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寶島佛教六十日參學記:僧眼看臺灣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41節:僧眼看臺灣(40)      體恆 Ti Heng

  現在,玄奘大學有文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管理學院、資傳學院等六個學院共19個係所,有專職教師190人,兼職教師400餘人,師資力量在臺灣所有大學中排名前十,可以說已經很不錯了--這也是他們能夠獲得臺灣"教育部"支持的原因所在。
  玄奘大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圖書館。他們圖書館的藏書並不是很多,總數衹有26萬册,而且是分館放置,可是卻是實行的電子化、無人化高科技管理。他們在每本書裏打入了一個微型的芯片,無論藉書還是還書,都不需要工作人員,衹需把卡刷一下就行。學生拿下的書讀過之後,若沒有放到原來的位置,衹需要用一隻小儀器掃描一下,就可以發現它在哪裏。學生若沒有刷卡帶書走,圖書館的大門自動封閉不能開啓,還會被拍照登記。而且,圖書館每天開放,很早開門,很晚纔閉館。所有的圖書都可以開架閱讀,也可以藉走。因此,他們的圖書館裏學生很多,藉閱率很高,書籍也非常有序。據說,玄奘大學圖書館的這套設施,就是在臺灣所有大學的圖書館裏,也算得上是先進的。
  玄奘大學很註重辦學理念的實踐,說出來的就要落實。他們的師生全部可以無綫上網,因為學校有覆蓋全園區的專用無綫網絡設置。他們大部分教室都配備有電子化設施,教學的過程可以全程錄像錄音,學生如果錯過了當日的課程,可以隨時於網上補習。
  玄奘大學的創建非常不易,建設過程中曾多次面臨資金匱乏的危機。為此,了中長老先後九次出動,全臺募款。我在大學"校史館"的壁貼上看到一幅圖片,是他為了募捐與弟子們扮演《西遊記》中人物形象的合影,他扮的是唐僧,形象頗為滑稽。可是看到這個照片,我卻笑不起來,因為心中涌動的都是感動,其中艱辛完全可以體會!
  當代臺灣佛教的奇跡不是坐擁而來,它是無數大德心血與汗水的成就。大陸佛教的未來,也需要無數具有他們這種打拼精神的年輕人去開拓!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高雄不眠夜
  高雄離苗慄比較近,因為明天一早要去苗慄的中正大學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所以今晚藉宿高雄。這是我第二次來高雄。
  一樣熟悉的風景,一樣溫暖的氣候,而且同樣經歷一個不眠之夜。衹是,想不到的是,不眠之事已大不相同。
  第一次來高雄是2002年,那是佛指捨利赴臺供奉,我作為護法一團的二十名成員之一,從臺北一路護送捨利到高雄。目睹幾十萬人沿途朝拜佛捨利的盛景,心潮澎湃,激動不已。於是,一夜無眠。
  就在那次的高雄之行,我認識了元亨寺的林碧玉居士,她是《妙林》雜志的編輯。人瘦瘦的,文文氣氣,很有精神。這本雜志我早看過,知道辦得不錯,所以朋友介紹與她認識時,我很高興。她聽說我喜歡弄些豆腐塊,勸我多寫文章,為《妙林》投稿。自此,與《妙林》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自序第2節:僧眼看臺灣(1)第3節:僧眼看臺灣(2)第4節:僧眼看臺灣(3)
第5節:僧眼看臺灣(4)第6節:僧眼看臺灣(5)第7節:僧眼看臺灣(6)第8節:僧眼看臺灣(7)
第9節:僧眼看臺灣(8)第10節:僧眼看臺灣(9)第11節:僧眼看臺灣(10)第12節:僧眼看臺灣(11)
第13節:僧眼看臺灣(12)第14節:僧眼看臺灣(13)第15節:僧眼看臺灣(14)第16節:僧眼看臺灣(15)
第17節:僧眼看臺灣(16)第18節:僧眼看臺灣(17)第19節:僧眼看臺灣(18)第20節:僧眼看臺灣(19)
第21節:僧眼看臺灣(20)第22節:僧眼看臺灣(21)第23節:僧眼看臺灣(22)第24節:僧眼看臺灣(2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