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外建筑的文化脉络:追逐建筑   》 魅力(2)      刘元举 Liu Yuanju

  以随手拈来。
  我喜欢读他的文章,喜欢聆听他的报告,就是他随便说上两句什么在我听来也十分精彩。在深圳的这一次由《建筑师》杂志主办的第二届“建筑师杯”的评选活动中,我又一次被他的不同凡响的见地所折服。他面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个方案,他是这样说的:“我要接受百花齐放,可是,我还要寻中国花。”“偶尔看到几朵小花,开得也不灿烂。虽然用了化肥,但是,是中国泥土,中国的品种。
  537朵花(指537份参评设计)多是鲜花,多是洋花,种到中国泥土上,就是开了,也有一点残凋。”
  “如果中国跟着西方走,什么后现代派,什么解构派、折衷派、复古派,最后中国变成国际主义,不单是中国人不愿意,连外国人也不高兴,也会反对的。”
  “中国现今是过渡时期,免不了有些洋味。这个过渡时期是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提高,但不能忘记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水平。外国的东西要认识,更要了解这些东西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欧美现代年轻人喜欢穿破烂的牛仔裤,我们中国人穿了那么多年破裤子,难道我们也随着西方穿破裤子吗?中国人现在该穿完整的裤子,解构的裤子还是少穿为好。多穿了,着了凉,对身体也不好。
  “中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中国的国情,过渡时期的百花齐放,我希望不要太长。据说,将要在深圳、广州、上海接受申请创办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这种事务所是真正的个体户,他们将面对市场经济,自负盈亏,经济压力一定相当大。他们对建筑设计抱什么价值观,抱什么使命,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建筑设计将举足轻重。
  “我这次评审,是在追求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期望以后有大量的中国品种的百花,哪怕开得不那么灿烂!”
  我真想多引一些他的讲话,不仅有深刻的见地,而且充满激情。可惜,他讲得太少了,没有听够。钟华楠先生这种不为浮燥的商品大潮所没,不被权势金钱所惑,沉下心来,甘于寂寞,孜孜以求民族文化之底蕴,之精髓,仅此一点就高出他的香港某些同仁;而他这种站在东西方文化的相对高度上来把握和参悟民族文化的大的视角,亦使国内建筑师望其项背。因而,他的杰出实属必然。
  在我步入建筑界时,中外许多建筑大师曾令我肃然起敬。我想一个一个地走近他们。我曾写过《走近赖特》,接下来的就是走近钟华楠。他闻知之后遂给我一信,言及“走近”什么人先要远视之。何况我不能比上赖特。走得太近可能近墨者黑!好一个近墨者黑,真想跟他沾点墨水,黑一点,浓一点,增点份量,否则,岂不苍白!
  钟华楠不是一座山脉,也谈不上一条什么河流,他大概也够不上建筑巨匠或伟人天才什么的,但是,他有着艺术家的气韵,哲学家的才思,建筑师的使命意识与献身精神。这种多角色多优势的汇合,便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风采。真想再见见他,那悠哉悠哉的烟袋锅子,那把超然飘逸还带有几分生动感的山羊胡子,那双全是智慧的小眼睛一闪一闪……
  (此文在《建筑师》杂志主编杨永生先生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在此谨表谢意。)
  1994年11月23日 于沈阳牧童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目录寻找建筑文脉(1)寻找建筑文脉(2)
寻找建筑文脉(3)寻找建筑文脉(4)寻找建筑文脉(5)
寻找建筑文脉(6)寻找建筑文脉(7)寻找建筑文脉(8)
寻找建筑文脉(9)西方的诱惑(1)西方的诱惑(2)
西方的诱惑(3)西方的诱惑(4)西方的诱惑(5)
西方的诱惑(6)西方的诱惑(7)西方的诱惑(8)
广州有个佘俊南张锦秋之于西安(1)张锦秋之于西安(2)
建筑学巨擘陈植(1)建筑学巨擘陈植(2)建筑学巨擘陈植(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