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41節:陳寅恪:"國可亡,而史不可滅"(4)      帥彥 Shuai Yan

  1937年8月8日,日軍進入北平城。與此同時,津沽也淪陷敵手。北平城內人心惶惶。對於此段經歷,陳寅恪夫人唐篔記述道:"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7月28日京郊有激烈戰事,當夜二十九軍撤退。8月8日正午日軍入城。津沽亦淪陷。舊都人心惶惶。"日軍入城後,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終日憂憤,以至舊病復發,但因見時局如此,陳三立拒不服藥進食。臥病期間,每當有親友探視,陳三立就低聲嚮來者探問時局究竟如何的消息。前來探視者中有人說中國國力不如日本,中日之間的這場戰爭必定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陳三立高聲怒斥道:中國人豈狗彘不若,將終帖然任人屠割耶?"憂病交加,一代詩文宗師陳三立遂於9月14日(陰歷八月初十)悄然棄世,時年八十有五。對於父親的死,陳寅恪後來也回憶說:"七七事變北京淪陷。八十五歲的老父親因見大局如此,憂憤不食而死。"
  國仇傢恨鬱結於心,陳寅恪如何自處?此時,清華大學已搬遷至湖南長沙。9月2日,清華校長辦公處通告:"開學無期,……自9月份起停止發薪。……消華校長命教授等即赴長沙,籌備在該地開學。……"是走,還是留?9月23日,清華密友吳宓到陳宅參加陳三立老人祭吊並與陳寅恪商量避難方式,吳宓日記記載說:"寅恪甚贊同宓隱居北平讀書一年之辦法。惟謂春間日人曾函邀赴宴於使館。倘今後日人徑來逼迫,為全節概而免禍纍,則寅恪與宓等,亦各不得不微服去此他適矣。"此時的陳寅恪已因高度近視,右眼忽然視網膜脫離,遭緻失明。儘管眼疾治療刻不容緩,但中國文人的氣節觀卻又讓他不得不走。陳寅恪長女流求晚年回憶說:"記得那天晚上祖父靈前親友離去後,父親仍久久斜臥在走廊的藤躺椅上,表情嚴峻,一言不發。以後他說决定不做手術,奔嚮當時清華內遷的臨時校址趕着上課。還未等到祖父'出殯'的口子,就依靠他唯一的左眼和母親帶着襁褓中的三妹和兩個剛上小學的女孩,還有照顧三妹的王媽媽一起開始了逃難的歷程。"
  二、"轉徙乞食西南天地之間"
  父親陳三立先生喪事畢,陳寅恪即開始考慮如何離開北平趕赴清華(此時內遷的清華大學已經在臨時校址長沙開學)。友人毛子水回憶說:"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起,寅恪先生處理散原先生喪事完畢後,即約我同離北平。"
  ……
  陳寅恪小傳
  陳寅恪(1890-1969),著名史學家。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1890年7月2日出生於湖南長沙。
  陳寅恪出生於官宦兼書香門第,自幼接受傳統教育。1902年,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後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1914年回國。1918年鼕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遊學,先後在哈佛大學、柏林大學就讀,1926年6月回國。與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一同應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四大導師"。1929年,清華國學院停辦,改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係教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