民的小人營私結黨。針對宦官無謂無理的攻擊,他這樣說明他的用人原則:
凡論人,當觀其趨嚮之大體。趨嚮苟正,即小節出入,不失為君子趨嚮;苟差,即小節可觀,終歸於小人。又聞為國傢者,莫要於扶陽抑陰。君子即不幸有詿誤,當保護愛惜成就之;小人即小過,當早排絶,無令為後患。
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很科學的用人觀,可是朝廷未必聽你顧憲成的一傢之言,李三纔入閣與否的分歧和爭論,其實是真正的愛國士大夫階層和腐朽的政治派別之間的鬥爭。在那樣的時代,又總是惡勢力得勢,比如這些掌握話語權的小人,在朝廷中都如日中天。那李三纔怎麽辦,他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和避開這些紛爭,連續十五次上疏辭職,這讓他的反對者們高興了一陣,而難過的是顧憲成等人,他們覺得失去這些人才是朝廷的損失,萬歷皇帝纔顧不得這些損失,他依舊悠閑地在後宮修養着,少幾個李三纔算什麽。
四
東林書院最初創辦的初衷就是讀書講學和救國,顧憲成和高攀竜為此也為書院製定了一係列的宗旨和院規以及具體的會約儀式,與白鹿洞書院相比,東林書院的規範就顯得更加細緻。東林書院的建立實際上也適應了吳中地區學人商榷新知的需要,會約規定,每年開一次大會,每月一次小會。除了酷暑嚴寒,書院會定期會講,會講的期限是三天。顧憲成和高攀竜在本地的聲望很高影響極大,遠近的學子紛至沓來,每次三天會講的期限,張涇鎮上除客棧外連祠堂廟宇,甚至周圍的農戶人傢都被人租滿了,為的就是聽到顧憲成他們講授的課。顧憲成高攀竜與東林諸名士集資在附近靠河的地方造了數十間公捨,讓來自江南各地的學子們住宿,後來東林書院名氣漸大,各地的學者也多有耳聞,有的從京城、湖廣、閩浙甚至雲貴趕到無錫參加會講,也有的學者不遠千裏泛舟問學。在這種自由的學術風氣中,由於東林名士都有着幾乎統一的學術主張,自然也就形成了一個學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故國行吟 | 第2節:故國行吟(1) | 第3節:故國行吟(2) | 第4節:故國行吟(3) | 第5節:故國行吟(4) | 第6節:故國行吟(5) | 第7節:故國行吟(6) | 第8節:故國行吟(7) | 第9節:故國行吟(8) | 第10節:故國行吟(9) | 第11節:故國行吟(10) | 第12節:故國行吟(11) | 第13節:故國行吟(12) | 第14節:故國行吟(13) | 第15節:故國行吟(14) | 第16節:故國行吟(15) | 第17節:故國行吟(16) | 第18節:故國行吟(17) | 第19節:故國行吟(18) | 第20節:故國行吟(19) | 第21節:故國行吟(20) | 第22節:故國行吟(21) | 第23節:故國行吟(22) | 第24節:故國行吟(2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