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41節:穩健:“中道而立”(4)
田玉川 Tian Yuchuan
“該外的一文不少,外該的聽其自便”,這是晉商普遍信奉的準則。該,即欠。欠人傢的銀子,到了該還的時候,一文不少地歸還,不衹了結了賬,更重要的是用銀子證明了自己的誠信。不衹已經合作者,能夠相信自己的誠信,更有那些尚未合作者,會以誠信中看到擴大合作的可能。所以,誠信是雙贏,而不是單贏。
而外該,即別人欠自己的銀子,一般也不催不要,到了該還的時候,能夠及時如數歸還,當然是其誠信的體現,雙方的合作關係仍可維持和發展;但若該還時還不了,那就不僅僅衹是銀子多少的問題,而是失去了誠信,那損失可就無法用銀子來衡量了!以前有合作關係的,是失信的直接受害者,肯定不願再繼續合作了;現在尚未合作者,也不願再重蹈受害者的覆轍,因而也不敢再與其做生意。而無人願意與其做生意,對於一個商傢,意味着什麽呢?
所以,“聽其自便”,就等於自生自滅,誰願意呢?
晉商通過標期,把誠信制度化,大傢共同遵守,成為集體的自覺行為。誰也不敢失信於人,除非他不想再做生意了。這樣以來,人人都爭做誠信者,為他人,更為自己。偶而出現那麽個別的失信者,也被自然而然地淘汰出局了。
惟有形成人人講誠信的機製,誠信才能成為每個人“至誠”的自覺行為;惟有人人“思誠”這種機製才能夠延續和完善。
就像晉商那樣,每個商傢都堅持以誠信為本,整個晉商幫的誠信就是天下第一;若有一商傢失信,那整個晉商的誠信都要受到影響,因而,大傢信奉的誠信機製具有糾錯功能。即使“偶然”或“突發”,也是不能允許的。縱有不惜以自傢商號的命運為賭註,有意失信,那立即會被淘汰出局。即使會給整個商幫的誠信造成一定的傷害,那也及時地純潔了商幫,維護了整體的誠信。
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那些並不在少數的不講誠信者,在普遍不講誠信的環境中,如何能像晉商那樣,建立起誠信機製呢?如何能讓做假者有“至誠”呢?如何能讓人人“思誠”呢?
還得體現法的精神
孟子他老人傢一貫主張通過修身養性來實現道德完善,固然是必需的,但現實是,並不是人人都能夠自覺“思誠”,並不是人人都能“至誠”待人,弄虛作假者大有人在,以假亂真者愈演愈烈,並不因為有孔孟這樣的聖人的諄諄教誨而有所減少!相反,自古至今,虛假、失信的人和事,竟越來越多,為什麽?
為何虛假會不斷推陳出新?
為何失信會公行?
為何誠信反成了一種奢望?
縱觀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若衹寄希望於人內心的良心發現,去誠信待人處事,那顯然是不夠的。孔孟的聖人之教,教化了幾千年,誠信的機製也沒有建立起來,虛假、失信卻成泛濫之勢,原因就在於缺乏一個具體的標準和尺度,那就是法治。
儒傢文化恰恰缺少的,就是不重視法治,而註重德治。
德治的實行註重內修、感召,往往難以把握和實施。也為那些不誠信者,創造了以假亂真的機會。有時候,會適得其反。比如:你與一個慣騙講誠信,他剛好利用你的誠意,而連連得手;你與一個屠夫講誠信,他與你對話的衹有屠刀,再就是蔑視和嘲弄。因此,講誠實要看對象,要分時機,要有一個標準,這就是法治。
從古巴比倫漢漠拉比法典到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從古希臘的梭倫改革、伯裏剋利改革到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標榜的拿破侖法典,從遠古理想的“大同世界”到聯合國憲章,從人權宣言到孫中山的“五權宣傳”……人類立法的基本精神都是公正、誠信,基於這一基本原則,建立誠信機製,最有效、最現實、最普遍、最可行的做法就是,充分體現法的精神。
唯有用法律來規範個人和組織的行為,輔以道德教化,才能建立真正的誠信機製,形成理想的誠信、和諧社會。
這就像體育比賽一樣。首先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公開的、公正的比賽法則,然後大傢依此法則才能進行比賽。不然的話,比賽法則因人而異,不公平,能進行比賽嗎?比賽過程暗箱操作,不公開,能進行比賽嗎?誠信體現在遵守比賽法則,個人及團體的品德如何,也體現在是否違犯比賽法則上,而不是標榜的如何,內心活動怎樣,裁判不衹是對競技水平的裁决,也是對個人和團體的誠信的檢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