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精神(貳)   》 第4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6)      辜鴻銘 Gu Hongming

  在法國,16世紀,那瓦爾的亨利、大孔代親王及其鬍格諾派教徒(78 )們,也開始着手斬殺這個邪惡女巫。遺憾的是,亨利心中固有的法國式的寬宏大量使他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當邪惡女巫承諾棄惡從善之後,他便與之達成了和解。
  然而,法蘭西民族不得不為那瓦爾的亨利的妥協付出高昂的代價——由於他竟然軟弱到寬恕那個邪惡女巫的地步,從而使得法蘭西民族在兩百年後衹好去經受法國大革命恐怖的衝擊。如果有誰要想瞭解那個邪惡女巫對法國舊式貴族或統治階層的靈魂造成了多麽大的破壞與震動,他可以去讀讀菲力浦?埃格利特(Philip Egalite)和卡迪那爾?諾安(Cardinal Rohan)的回憶錄,以及莫泊桑的《鑽石項鏈》(Diamond Necklace)。
  在拿破侖一世撲滅了革命並成為法蘭西的主宰之後,他也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讓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與重新光顧這片土地的老朽女巫結為秦晉之好。自命不凡的拿破侖,他竟然蠢到同那瓦爾的亨利一樣的程度,正如貝朗傑所唱:
  (拿破侖)竟然與其父就耶穌基督達成了荒唐可笑的和解!從那一刻開始,拿破侖的靈魂主變得粗俗卑鄙起來,並且不得不死在聖赫勒拿島上。一個羅馬教皇為之加冕的人,竟會死在那樣一個地方!
  煊赫一時的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國,也是邪惡女巫的魔杖點化出的耀眼迷人的大廈。可以預見,其必然遭受的下場,是它的最終坍塌以及恐怖的巴黎公社的出現。
  直截了當地說,此刻正吞噬法蘭西民族的靈魂、吞噬法國受過教育階層及其所有好人靈魂的東西,不再是放縱肉欲或淫蕩,而是耶穌會教義(79 )。
  有一天,一個中國男孩帶了一大捆書回傢,他的母親對他說;“我很高興,你打算讀這些書,而不再是成天去玩。”
  “不,娘,我可不想讀這些東西,我是要讓父親去讀,以便他能考取功名,好做大官。我自己並不想做高官,我衹想做大官的兒子!”
  令我感到特別震驚的是,羅伯特?赫德爵士在最近討論中國問題的文章中,竟然虔誠地希望基督教在中國能得到奇跡般的快速傳播,並認為這樣中國人就會變“乖”(Kwai),成為“友誼至上”列強們的摯友,從而使歐洲人擺脫“黃禍”的威脅。
  依我看,赫德爵士這一虔誠的願望所暴露的天真可笑與厚顔無恥,實在讓人驚得目瞪口呆。要是中國人都變成循規蹈矩的衛理公會教徒,隨時準備把臉蛋伸過去讓人抽,然後再戴上他們的鬥篷,穿上他們的外套——估計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赫德爵士能夠繼續加倍地給他的海關職員發薪水,以不致中斷其上海的海關職員們的周末舞會。與此同時,中國陝西一些城市的菜市場上正在出售人肉!
  讓我大惑不解的是,赫德爵士既然想把歐洲人從“黃禍”中拯救出來,那怎麽不鼓吹使用鴉片呢?“鴉片”可是與基督教一樣,是最好的麻醉劑啊。無論怎麽說,“鴉片癮”的廣泛傳播比基督教的傳播要簡便易行、容易接受得多。
  我相信,在內心深處,赫德爵士對中國人懷有好意,畢竟,他在中國人當中生活了四十年。正因為如此,赫德爵士對此竟渾然不覺:他這個溫情脈脈的虔誠願望所折射出的令人發指的卑鄙和厚顔無恥,越發使人感到奇怪。羅瓦利斯(Novalis)曾說:“當我們夢見做夢的時候,我們就快要醒了。”
  赫德爵士曾提出兩種解决中國問題的方案:一種是實行強硬的帝國主義的瓜分豆剖,一種是爭取在中國能飛速傳播基督教。而我,則冒昧地提出第三種方案:我們要講求公正合理!
  歐洲的富有階層——被卡萊爾駡為“養尊處優之輩”(Pamperedun)的人們——害怕正視正義的威嚴面孔——仿佛正義就像美杜莎(80 )的頭,一旦被其目光觸及,便會化為石頭。英格蘭人的“傲慢”,蘇格蘭人和德國人的“自私”,使他們不敢去正視美杜莎威嚴的面孔;而法國人、愛爾蘭人及所有像法國人一樣寬容的民族,一旦瞥見正義的威嚴面孔,就會想方設法以“基督教最好能飛速傳播”之類的虔誠願望來藏頭蓋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第2節:序言(1)第3節:序言(2)
第4節:序言(3)第5節:序言(4)第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
第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2)第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第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第1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6)第1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7)
第1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8)第1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9)第1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0)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第1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2)第1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3)
第1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4)第2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5)第2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6)
第2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7)第2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8)第2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9)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