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煮酒说水浒 》
第41节:随笔杂说(12)
沈家仁 Shen Guren
其次,梁山泊水陆纵横,相互为用,既然"军事上,进便于出击,守利于防卫,退易于转移,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军事要地",那么这个"战略性的军事要地"也就必然为官军所用。因为这些军事上的有利之处,也可以说是官军在军事上的有利之处。"梁山泊多盗"这是历史真实,而历次起义都迅速被镇压下去这也是事实,这就充分说明:梁山泊不是义军理想的依托。如果说梁山泊是理想的根据地的话,史实上的宋江起义就没有必要到处转移。再说梁山泊沟通黄河、运河,是北宋重要的交通要道,正因为交通方便,就造成易攻难守之势。有一点要考虑到,宋代的造船业是相当发达的。《水浒》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船只,特别是高太尉讨伐梁山时,请叶春设计建造的大海鳅及小海鳅战船,每只只能容百人至数百人,外用竹笆遮护,既可避箭火,又可在船面竖立弩机,官兵凭借这些战船在泊中就可畅通无阻,更何况北宋时还专门设立了制造火药的火药局,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运载武器--火箭。《水浒》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述:轰天雷凌振打梁山时就用了三种火炮:风火炮、金轮炮及子母炮。吴用以为"我山寨四面都是水泊,港汊甚多。宛子城离水又远。总有飞天火炮,如何能够打的到城边。"谁知凌振只放了三炮,"两个打到水里,一个直打到鸭嘴滩边小寨上",使"众头领尽皆失色",可见其射程之远。从书中"天崩地陷,山倒石裂"八字看,其杀伤力之大可想而知。而梁山寨仅只是个197.9米高,占地仅3.54平方公里的矮小孤山,朝廷官军利用其巨大战船及其火炮攻击,宋江义军在梁山之上是难以藏身的。
再次,从古今事实看,某一地区要成为起义军的根据地,先决条件是交通一定闭塞,是敌方守备的薄弱环节。江西井冈山根据地如此,陕北延安根据地亦如此。而梁山泊正恰恰是北宋王朝防范的重点地区,交通又极为便利,我认为它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宋江义军的根据地的。
第二,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论证。关于这一点,有学者提出"已为人们发现的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并由元初陈泰《所安遗集补遗》中的一段记述为依据,然后用推理的形式,从三个方面推导出结论。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个"理",还是推不出来。我们不妨看看"已为人们发现的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材料曰:"余童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舟过梁山泊,遥见一峰,嵽嵲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议事处……'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江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请注意文中的"闻"字,闻者,听说也,听说之事怎能信以为真呢"此安山也。昔宋江议事处……"也是闻"篙师"所言。篙师者,船工也。"篙师渔夫世代生活于此",但其所言又怎能替代史料呢如果按照这种见解,"流传于他们之中的故事是可信的",那么,今阳谷县城东南三十五华里的景阳冈,立有"武松打虎处"碑,阳谷县十字街首有"狮子楼",我们就能确认真有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这样的故事是历史事实,梁山义军中就真有武松其人了吗现在梁山黑风口塑起了李逵像,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李逵是梁山义军将领之一中国类似的民间传说很多,后人为了纪念它,往往喜欢假事真做,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当成了可信的材料,那就无所谓历史,更不用考证了。再说陈泰生活的年代虽距宋江起义仅百余年,但陈泰毕竟是词曲家而不是历史学家,他所著的《所安遗集补遗》是文艺作品,而不是史书。《江南曲》只不过是因过梁山,闻篙师所言,味王荆公诗,而叙游历所作,这怎能算是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呢更何况篙师自己还错把距梁山十余里的"小安山"当成梁山。陈泰的《所安遗集补遗》也是属于"文"而不属于"史"的东西,何况陈泰在文中很慎重的用了"相传"两字,籍以说明此为不属于"史"的范畴。有的学者又为何当"史"来看待,这不是前后自相矛盾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梁山好汉 |
|
|
第1节:专家推荐 | 第2节:开卷解谜(1) | 第3节:开卷解谜(2) | 第4节:开卷解谜(3) | 第5节:开卷解谜(4) | 第6节:开卷解谜(5) | 第7节:开卷解谜(6) | 第8节:开卷解谜(7) | 第9节:开卷解谜(8) | 第10节:开卷解谜(9) | 第11节:百家争鸣(1) | 第12节:百家争鸣(2) | 第13节:百家争鸣(3) | 第14节:百家争鸣(4) | 第15节:煮酒说人(1) | 第16节:煮酒说人(2) | 第17节:煮酒说人(3) | 第18节:煮酒说人(4) | 第19节:煮酒说人(5) | 第20节:煮酒说人(6) | 第21节:煮酒说人(7) | 第22节:煮酒说人(8) | 第23节:品酒赏艺(1) | 第24节:品酒赏艺(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