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41节:陈寅恪:"国可亡,而史不可灭"(4)      帅彦 Shuai Yan

  1937年8月8日,日军进入北平城。与此同时,津沽也沦陷敌手。北平城内人心惶惶。对于此段经历,陈寅恪夫人唐筼记述道:"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28日京郊有激烈战事,当夜二十九军撤退。8月8日正午日军入城。津沽亦沦陷。旧都人心惶惶。"日军入城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终日忧愤,以至旧病复发,但因见时局如此,陈三立拒不服药进食。卧病期间,每当有亲友探视,陈三立就低声向来者探问时局究竟如何的消息。前来探视者中有人说中国国力不如日本,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必定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陈三立高声怒斥道:中国人岂狗彘不若,将终帖然任人屠割耶?"忧病交加,一代诗文宗师陈三立遂于9月14日(阴历八月初十)悄然弃世,时年八十有五。对于父亲的死,陈寅恪后来也回忆说:"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八十五岁的老父亲因见大局如此,忧愤不食而死。"
  国仇家恨郁结于心,陈寅恪如何自处?此时,清华大学已搬迁至湖南长沙。9月2日,清华校长办公处通告:"开学无期,……自9月份起停止发薪。……消华校长命教授等即赴长沙,筹备在该地开学。……"是走,还是留?9月23日,清华密友吴宓到陈宅参加陈三立老人祭吊并与陈寅恪商量避难方式,吴宓日记记载说:"寅恪甚赞同宓隐居北平读书一年之办法。惟谓春间日人曾函邀赴宴于使馆。倘今后日人径来逼迫,为全节概而免祸累,则寅恪与宓等,亦各不得不微服去此他适矣。"此时的陈寅恪已因高度近视,右眼忽然视网膜脱离,遭致失明。尽管眼疾治疗刻不容缓,但中国文人的气节观却又让他不得不走。陈寅恪长女流求晚年回忆说:"记得那天晚上祖父灵前亲友离去后,父亲仍久久斜卧在走廊的藤躺椅上,表情严峻,一言不发。以后他说决定不做手术,奔向当时清华内迁的临时校址赶着上课。还未等到祖父'出殡'的口子,就依靠他唯一的左眼和母亲带着襁褓中的三妹和两个刚上小学的女孩,还有照顾三妹的王妈妈一起开始了逃难的历程。"
  二、"转徙乞食西南天地之间"
  父亲陈三立先生丧事毕,陈寅恪即开始考虑如何离开北平赶赴清华(此时内迁的清华大学已经在临时校址长沙开学)。友人毛子水回忆说:"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起,寅恪先生处理散原先生丧事完毕后,即约我同离北平。"
  ……
  陈寅恪小传
  陈寅恪(1890-1969),著名史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1890年7月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
  陈寅恪出生于官宦兼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902年,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后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就读,1926年6月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同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四大导师"。1929年,清华国学院停办,改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