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讀《金瓶梅》品明朝社會   》 小作坊有大市場(2)      梅朝榮 Mei Chaorong

  另一些地區的農民,不少人專門從事農業經濟作物的生産,以供應絲織手工業的需要。如湖州(今屬浙江)的農民專植桑養蠶,以至桑麻萬頃。湖絲成為蘇、杭、福州、成都以及其他新興絲織業各城鎮的主要原料。僅次於湖絲的還有四川保寧(今閬中)的閬繭。閬繭不僅為本地所需,而且銷售到吳越和以織潞■著名的山西潞安。
  棉紡織業亦然。在鬆江城郊,有些農民以織布為專業,在這裏有專以織布為生的機戶,有從事棉花加工的彈花和軋花作坊,有從事棉布加工的踹坊(踏布、壓布的作坊),還有新興的棉布再製品的行業如製襪業等。有的商人把鬆江的棉布運往蕪湖漿染,當時“織造尚鬆江,漿染尚蕪湖”,蕪湖已成為漿染棉布的中心。為了供應鬆江等地棉紡織業的需要,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一部分農田,也大量種植棉花。
  明太祖朱元璋的時期,也是非常重視棉桑種植發展的時期。
  明朝政府也很註意棉花和桑、麻等的種植。建國前已有這方面的命令,洪武初年又頒布法令,規定凡農民有地五畝至十畝者,要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否則要嚮政府繳納絹、麻布或棉布各一匹,有地十畝以上的加倍。這一措施,使繳納絲、麻、棉布的徵調成為田賦中僅次於米糧的次目,為紡織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原料,有利於絲織業和棉織業的發展。
  朱元璋曾頒布法令,規定:如今天下太平,老百姓除了按照自己的本分交公糧和當差之外,並沒有什麽其他的麻煩。因此,你們務必要用心打理自己的事情,以做到豐衣足食。每戶務必要按照國傢法令,依法栽種桑樹、棗樹、柿子樹和棉花。這樣,每年養蠶生産的絲綿,可以豐衣;棗、柿子可以賣錢。遇到歉收年景可以當糧食。此事對你們老百姓有好處,鄉村裏甲老人務必要經常監督檢查。若膽敢違背,傢遷化外——流放到邊疆去。(正德《大明會典》·州縣二)
  明朝政府高度重視棉織業的發展態度,决定了棉織業有一個好的發展空間。它不僅成為中國小農家庭不可或缺、僅次於農業的副業生産,而且是産量最多、銷路最廣的手工業。
  鬆江的棉織業,蘇杭二州的絲織業與石塘鎮的造紙業,蕪湖的漿染業,景德鎮的製瓷業齊名。明朝時太湖地區出現大量“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的家庭,蘇州震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盡逐絲綢之利”,鬆江地區男女幾乎均以棉織業為業。
  政府大力提倡,農民積極響應,因此,棉織業的生産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軋棉,明初尚需要“二人掉軸,一人喂上棉花”,等到萬歷以後,已經改為四足腳踏纜車,一個人的工作量可以抵原來三個人的工作量;紡綫也由原來的手搖紡車,紡工大多是一手搖車,一手紡一根綫,萬歷以後,改為足踏紡車,“一手握三管”,生産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倍。當時的絲、棉織業雖說是一傢一戶的小門小戶的經營方式,但是,它已經作為一個農業副業深入到家庭生産過程中。僅鬆江一個地方的産量就能夠“日出萬匹”,當時有個歌謠說的就是明朝棉織業與絲織業的盛況:“買不盡鬆江布,收不盡魏塘紗。”
  棉織業發展的同時,絲織業也在蓬勃發展。加工生産絲織成品的機器也有改進,“機行之巧殆天工”。織絲綢的花機,中間“花樓”高丈餘,兩人操作,一人在樓門下,專職織緯,叫織匠;一人在花樓上,專職提經,叫輓花工。二者相互配合,生産出來的成品,經緯結合,工藝精美。
  明代中後期,製瓷業規模很大,其中心是景德鎮。此鎮的製瓷業在宋元基礎上繼續發展,産品豐富多彩,如成化、嘉靖、萬歷時期所産的各種青花和彩釉瓷器,以及薄胎純白瓷器都十分精美,聞名中外。明後期景德鎮的官窯約五十八座,民窯達九百座,民窯産品有的甚至超過官窯。此外,浙江處州、福建德化、河南禹州、北直隸麯陽、南直隸宜興等地,製瓷業也有相當規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殺人不見血的刀(1)殺人不見血的刀(2)殺人不見血的刀(3)太監敢頂半邊天(1)
太監敢頂半邊天(2)太監敢頂半邊天(3)玩主坯子皇帝命(1)玩主坯子皇帝命(2)
玩主坯子皇帝命(3)父母還是親生好(1)父母還是親生好(2)父母還是親生好(3)
特務行業很吃香(1)特務行業很吃香(2)特務行業很吃香(3)平民組織鬧黨派(1)
平民組織鬧黨派(2)平民組織鬧黨派(3)親兄弟得明算賬(1)親兄弟得明算賬(2)
親兄弟得明算賬(3)別人挖坑自己跳(1)別人挖坑自己跳(2)別人挖坑自己跳(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