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陽光八萬裏:2007年最具實力的散文集   》 第40節:神農架:生命的傢園(4)      古清生 Gu Qingsheng

  金猴嶺原始森林,金絲猴生存的棲息地之一,金絲猴有川金絲猴、滇金絲猴。神農架金絲猴為川金絲猴譜係,此猴體格健壯,頭部呈圓狀,面部皮膚呈藍色,眼睛圓而大,鼻孔上仰,吻部鼓而突出,全身披金絲毛,衹有頭頂和尾巴黑褐色;耳、胸和腹部毛色淡黃。金絲猴喜歡棲息在海拔1800米至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它們以采摘植物果實、嫩芽和嫩葉為食,它們還喜歡吃一種寄生在櫟科樹木上的灰色絨絮狀的地衣,這種地衣在燕子埡和天門埡的櫟樹上極易見到,但人多不識它為一種菌類,它有一個名稱叫做雲霧草。
  板壁岩是大自然的風雨億萬年雕琢的成果。在神農頂,板壁岩的石筍筆立挺拔,形狀奇異,巨大的臥石之間有幽深石洞和石峽。在這片石林之間,樹木稀疏,有大面積的草地和灌木叢,這令板壁岩有着開闊的視野。縱然在岩石之上,喬木仍然沒有完全退卻,那裏仍生長着巴山冷杉和華山鬆。
  板壁岩一帶生長一種闊葉草本植物,名叫蹦芝麻。蹦芝麻的種子采摘了握在手上,感觸到手的溫熱,它的殼即裂開,緑色的種子就從裏面蹦出來。板壁岩有極多的好蜂子,它們成群或孤獨地飛舞。好蜂子體態輕盈,小巧精緻,它表達一種靈動的夢幻。
  二
  神農架八百裏奇山異嶺,有謂之華夏民族的發源地之一。這個說法待考,華為華山,夏為夏水,神農架出夏水,華夏二字,果然於此而得麽?很多時候,推測是學術的第一推動力,比如地質構造,沒有人能夠回到造山運動時代觀看大地成形。在秦嶺和巴山以東,鄂西北高原的神農架,它的地質構造源於元古代激烈的岩漿活動,因此産生多變質岩和變質火山岩,在下古生界和元古界海相沉積巨厚石灰岩、白雲岩、砂質岩和頁岩。它貫穿整個鄂西北高原,是大巴山之東的餘脈,呈神農頂、老君山、長嶺這樣一個東西走嚮。在10億年以前,海水漸次退去,在陽日的化石山上,有規模宏大的貝類化石層。在燕子埡,今天生活着的短嘴金絲燕,是惟一成為留鳥的候鳥群族,那些美麗的燕子,它們在燕子洞的鳴叫清脆而自信。在陽光下,它們翼下的絨毛光金光閃閃。滄海桑田,歷史給人類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
  神農架含水豐富,它的河流是生命的清泉,出在白雲深處,那些緑絨狀的植被,守護了世界上最清涼的水係。或者是可以沿着長江從西陵峽以北北上,沿神農溪緩緩行進,那清溪流動着不朽的寧靜與清澈。神農溪劈山過峽,在溪畔住過屈原和王昭君,帶着神農溪之美,他們登上另一個歷史舞臺。從地理學的視角看,興山縣的昭君村,仍是神農架的構成部分。由此而推定神農架出美人亦出智者,大約不為唐突之論。興山美女,膚白,眼大,聲音清脆柔潤,這是森林的一個部分,神農溪悠悠流淌,望着神農溪的時候,陽光充滿了溫馨。
  從木魚鎮去往鬆柏鎮,須過紅坪畫廊。這是一條充滿神奇想象的峽𠔌,閱讀過神農溪的碧水金陽,輾轉紅坪畫廊中行走,如接受緑色之瀑沐浴,金陽光在畫廊兩側彌漫緑的光波,野馬河營造小小激流,凡15公裏長度,間有8公裏河段為熱水河,它蒸騰的熱霧,給畫廊以迷離幻境。幻境是在行走間體悟,但是於此駐足,真真切切目擊原始森林或原始次森林的針葉和闊葉混交林,那些葉子都張揚着新鮮快意。通過青天袍,過三疊屏,便是讀神農架最經典的峽。一群牛懸着金屬鈴鐺悠遊地走在路上,或者有小山羊在路旁戲耍,鬆鼠在超密集的枝頭上跳躍,楔尾緑鳩成群地飛越峽𠔌,落到遙遠的山頭。
  在紅坪畫廊一切想象失去了意義,眼前的實景堅不可摧,而畫廊之趣,是樹木生長的樸實與誇張。那些石灰岩構成的崖壁,已鏤上古遠的痕跡,太陽恆久的光芒如同利刃。我最新一次穿越紅坪畫廊,是一個晌午從鬆柏鎮到木魚鎮,這個走嚮覆了最初來到紅坪畫廊的感悟。車速極慢,緩緩而行,我當真看見成群的紅腹錦雞在公路邊漫步,一隻金綫燕在車窗外與車並行飛翔,不知道是什麽感動了它們這般悠悠的心境,那一瞬間,我回到了動物世界。我想象於晨光或夕輝下在此散步,自然的靜謐已被還原,或者可以搭一個茅屋居於畫廊之上,那峰回路轉,植被青蔥滴翠,本是夢想之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1節:我心中的梯田第2節:惟有茗者留其名(1)第3節:惟有茗者留其名(2)
第4節:秋椒小燒(1)第5節:秋椒小燒(2)第6節:黲子魚
第7節:味蕾上的故鄉第8節:魚宜三吃(1)第9節:魚宜三吃(2)
第10節:我敬愛的番薯第11節:桑椹(1)第12節:桑椹(2)
第13節:燕坐華榭第14節:土魚的品味報告(1)第15節:土魚的品味報告(2)
第16節:帶着魚去旅行(1)第17節:帶着魚去旅行(2)第18節:遙遠的地衣(1)
第19節:遙遠的地衣(2)第20節:遙遠的地衣(3)第21節:遙遠的地衣(4)
第22節:遙遠的地衣(5)第23節:遙遠的地衣(6)第24節:年酒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