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41節:第二節 學習的章法(1)      劉德江 Liu Dejiang

  第二節學習的章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篇第二》第十四章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雍也篇第六》第十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篇第七》第二十二章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第六章
  學思並重
  孔子說如果衹是死讀書,而不善於思考,那麽你衹能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找不到方向,在書中失去自己的個性和見解,最後衹能顯得很罔然,好像一無所得似的;如果衹是空想,任思維上天入地,遨遊八方,卻對讀書顯得不夠重視,僅僅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思考當中,那麽你則很難擺脫狹隘少見識的處境。用《論語》中的話概括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在學習當中不可不謹記這兩點。
  在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大傢都明白,從外界吸收知識來營養自己就是學。很多在農村的孩子,由於上不起學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從而失去了思考的基礎。雖然他們人很聰明,天賦也都不差,但正因為讀書少,學識程度便受到限製,衹能躬耕壟畝,一輩子皆為農夫。這些人就是因為生長環境差、學習條件不好,致使發展受到限製,一生都被耽誤了,這些都令人感到很可惜。但是在社會上還有一些人,這些人的生活環境優越,也極有天賦,可他們由於年輕不懂事,不知天高地厚,衹是依恃自己那點天賦、那點才華,以為可以通過自己的靈感想象來提升自己的檔次。於是一些人便把很多時間都用在自己的空想上來,結果衹能是檔次很低,上不去。特別是在學校裏,經常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一些學生,自認為個人稟賦極高,頗具靈氣,以為衹要埋頭苦思冥想,便可以取得好成績。殊不知這是學習的大忌,結果衹會浪費自己的時間。
  賈誼《新書》中有一個比喻:"學如日,靜居獨思如火。"放棄學問而一味苦思,就像放棄庭院裏明亮的日光而藉助屋子裏昏暗的火光,可以見到一些東西,但看得深遠看得清晰則是不可能的。世上有很多人對着厚厚的名著,大半輩子青燈黃捲,讀了不少記了不少,但自己衹是充當了學問倉庫,清查一下,裏面全是人傢的東西,自己的個性、見解一無所有。這樣的人衹是一味死學,不善於對書中的知識尋根究底,細緻辨析,提出自己的想法。結果衹能是,學問還是前人的學問,自己還是平平庸庸而無主見的自己。康有為說:"好學而不好深思的人,誦據甚博而不求事理所以然,故絶無心得,終無成就。"他很喜歡兩句話,並且經常推薦給別人。一句是程頤所說的"能窮也以然,是第一等人",一句是《尚書》所說的"思曰睿,睿作聖"。衹有用思去學,用學培養思,才能有所得有所獲。不然就會被聖賢經典、名人名著剝落了自己,滿嘴之乎者也,甚至用之乎者也來嚇人,來打人,而不知道自己已成了陳舊的之乎者也。所以康有為說:"孔子的話,學、問與思、辨,不可缺一,不可偏廢。"
  "不學無以入,不思無以出,則以學為先,終則以思貫通。"好學好問而不盲從,能夠在從先賢著作裏汲取知識的同時,大膽懷疑其錯誤的地方,這是真正的有學有思的學習之道。
  陸九淵,字子靜,號存齋,又稱象山先生,南宋江西人。陸九淵自幼聰穎,性若天成。三四歲時,經常服侍父親,極善發問。一日,忽然問道:"天和地的邊際在哪裏啊?"其父笑而不答,他則"深思至忘寢食",其父呵之,纔暫且放置一邊不去想了,而胸中疑團不散。五歲讀書,六歲學《禮》,八歲讀《論語》、《孟子》,尤善察辨。聞人誦程頤語錄,便說:"伊川之言,為何與孔子孟子之言不類?"從此對程頤的理學發生懷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